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輔助生殖終于進醫保了!日前,北京醫保局發布《關于規范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宮腔內人工授精術、胚胎移植術、精子優選處理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范圍,這意味著輔助生殖項目首次被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過去
輔助生殖終于進醫保了!
日前,北京醫保局發布《關于規范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宮腔內人工授精術、胚胎移植術、精子優選處理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范圍,這意味著輔助生殖項目首次被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過去,輔助生殖不僅難以啟齒,而且動輒4-5萬元的費用也不便宜,如今進了醫保,市場蛋糕有望大幅擴大。
當然,北京僅僅是開了個頭,后面隨著示范效應的擴大,人口政策的發力,其它地方陸續跟進,政策的風還有望繼續吹一陣。
今天,君臨就跟大家分析一下這個市場的機會。
1、市場:3-5倍的增長空間
輔助生殖技術,是指采用醫療輔助手段幫助不孕不育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體外授精-胚胎移植(俗稱“試管嬰兒”)等。
根據衛健委的數據,我國不孕不育發病率為7%-10%,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高育齡婦女中,不孕率從2010年的15%上升至2020年的18%左右。
不孕不育率之所以會上升,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壓力增加等。
當然,由于整個人口結構中,年輕育齡婦女的人口在下降、工作壓力導致有生育意愿的人口在下降,兩相對沖,實際上需要輔助生殖的人口數量基本保持穩定,不會有高速增長的空間。
這個行業的主要機會,是滲透率的提升。
我國現階段的輔助生殖滲透率是很低的,根據公開數據,2018年中國輔助生殖服務的滲透率僅為7.0%,而美國的這一比例達到了30.2%。
關鍵的制約原因是價格。
在輔助生殖的技術中,需求量最大的是試管嬰兒,但試管嬰兒治療的收費有兩大特點。
一是單價貴,二是可能需要重復做。
平均來說,做一次試管,大約要花4萬元左右,套餐費用包括了輔助生育前的身體評估,是否有遺傳病、是否能夠生育等身體檢測,還包括促排卵的藥物、取卵的費用、胚胎的培養,最后是胚胎的移植。
但對于很多患者來說,做一次未必能懷上,需要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受孕成功。
這種情況下,價格就會幾何倍數提升,最后可能要花十幾萬才得到一個寶寶。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年齡問題。
女性30歲以后,卵子數量開始減少,等到35歲卵子減少的趨勢開始明顯加劇,懷孕幾率也相應急劇降低。
而且女性35歲之后,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出現卵巢功能退化、子宮質量下降,卵子老化、子宮內膜異位癥、腺肌癥、盆腔炎等幾率增加,導致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隨之降低。
因此,輔助生殖本質上是一個奢侈品生意,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有需求,但錢跟不上,也只能望洋興嘆。
這種情況下,輔助生殖進醫保,將成為蛋糕擴大的一個關鍵變量。
據Frost&Sullivan測算,中國的輔助生殖服務市場由2014年的140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25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8%,預計將于2023年增長至496億元。
而按照券商的測算,在醫保政策調整+覆蓋率提升的助力下,到2030年左右,我國的市場空間將擴大到1069-2057億元左右,有3-5倍的增長空間。
2、產業:得下游者得天下
從產業鏈來看,輔助生殖行業可分為:上游(器械、試劑及藥物)和下游(醫療機構)兩部分。
上游方面,包括吃藥備孕、檢測是否懷上、器械協助等等,細分如下:
器械:培養液、沖洗液、解凍液、取卵針、導精管,目前主要被外企壟斷,看點不多。
藥物:包括促排卵、降調節等藥品,進口藥占60%,國產藥占40%,標的包括麗珠集團、仙琚制藥、長春高新、瀚宇藥業等。
其中麗珠集團是龍頭,2020年,麗珠集團輔助生殖專科領域實現銷售收入19.12億元,占整體市場份額的20%左右,相當于國產藥的一半。去年4月,公司上市了重組人絨促性素,產品在技術上比較先進,全球僅有一家企業有同類產品。
其余的,仙琚制藥有黃體酮膠囊,長春高新有重組促卵泡素、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翰宇藥業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等產品,但要么在業務中占比不高,要么還處于研發中,受益程度不大。
檢測:檢測類的試劑已基本實現國產替代,市占率在70%左右。
廠商很多,包括亞輝龍、安圖生物、利德曼、貝瑞基因等行業龍頭都有在做。
其中業務占比較大的是亞輝龍,其曾經在投資者平臺上表示,在生殖健康領域已覆蓋20余個項目,可貫穿孕前診斷、妊娠期診斷、產后診斷、新生兒診斷到圍絕經期診斷的整個生育健康周期。
不過,跟上游比起來,輔助生殖的蛋糕主要在下游,因為輔助生殖并不僅僅是吃藥那么簡單,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服務。
輔助生殖有兩種方式,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
前者更簡單,價格也比較便宜,只要5000元左右一個周期;后者更復雜,價格也貴很多,平均要4萬元一個周期。
價格差那么多,但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后者,主要的原因是成功率。
根據中華醫學會生殖學會的數據,2017 年國內父精人工授精臨床妊娠率、活產率分別為 26.46%和 22.89%,而試管嬰兒的臨床妊娠率、活產率分別為 53.45%和 43.55%。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比人工授精提高了大約一倍。
目前,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試管嬰兒的市場份額都占有絕對優勢,大約占比為95%左右。
前面講過,試管嬰兒的流程很復雜,包括身體評估、取卵、胚胎培養、胚胎移植等,需要嚴格科學的高質量服務,因此價格昂貴,在整個產業鏈中占了最主要的蛋糕。
下游市場,即醫院這個環節,有兩個特點:牌照壁壘和技術壁壘。
根據我國的行政規定,想要開展輔助生殖醫療服務,首先要拿到入場券——輔助生殖牌照(目前以試管嬰兒牌照,即IVF許可證為主)。
這個牌照獲批條件非常苛刻,其申請設立機構必須滿足:
(1)必須是國家批準的三級醫院;
(2)生殖醫學中心的實驗室負責人和臨床負責人為高級職稱;
(3)機構設立后,試管嬰兒周期數、妊娠率須達到一定標準,且每兩年評審校驗一次,不通過即被暫停資質。
截至2020年國內具有牌照的機構僅有411家,其中民營機構僅有38家,近幾年獲批的機構極少,因此牌照是個稀缺資源。
考慮到這個行業對技術和安全性要求很高,因此監管嚴格是可以理解的。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這代表著供給格局好,競爭有限,無疑是一門好生意。
因此這幾年,一些上市公司紛紛通過收購的方式進入,希望能分一杯羹,比如麥迪科技、漢商集團,也有公司通過積極運作拿到了批文,比如澳洋健康、達嘉維康等。
但這些公司,也就是投機一把,適合短炒,長期來看很難賺到大錢。
主要的原因是技術壁壘,試管嬰兒是個技術難度很高的領域,成功率是核心指標。
這個指標的背后,涉及到的是人才、設備、管理體系等一系列因素的較量,比如醫生的經驗、專業胚胎師的培訓、精密的醫療設備、治療過程的管理等等。
對于患者來說,成功率是一切,別的都不重要。
因此在這種環境下,行業龍頭的優勢只會越來越大,有很大的概率出現龍頭獨占的結局。
目前市場不夠集中,主要是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龍頭的技術、品牌和規模跟其它對手還沒有拉開明顯差距所導致,但隨著行業的發展,信息越來越透明,龍頭醫院在各省省會都建立連鎖機構,這種趨勢會逐漸明顯。
3、龍頭:錦欣生殖
2018年中國輔助生殖市場中,排名靠前的以公立醫院為主。
第一是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擁有40000個IVF取卵周期,按取卵周期數目計算的市場份額為5.8%。
第二是山東大學附屬三級生殖醫院,擁有28000個IVF取卵周期,市場份額為4.1%。
第三是港股的錦欣生殖,IVF治療周期數20958,市場份額3.1%,前五名里唯一的民營機構和上市公司。
第四和第五名,分別是公立的北醫三院、上海交大九院,市場份額為2.8%、2.6%。
錦欣生殖雖然目前只是排名第三,但有兩點是其它龍頭所不及的。
第一,錦欣生殖是民營企業,相對于公立醫院,在組織和機制上更市場化;
第二,錦欣生殖是上市公司,具有資本優勢,由于行業的牌照壁壘屬性,想要再建新的單體醫院難度很大,因此借助資本進行收購擴張是主要的增長方式。
在過去幾年里,龍頭的公立醫院基本都是保持單體醫院形態,想象空間不大;
而錦欣生殖通過收購的方式,成長要快很多。
目前,錦欣生殖在成都、深圳、武漢、昆明、香港,和美國加州,老撾等地擁有牌照和醫院,基本上都是通過收購得來。
這幾個地方里,成都是起家之地,也是公司總部,目前旗下的成都西囡醫院集團和錦江生殖中心,合計在四川市場占據了50%的份額,基本形成壟斷態勢。
深圳的中山醫院是首次嘗試跨省擴張的產物,目前是深圳最大的輔助生殖機構,在廣東排名第三,由于廣東是人口大省,并且外來流入人口增速快,消費能力又強,因此前景很好。
美國的HRC Fertility同樣是收購獲得,主要目的是技術獲取和面向國內有錢人的需求。
HRC Fertility是加州排名第一的輔助生殖機構,占加州市場份額 13.9%。并且技術先進,其成功率為 62%,這個數字不僅在美國首屈一指,也比成都總部的54%要高很多。
武漢、昆明、老撾等地,則主要是面向下沉市場,未來預計公司會陸續通過收購的方式,在國內各省會和東南亞等地發展連鎖醫院體系。
2017年-2020年,錦欣生殖的營收從6.63億元增長至14.26億元,年復合增速29%;歸母凈利潤從0.99億元增長至2.52億元,年復合增速36%。
這個業績還是相當不錯的,不過因為疫情的關系,這兩年的業務受到一些影響,比如美國業務在2020年收入同比下降了 37.1%。
但是隨著疫情的緩解,未來的增長機會和空間都值得期待。
參考
研究報告:太平洋證券-輔助生殖行業深度:為什么美、日沒有大型連鎖化輔助生殖機構?-211228
研究報告:太平洋證券-錦欣生殖-1951.HK-內生外延共舉,全球輔助生殖龍頭初具雛形-220112
金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