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自1977年,煤炭工業部從國外100套綜采設備開始,我國煤機裝備制造業經歷了40年的發展,在消化國外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國產化。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生產制造和使用煤炭機械裝備的第一大國,其機械化開采技術已站在世界煤機
自1977年,煤炭工業部從國外100套綜采設備開始,我國煤機裝備制造業經歷了40年的發展,在消化國外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國產化。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生產制造和使用煤炭機械裝備的第一大國,其機械化開采技術已站在世界煤機裝備技術前沿。
煤機企業50強公布,天地科技榮登榜首
然而隨著煤炭黃金十年的終結,采煤機市場規模自2012年至2015年逐年下降,從1600臺每年的需求量降至525臺,下游市場萎靡不振,雞西煤機更是因此淘汰出局。直至2018年,由于煤炭市場的全面回暖,煤機裝備企業才重新煥發生機。
50強榜單
2018年6月,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煤炭機械工業50強企業”名單,天地科技、山東能源重型裝備制造集團、中國煤礦機械裝備、平煤神馬機械裝備以及鄭州煤礦機械五家公司,入圍榜單前五強,總營業收入達423.3114億元,成為中國煤機市場的領軍企業。
盡管從數據來看,采煤機企業前景一片大好。但是這種競爭格局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說是非常激烈、殘酷。要知道,在2012年,國內采煤機主要生產廠商為西安煤機、上海創力、雞西煤機、天地上海和太重煤機這五家公司,占據市場份額達70%以上。幾年以后,雞西煤機就已經退出市場了,其競爭程度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競爭手段多元化,采煤機企業各顯神通
在國外廠家占據高端市場的同時,國內的采煤機廠家也通過自己的方式,開始新的競爭。從產品角度來看,2017年12月,西煤機公司推出國產首臺套高性能8米大采高采煤機。2019年8月,西煤機與神東煤炭聯合研制的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機順利出廠。
而就在前幾個月,上海煤科宣布推出自主研制的3050采煤機,實現了9m煤層的一次采全高智能化高效開采,該采煤機也是世界上采高最大,裝機功率最大的采煤機。與此同時,三一國際也另辟途徑,推出了自主研發的世界上機身長度最短、采高最低、自動化程度最高的400B系列薄煤層采煤機。
與前幾家公司發力產品的競爭策略不同,天地公司走的是煤機產品銷售與配套的經營模式,其煤機產品品種相對而言更為全面,覆蓋掘進、采煤、安全、洗選、運輸、監測監控等等全過程,且集成配套。至于鄭煤機,則是在收購路線上一路狂奔。2017年,鄭煤機成功收購了德國博世旗下起動機與發電機全球事業部,將中國速度與德國制造緊密結合。在整個2018年,鄭煤機實現銷售收入61.6991億元,增幅達68%左右。
工程機械行業入侵,壓力加劇
如果說上述幾家公司還僅限于煤機行業內部競爭的話,那徐工集團等公司的攪局,則進一步加速了采煤機市場的增加激烈程度。眾所周知,徐工集團是中國工程行業的排頭兵企業,早在2012年營業收入就突破了1000億。徐工集團參與的市場主要是工程機械,如挖掘機械、起重機械、道路機械等等。
現如今,徐工集團開始發力礦山機械,采煤機市場便成為其首要目標。多位行業內部人士透露,以徐工集團為代表的工程機械公司,開始大舉進軍礦山機械市場。憑借龐大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很多公司甚至虧本售賣采煤機的情況,以此獲得市場份額。這讓一部分傳統的煤機企業感到壓力倍增。管控成本,成為他們應對工程機械行業“入侵”的有效方式。
嚴格把控成本,國產截齒將替代進口
煤機企業把控成本,跟截齒有什么關系?顯而易見,采煤機在被出售給煤礦客戶的時候,會配備一個相同規格的滾筒,及一定數量的截齒。而從煤礦的角度來說,對于采煤機企業配備的截齒也更為信賴,更有保障。
在以前,國內大型的采煤機廠家都會選擇進口的截齒進行配套,如肯納截齒、比特克截齒、山特維克截齒等等。雖然進口截齒的確擁有質量優勢,但是也出現了維護成本高、價格昂貴等諸多問題。在煤機企業嚴控成本的趨勢下,以山東艾德為代表的國產截齒成為他們優先考慮的對象。
與進口截齒相比較,艾德截齒等國產截齒品牌,在質量上相當能打。尤其是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提升、產品材質的不斷優化,國產截齒的耐磨性和抗沖擊性實則不輸于進口截齒。例如山東艾德截齒,依托于優質的性能,成為陜煤、陜煤、兗礦等眾多煤業集團的合作伙伴。例如安徽澳德,在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市場,擁有良好的口碑。
只是在今天,很多企業依然過于信賴“進口”這樣一個名頭和因素而已。尤其是,在同等質量下,國內的人工成本更低、物流成本更低、維護成本更低,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國產截齒品牌超過100家,對于煤機企業來說,選擇哪家的截齒同樣是一個難題。在這方面,筆者建議可以參照《十大截齒品牌》。只有真正有實力的品牌,才能獲得市場的青睞與認同
丁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