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劉冰(消化內科醫師)不久前,我給一名患者做了無痛胃鏡,等患者清醒之后我告訴他,胃鏡看到他的胃竇部有一個潰瘍,已經取了病理,5個工作日后來胃鏡室取病理結果。這個患者緊張地問我:“醫生,這個病理檢查是不是扯了一塊兒肉下來去檢查?你把我胃上
作者:劉冰(消化內科醫師)
不久前,我給一名患者做了無痛胃鏡,等患者清醒之后我告訴他,胃鏡看到他的胃竇部有一個潰瘍,已經取了病理,5個工作日后來胃鏡室取病理結果。
這個患者緊張地問我:“醫生,這個病理檢查是不是扯了一塊兒肉下來去檢查?你把我胃上的肉扯掉一塊兒,會不會很難恢復?”
我當時被問得一愣,給患者解釋了五分鐘,他才將信將疑地離開了。
可能很多患者對于病理檢查都存在這種誤解,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詳細講講病理檢查是干什么的。
病理檢查是診斷的金標準
病理檢查是用以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學方法。通俗地講,病理檢查,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看看患病位置究竟長什么樣子,重點在于看細胞形態的變化。
病理檢查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醫生診斷或者排除惡性腫瘤以及腫瘤相關的一些疾病,還有一些病理比較特殊的疾病。
那看看細胞就能明確診斷了么?您還別說,病理檢查就這么牛。
很多惡性腫瘤早期都沒有什么典型癥狀,靠問一問,查查體,做個影像學檢有時候很難明確診斷。比如早期胃癌在內鏡下都不容易被發現,有時候僅僅表現為粘膜發紅或者潰瘍等。
但是惡性腫瘤終歸是惡性的,雖然癥狀會騙人,但細胞不會說謊,病變部位的細胞會發生一些變化,主要是細胞異型性增加,說白了就是細胞變樣兒了。
就好比細胞是個人,正常情況都是鴨蛋臉,結果癌變之后變成了蛇精臉。把取到的組織放在顯微鏡底下,一看,蛇精臉!那就得了,一般就是癌變了。還有的時候,細胞處于癌變前期,蛇精臉還沒有出現,但是一看,明顯較正常情況已經不一樣了,那也可以輔助診斷。還有腸結核、阿米巴腸炎等疾病都有自己特別的病理改變,在顯微鏡下也能夠明確診斷。
所以在醫學上,一般我們都將病理診斷作為診斷的金標準,同時一個醫院的病理科是否強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這個醫院腫瘤診斷的水平。
取病理真的是扯塊肉嗎?
其實,取病理并沒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恐怖,需要生生切除一部分身體組織。不同的取病理對象有著不同的取病理方法。
在消化科,常見的是胃腸鏡下直視夾取一塊組織,或用食管拉網取一些食管組織,或用細針穿刺一點兒肝組織;在外科,常見的是做手術切除腫瘤;婦科常見的,比如宮頸涂片,就是取了一點兒宮頸表面的組織……
取下來之后干什么呢?如果是外科手術取下來的包塊,先要大體看看這個腫瘤,量量它的尺寸,摸摸它的表面,看看它的顏色,看看上面有沒有一些有特點的東西,看好了之后,切下一小點兒組織。大部分取病理都是切一小點組織就行。
切下來之后制成在顯微鏡下面可以觀察的薄薄的切片,這就是傳說中的病理切片。之后把這個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其中的細胞結構。
以胃腸鏡下取病理為例,我們大概要取多少呢?一般也就是幾平方毫米的組織,對于我們的胃腸道黏膜來講,那就類似是從大海里舀了一碗水,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而且,胃腸道粘膜每天都和大量的食物、胃酸相接觸,本來就會有大量的細胞死亡,也有大量的細胞新生出來,醫生在內鏡下“扯下的那塊兒肉”很快就會被新生的細胞所“補位”,所以患者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那塊肉怎么辦。
一般胃潰瘍、久治不愈或者45歲以上人群的慢性胃炎、結腸炎,內鏡下看到的有異常顏色的粘膜以及所有的占位性病變,都建議進行病理檢查。
圖片來源:123RF圖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系reading@chunyu.me
劉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