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手機成為了必需品,付款、點餐、掃碼、通話,包括看視頻和娛樂,可以說人離開了手機都不知道干嘛了。而手機離開流量,就像魚離開了誰,各種功能都無法使用,和搬磚沒什么區別,所以流量也就成了手機的“必需品”。在這個各種流量套餐參差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手機成為了必需品,付款、點餐、掃碼、通話,包括看視頻和娛樂,可以說人離開了手機都不知道干嘛了。而手機離開流量,就像魚離開了誰,各種功能都無法使用,和搬磚沒什么區別,所以流量也就成了手機的“必需品”。在這個各種流量套餐參差不窮的市場上,選一個實用,又劃算的套餐顯得尤其重要。
現在,各大運營商都在極力推廣自己旗下的流量卡,比如某家運營商宣稱自己19元30GB流量,看起來確實挺劃算。但等拿到手后才發現,所謂的30GB流量只是定向流量,意思就是說,只有在其合約規定里的應用才能使用這些流量。除去合約應用外,其他應用產生的流量不包含在30GB以內,是需要另付費的。而套餐外流量資費是1元1GB,哪怕用了不到1GB也是按照1GB來收取費用,不會把錢退給你的,也不會按照你說使用的流量收取一定的費用。正常情況下,一個月月租最低就達到50左右。這么多年還是第一次見識到這種操作。運營商有權利讓顧客強制消費嗎?個人覺得運營商這樣做已經越界了,畢竟顧客和移動之間是消費關系,顧客作為消費者應該自己掌握消費權。
實力最大,差評最多
目前國內主要手機運營商只有三家,移動、聯通和電信。移動作為用戶最多的運行商,可謂是運營商中的老大,雖然近年來一直被聯通和電信追趕,但其實力仍是不容置疑的。可是這些年來移動用戶的差評越來越多,大部分集中在套餐資費問題,體驗問題,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上。
首先是資費問題,移動的套餐資費一般較貴,和另外兩家運行商的套餐相比,內容上差不多,但是價格要貴一點。這是因為移動作為用戶最多的運營商,前期的基站建設投入上確實不少,但是這么多年來價格一直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從未降價。最主要的流量業務,套餐外的超出流量,一般維持在5元/GB,要比其他運營商偏貴一些。若是其他套餐超出,收費更是嚇人,這些是移動差評多的原因之一。
移動在用戶體驗上,也有欠缺。像是網友經常提起的強行開通一些套餐,或者費用不夠透明,轉套餐困難等問題,一直沒能很好地解決。有網友稱其流量超出300MB,但卻多收了60塊錢,雖然事后給已解決,但問題的存在,還是不能忽視。也有網友稱自己經常接到更改套餐的電話,客服要求自己改為更貴的套餐,套餐內容相差無幾,拒絕后還是會接到這種客服電話。
除此之外,轉套餐困難也是一大難題,當然并不是所有套餐都很難轉,如果是低價位套餐轉為高價位套餐,這種情況不難,反而會很受歡迎。但如果你原來是高套餐,想要轉為低套餐就難免不了多跑幾趟營業廳。
與轉套餐類似的還有保號,如今的智能機都是雙卡雙待,有些用戶卡暫時不用,又不舍得銷戶,一般會選擇辦理最低月租套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保號套餐,將號碼留住。保號的費用方面,聯通和電信都是5元/月,移動目前最低的月租費用為8元/月。每個月要比其他運營商貴3塊錢,而多的3元就只是比其他運營商多了100MB流量,不得不說這個價格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合理性。
除了移動,另外兩家情況如何?
從網上信息來看,聯通和電信也存在著類似問題,包括剛剛提到的,收費不合理,費用不夠透明等等。目前,國內的手機運營商只有移動和聯通以及電信,你不用移動,也只能選擇其它兩家,但是轉網情況就能得到解決嗎用戶又有多少選擇權呢?號稱國內第四大運營商的廣電也還沒能進入市場,或許等到廣電的加入才能打破這種局面。
也有部分網友表示擔心,廣電作為新入場的選手該如何去和另外三大運營商搶地盤呢?實際上這點倒是不用擔心,早在去年移動就和廣電達成合作,雙方是互利互惠的關系,對于消費者而言,多了一個選擇,對于移動而言也是一種提醒。
個人認為,移動對消費者耍的小聰明太多,或許運營商已經習慣了各種“套路”,得到一些利益,但是套路終究不得人心,對消費者而言,真誠才是最可貴的,只有用心對待顧客,顧客才會永遠支持你。
何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