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宮斗戲中,下毒是最常見的一種暗殺方式了,比如東漢的何皇后鴆殺王美人、腦子不好使的晉惠帝吃了“毒餅”、高貴妃送給愉貴人的枇杷膏,毒藥似乎永遠是大殺器。即便在武俠小說中,什么星宿派五毒教也是因為善于用毒而在江湖上被稱為狠角色,就算武功再高強的
在宮斗戲中,下毒是最常見的一種暗殺方式了,比如東漢的何皇后鴆殺王美人、腦子不好使的晉惠帝吃了“毒餅”、高貴妃送給愉貴人的枇杷膏,毒藥似乎永遠是大殺器。即便在武俠小說中,什么星宿派五毒教也是因為善于用毒而在江湖上被稱為狠角色,就算武功再高強的大俠遇到擅長使毒的對手也會忌憚三分。
在自然界中,也有不少生物點亮了科技樹上“淬毒”這一屬性,給自己加上了一個強大的buff。自然界中用毒的方法主要分為兩大派系。一派是被動型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為了生存而另辟蹊徑,其中的代表諸如箭毒蛙、蟾蜍、河鲀、正直愛潔蟹等,使用毒素防御,避免自己被攻擊或者吃掉。
另外一派則是將毒液用于捕獵,制服獵物,這一派的代表有:蜈蚣、蜘蛛、蝎子、藍環章魚和毒蛇。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就是世界上最長的毒蛇:眼鏡王蛇。
是“眼鏡王”還是“王蛇”?
作為一種特點非常鮮明的毒蛇,從廣大群眾給它起的名字——過山風,就能看出這家伙深入人心:眼鏡王蛇爬行時動靜很大,就像刮大風一樣,后來也寫作“過山峰”。
在蛇類的俗名中,我們可以充分體驗到勞動人民簡單直接的命名方式,比如:飯鏟頭——眼鏡蛇、土球子——蝮蛇,還有好多有趣的俗名這里就不逐一說明了。
眼鏡王蛇這個名字,應該怎么斷句呢?我小時候一直讀成“眼鏡/王蛇”,后來不知道為什么,改成了“眼鏡/王/蛇”。其實正確的讀法是“眼鏡王/蛇”,因為它既不是眼鏡蛇,也不是王蛇,在分類學上自成一屬,是眼鏡王蛇屬下唯一一種。眼鏡王蛇的頸部和眼鏡蛇一樣,可以膨扁。它還會發出“呼呼”的聲音。
巨大的捕食者
眼鏡王蛇是兇猛的捕食者,有文獻記錄其捕食蜥蜴、鳥類、鳥卵和哺乳類,甚至還有眼鏡王蛇在稻田中追逐鴨子的報道,但眼鏡王蛇的主食是各種蛇類。曾有記錄顯示眼鏡王蛇能吞食接近自身體重一半的王錦蛇,甚至蟒蛇也在它的菜單上。當然,如果獵物體型過大也有可能“兩敗俱傷”。最近我看到一張照片,一條眼鏡王蛇捕食一條很大的蟒蛇,由于獵物體型過大,眼鏡王蛇被蟒蛇纏繞窒息而死,蟒蛇則是被眼鏡王蛇咬后毒發而亡。
眼鏡王蛇有護卵的習性。很多蛇產卵后就會離去,任其自行孵化,而雌性眼鏡王蛇會將卵產在落葉堆中,借由落葉腐敗產生的熱量孵卵。在孵化過程中雌蛇不吃不喝始終盤在落葉堆上,直至小蛇孵化。
一口吞一個胖子
山海經提到有種大蛇叫做“巴蛇”,體型十分巨大,能夠吞食大象,消化三年后再將象骨吐出。有人認為巴蛇是某種蟒,緬甸蟒是中國最長的蛇;也有人認為巴蛇的原型就是眼鏡王蛇,因為有多篇古文在對巴蛇的記載中將其描繪成毒蛇,而最長的毒蛇就是眼鏡王蛇。當時還沒有分類學,我們也很難搞清楚巴蛇是否有其現實原型,但有一點古人觀察得十分到位,蛇吃東西是整個吞下,并且需要很長時間消化。
網上經常有“十大毒物排行榜”或者“十大毒蛇排行榜”。演化出毒素,只是動物生存的一種策略,毒性大小取決于它們攻擊或防御的對象,并沒有高下之分。甚至同一種毒素對于不同動物,效果都可能有天壤之別。更何況那些劇毒的毒蛇,咬一口就會要命,這時候比較毒性強弱又有什么意義呢?記住那句名言:“所有毒蛇都是有毒的!”
眼鏡王蛇不是最毒的毒蛇,但由于體型大,排毒量也很大,一旦被咬非常危險。被它咬傷可以按照眼鏡蛇咬傷處理:眼鏡蛇毒液屬于混合型毒液,被咬需要聯合使用眼鏡蛇血清和銀環蛇血清。
一般情況下,大家也不必太擔心被眼鏡王蛇咬。除了雌性在護巢時會主動攻擊人,其他時候眼鏡王蛇如果察覺到有人存在,都會主動避開。被蛇咬的絕大多數情況,是因為抓蛇時失手,或在草叢、樹林中未發現蛇踩到而產生意外。雖然很多人對蛇有恐懼,但遇到蛇時切忌驚慌失措,因為快速運動很容易讓蛇過度緊張而發起攻擊,而且野外亂跑也很容易摔倒受傷。
冷血的,不是動物
曾經廣布于華南地區的眼鏡王蛇,近些年種群數量急劇萎縮,主要原因還是人類活動影響導致的棲息地破壞及生境破碎化。作為大型蛇類,眼鏡王蛇處于接近食物鏈頂端的位置,環境破壞意味著它的獵物大量減少。雖然蛇類新陳代謝率較低,相較于哺乳類所需食物較少,但眼鏡王蛇依然需要足夠的食物才能生存。
另外民間諸如泡藥酒一類的陋習,也在威脅著野生蛇類的生存。很多人認為將毒蛇置入烈性白酒中浸泡,并加入當歸、人參、枸杞等中藥材,能夠起到滋陰壯陽益氣補腎等不切實際的藥效。科學研究證明,這種所謂的藥酒并沒有什么藥用價值,甚至作為保健品的價值都值得懷疑,倒是酒精屬于一級致癌物。
當然了,即便有些許藥效,想到蛇身上滿滿的寄生蟲和其他病原體,僅這一條就讓我不敢碰這種飲品。所謂的“藥用價值”,也導致很多人在野外看到眼鏡王蛇后第一反應就是抓住泡酒,而每年都有不少人因為抓蛇失誤被咬傷。
我曾聽很多人說蛇是“冷血動物”,冷酷無情,還有“農夫和蛇”的寓言。
冷血動物,是相對于哺乳類和鳥類而言的,這個描述其實并不準確,因為蛇并不是天生的“冰箱”;對于兩棲類和爬行類,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變溫動物”,而我們是“恒溫動物”。的確,跟哺乳動物相比,蛇的大腦比較原始,也沒有演化出高級的社會行為,以我們的標準看來,沒有什么感情。但是,我們對自然界生物的關注和保護,是因為它們有感情嗎?并不,而是因為我們同為生態系統中的成員,生態系統的穩定關系到我們每一個的生存。認為只有“有感情”的生物才值得同情,是人類一種自大的想法。
當然,很多人怕蛇,是因為有一部分種類的蛇有毒,這一自帶的buff能夠突破體型限制,對我們造成致命的傷害。有假說認為,這種對蛇的恐懼是演化出來幫助我們生存的能力,印刻在我們的基因中。
但很多蛇對我們是無害的。即便是最長的毒蛇,當眼鏡王蛇感知有人接近,多數時候都會選擇逃跑。只要你站著不動,它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就會主動退出。都是生活在藍星上的一員,我們何必去為難一條沒手沒腳的蛇呢?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GuokrPac@guokr.com
高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