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圖片說明:4日,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和起飛后啟程回家。大圖為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并成功拍攝、回傳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小圖為表取完成后,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 (中國國家航天局)
本報記者 李 萌 本報特約記者 甄 翔 柳 直
這是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性時刻!4日,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和起飛后啟程回家。此前人類對月球實施過多次采樣返回任務,但采樣地點均位于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被公認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在這里開展世界首次月背采樣,對進一步認識月球意義重大。談及嫦娥六號任務,多家外媒用“里程碑”來形容其重要意義。路透社稱,這是“中國月球和太空探索計劃的又一個里程碑”。英國《獨立報》認為,探索月球背面的任務“更具挑戰性”。在月球上著陸探測器本身就很復雜,而中國這次從研究較少的月球背面取回樣品,并將其帶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今年是中國實施探月工程20周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從初探月宮到詳細勘察,從月面觀測到月背探秘,從遙感觀測到取樣返回……在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基礎上,中國探月工程穩步發展。美聯社稱,中國一直以穩健的步伐推進航天事業發展,這反映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實現了巨大增長。
“改變太空探索格局的大事”
根據國家航天局發布的消息, 4日7時3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球背面起飛,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后,成功將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之后,上升器將與在環月軌道上等待的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進行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并將月球樣品轉移到返回器中;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環月飛行,等待合適的返回時機進行月地轉移,在地球附近返回器將攜帶月球樣品再入大氣層,計劃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奔月之旅,歷經近月制動、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和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分離,6月2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樣,并按預定形式將珍貴的月球背面樣品封裝存放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表取完成后,月表呈現一個“中”字。微博賬號“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發文:“我看‘中’!”與此同時,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
“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采樣創人類紀錄”,新加坡《聯合早報》4日稱,這次任務將擴大中國在國際太空競賽中的優勢,朝著載人登月目標更近一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作為“中國迄今為止最復雜的探月任務之一”,嫦娥六號任務是對中國航天能力的一次關鍵考驗,標志著中國努力建設航天強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美國《外交學者》雜志網站評論稱,中國嫦娥六號探月是一件改變太空探索格局的大事,將產生長期戰略和地緣政治影響。
嫦娥六號任務開展的務實國際合作同樣引起外媒關注。俄新社報道稱,嫦娥六號探測器不僅配備了中國制造的裝置,還搭載了包括法國氡氣探測儀、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和巴基斯坦立方星在內的科學載荷。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理查德·德格里斯在澳大利亞“對話”網站發表文章稱,預計嫦娥六號任務采集到的樣品將與國際社會共享,以進行深入分析,就像中國其他空間科學任務的數據那樣。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嫦娥六號任務是建設性國際合作的一個范例。
航空專家張寶鑫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往的月球探索任務,如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主要集中在月球正面,即面向地球的一側。這限制了我們對月球背面的了解。月球背面的樣品對于理解月球的形成原因具有關鍵作用,也可能揭示月球在地月系統中的作用。
任務克服多重挑戰
此次嫦娥六號任務將嫦娥四號降落月背與嫦娥五號月表采樣兩項任務結合,挑戰更多。路透社援引歐洲航天局技術官員尼爾·梅爾維爾-肯尼的話稱,在月球背面著陸非常困難,因為缺乏視距通信,必須依賴鏈條中的各個環節來控制正在發生的事,或是將流程自動化。
此前,人類共對月球進行過10次采樣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聯合早報》稱,在中國之前,沒有其他國家登陸過月球背面。這個始終背對地球的表面,布滿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地勢崎嶇不平。加上通信信號難以傳到月球背面,探測器登陸時如何與控制中心保持聯系,也是一大挑戰。
與嫦娥五號月面起飛相比,嫦娥六號從月背起飛也是本次任務的難點之一。張寶鑫表示,月球背面的特殊位置導致地球無法直接發送控制信號,形成信號盲區。我國通過發射鵲橋中繼衛星,并利用其進行實時控制,以克服信號覆蓋問題。盡管有了中繼衛星,地球與月球之間的遙遠距離仍舊導致信號傳輸存在不可避免的延遲問題。
來自月球的樣品非常珍貴,月背的樣品尤為神秘。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樣品后,我國已經分6個批次向上百個科研團隊發放月球樣品258份,在月球形成、演化以及資源利用等多個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比如證實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將月球火山活動的結束時間推遲了約8億年。
“月背樣本可能在科學上帶來無可估量的回報”,英國廣播公司(BBC)4日稱,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獲取的巖石,有助于探索發現有關月球起源和地質進化的答案。美聯社稱,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取樣并返回,將幫助人們深入了解較少探索的月球背面與更廣為人知的月球正面之間的差異。CNN稱,嫦娥六號取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演化,并為推進中國的探月計劃提供重要數據。
中國加速推進航天夢
今年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立項20年。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一馬當先踏上奔月之路,獲取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的全月圖,也是當時世界上公布的精度最高的全月圖。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首次實現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2013年升空的嫦娥三號攜帶著“玉兔號”月球車,實現了落月夢想;2018年發射的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2020年,嫦娥五號把1731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持續創造豐碩的研究成果。
英國《衛報》稱,此次嫦娥六號任務大大增強中國在2030年前將航天員送上月球的信心。該報還稱,在2026年前后和2028年前后實施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中,中國將開始探索月球南極是否有水,并在月球南極組建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以實現中國在2030年前將航天員送上月球的目標。
外媒關注到,從“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再到“羲和”逐日,中國航天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太空探索范圍更深更廣。《聯合早報》稱,中國在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等領域穩步向前。法新社稱,中國加速推進航天夢,不斷取得新進展。過去10年,中國政府為航天事業發展投入大量資源,并取得數項令人矚目的成就。俄塔社稱,中國正在積極發展航天事業,研發氣象、通信和導航衛星以及月球探測技術,實施小行星和火星研究項目。中國空間站也已做好開展國際合作的準備。
CNN稱,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穩步進展引起了華盛頓的擔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比爾·納爾遜多次警告:美國正在與這個亞洲國家進行現代“太空競賽”。他上個月似乎承認,在“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數十年后,中國的步伐正在推動美國重返月球的緊迫性。不過CNN提到,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主張和平利用太空,并且與美國一樣,一直希望利用其太空實力來培養國際善意。▲
環球時報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