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地表空間區域分析(或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占用形態論、區位分布論、組合區劃論、市場運行論和政府調控論等五大分析,并形成“33255”的理論分析框架(即“點線面”三大占用形態、三個分布區
▼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地表空間區域分析(或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占用形態論、區位分布論、組合區劃論、市場運行論和政府調控論等五大分析,并形成“33255”的理論分析框架(即“點線面”三大占用形態、三個分布區位論、縱向分層橫向分區組合區域論、五大市場運行規律、以及五項政府調控論)。
一、占用形態論——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對地表空間區域“點線面”占用形態的分析
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對地表空間區域占用形態論,是指將地表空間區域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源要素,來分析人類經濟活動對這一寶貴的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方法和利用途徑的探索研究方法。從理論上看,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對地表空間區域資源的占用行為和方式,事實上包括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和社會的地理事物與現象對地表空間區域資源的占用,都符合這樣的一般性數理分析方法。
即任何平面幾何占用方式,在形態上有且只有“點線面”三個基本形態要素,這是一般性數理分析遵循的基本的共同規律。所謂“點”可以代表一座山峰、一個入海河口或一座城鄉居民點等等;所謂“線”是“點”的延伸,在地表空間區域占用分析中,可以代表一條山脊(或山脈)、一條河流或一條交通線路等等;所謂“面”則是“線”的擴展,在地表空間區域占用分析中,可以代表一片山地、一個流域或一塊農田(或草原林地)等等。
就人類經濟活動而言,其對地表空間區域資源的“點線面”占用形態,也基本符合一般數量分析方法對平面幾何空間的“點線面”通用分析原理,完全可以直接應用這一方法和原理來分析。也就是說,人類經濟活動對地表空間區域的占用形態有且只有“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其中:“點”是指城鄉居民點體系,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占地球表面面積很小,僅為3%左右,但集中了9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財富;“線”是指連接各“點”之間的交通連接線路,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域框架,所占地表面積也很小,僅為1%左右,但起著不可替代的空間市場整合一體化的作用;“面”是指塊狀的農田和生態用地(包括一切未利用土地),是經濟活動物質和能源原料來源的基礎,所占地表面積很大,為95%以上。
二、區位分布論——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在地表空間區域上的區位條件和組合規律
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在地表空間區域上區位分布論,是指其“點線面”三種基本占用形態在地表空間區域上的區位選擇和分布規律,主要包括杜倫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以及克萊斯泰勒的城鎮區位論。事實上,經濟活動的“點線面”三種占用形態在地表空間分布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條件的,即要滿足一定的自然人文的區位條件;也是有規律的,其中基本一條就是“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結構模式。經濟活動“點線面”占用形態要素具體分布特點如下。
(一)“點”狀的城鄉區域經濟在空間區域上的區位分布分析
主要呈現出大小不一的有規律的集散分布狀態,構成城鄉居民點體系,主要具體特點有分布于地球溫帶和亞熱帶地帶、主要分布平原地區并與耕地農田分布(著名城鎮地理學家R.W.艾默生曾說過,讓河流隨意泛濫,城鎮將在其兩岸邊形成和發展)、主要分布于河流兩岸、主要分布于沿海近200公里的范圍之內、以市場影響力為依據按人口規模形成多層次以大帶小的等級分布格局(是城鄉居民點體系分布最為重要內在原因和特點)等等。
(二)“線”狀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將所有城鄉居民點用線性網絡連接起來,形成城鄉區域經濟框架體系,其分布特點是“線性直角三角形”為基本連接方式、按多層次城鄉居民點體系構建多層次交通網絡連接框架、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密度與城鄉居民點體系一致、城鄉居民點之間的交通體系與城鎮內部交通網絡體系有機銜接在一起(城鎮內部交通網絡是將城鎮建筑連接起來,主要遵循的是“四方網格狀”交通線路模式)等。
(三)“面”狀的農業用地和生態用地
形成自然地理空間的基本底色,農田構成人類經濟活動對地表空間區域的最初占用方式,也是最基本的占用方式,其分布特點決定了人口和城鄉居民點的分布特點:溫帶和亞熱帶、海拔1000米以下河流平原盆地丘陵地區、沿海200公里范圍內等等,至于草原森林和其它生態用地則隨陸地分布而分布(海洋是另外的自然生態系統)。
三、組合區劃論——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在地表空間區域上的組合分區分析
人類經濟活動在地表空間區域上的組合區劃論,是指其“點線面”三種基本占用形態在地表空間上缺一不可地有機組合形成的縣域、地市(域)、省區和國域(乃至洲域和全球域)等分層分區區域體系,即城鄉區域經濟體系(或經濟地理空間分層分區區劃體系),研究“點線面”縱向組合分層的空間尺度大小的理論依據以及橫向組合分區的“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結構方式和規律。
一般認為,經濟活動的“點線面”三種基本占用形態,各自本身都具有等次級別的劃分和大小規模的區別,這是其組合分層分區的客觀依據。從功能分層來看,“點線面”三者缺一不可地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各類區域,并以城鄉居民點影響力大小和區域空間尺度大小為依據,按照一定的分工協作和市場一體化的目的要求、并考慮到一系列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要素及界限要素,來劃分為不同規模大小的多層次的不同功能的城鄉區域經濟體系,以組合形成既能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又能有效整合各地區市場競爭力優勢的統分有機結合的從縣域、地市(域)、省域,到國域(以及州域、跨州域和全球域等)的城鄉區域經濟體系來。
從聚集分區來看,在不同層次的區域中,地表空間區域存在著不同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條件,其經濟活動的區域分工所形成的產業結構特點、規模大小、市場影響力大小也是不同的,所形成的區域經濟在產業分工結構、經濟總量和腹地影響力也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同層次空間區域內的分工區塊的劃分,如縣域經濟內的農業縣、牧業縣以及制造業縣等不同類型的縣域;地市(域)內的資源型地市、制造業型地市以及商貿型地市等類型;省域和地帶也是如此,只是隨著區域規模和層次越高,分工差異和特點越不明顯(到全球域經濟就無所謂分工差異了)。
另外,從更加根本的空間區域數理學原理的角度看,“點線面”空間區域組合區劃原因和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空間是連續的和無限可分的(包括分層和分區),只有劃分為有限的具有一定的縱向分層層次和橫向分區范圍的分層分區區域,才能加以研究;二是區域劃分可以任意為之,即可以以任何目標劃分任意區域,但只有按照一定的空間現象的分異規律與理由劃分的區域才有意義,一般劃原因和目的包括地表空間數理區域劃分(如經緯度等)、自然生態環境特點區域劃分(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五大地形類型區、中國的三大地形臺階區等,目前自然區域經濟分析已經成為熱點,反映了區域經濟分析的多元化和深化,也是對以往過度批判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一種反思)、人文地理特點區域劃分(如民族人口區劃、行政區劃、經濟區劃和文化差異區劃等)。
關于空間區劃的尺度和體系,一般認為,數理、自然和人文等不同角度對地表空間區域的區劃,有大中小微等若干區域范圍尺度大小層次,各大小尺度區劃的區域層次,反映了各層次區域區劃體系的性質和特點,并共同構成完整的空間區域區劃體系。以經濟活動的空間區劃體系為例,來加以說明與論述。區域經濟體系,可以大體上分為大中小微四個空間尺度的層次體系,其中大尺度空間區域經濟體系;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指廠商與客戶的空間區位選擇體系。
四、市場運行論——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在地表空間區域上市場機制運行機理和規律分析(有效的市場)
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在地表空間區域上形成的城鄉區域經濟體系,在現代化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其正常運行主要包括城鄉區域分工協作、空間市場一體化、均衡價格與市場出清狀態的形成等內容。
(一)城鄉區域分工協作
事實上,經濟活動的分工(包括職業分工、產業分工和區域分工)是經濟活動的內在要求,并不需要更多的外部因素的解釋和提供理由,分工出效益、分工減輕勞動強度、分工導致技術進步等等理由就足夠了;當然,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些外部的要素也會進一步幫助或有利于分工效益的實現,人們自然是不會拒絕這樣的契合和好處的,同時還會有力地加以利用,以便獲得分工協作帶來的更大的好處;其中,來自不同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差異的區域分工就是如此。
因此,經濟活動在空間區域上的分工協作往往較好地借助了這樣的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和差異,以充分發揮各空間區域的比較優勢,形成較為符合自然地理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的空間區域分工協作體系。一般說來,經濟活動在空間區域上的分工協作關系,主要包括其“點線面”三種占用形式的分工協作關系和多層次城鄉區域經濟體系形成的分工協作關系。就經濟活動的“點線面”占用形態的分工協作而言,主要包括“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本身就是空間區域分工協作的結果,也是經濟活動在地表空間區域上分工協作行為特征,需要加以認真的探討和研究;另外,“點線面”各形態本身也各自遵循著內部的分工協作關系和原理,形成了有序的復雜的分工協作運行體系,保證了經濟活動按照現代化市場運行規律在地表空間區域上有序展開(具體分工協作關系,見后續章節的論述)。
(二)空間市場一體化
眾所周知,城鄉區域分工協作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然而,要實現分工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就需要空間市場的一體化,因此分工協作與市場一體化本質上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多層次城鄉區域經濟體系主要包括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鎮群為中心的,按人口和建設用地面積大小形成的多層次城鄉區域分工協作體系,各層次的城鄉區域經濟體系承擔著分工協作任務不同的功能和職責,同時各層次城鄉區域經濟也是一個整體,并且都需要被整合到更高一級的空間區域層次上去,由此也就產生了空間區域一體化的要求,這也是多層地城鄉區域經濟體系必須承擔的基本任務和功能。總之,多層次城鄉區域經濟體系的分工合作和空間市場一體化,就是城鄉區域經濟體系運行機制的兩大基本內容。
(三)均衡價格與市場出清狀態的形成
所謂均衡價格與市場出清狀態的形成,是指要素資源配置市場和產品服務市場上,供需雙方通過自由的貿易交換,形成了空間市場一體化的均衡價格,并達到實現了要素市場沒有失業、產品服務市場沒有過度積壓庫存現象的均衡狀態。對城鄉區域經濟而言,就是在一定的時期內實現了空間區域上的供需均衡發展。
五、政府調控論——經濟活動在空間區域上展開的政府監管與調控分析(有為的政府)
經濟活動在空間區域上展開的構成城鄉區域經濟體系,其發展遵循著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然而其正常運行需要政府的有效的監管和必要的調控。政府對經濟活動在空間區域上展開的調控主要包括監管與調控機構、監管與調控內容與程序、監管與調控手段、監管與調控效果等。相對宏觀經濟、產業經濟和企業微觀企業經濟運行而言,城鄉區域經濟正常運行的監管需求更大更迫切(因為城鄉區域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更加明顯和嚴重);同時,城鄉區域經濟運行中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失靈現象(包括政府監管和干預失靈現象),需要政府建立有力有為的調控機制,以確保城鄉區域經濟的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宏觀目標的實現。
(一)政府監管與調控的組織機構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對城鄉區域經濟監管與調控組織機構,主要包括各有關部委均設有管理地方有關事務的專門司局,以及國家設立的城鄉區域經濟專門的綜合性管理機構,如發改委設立的地區司、地區振興司等;地方政府對城鄉區域經濟的行政管理體系,主要職責是招商引資和改善投資環境等。地方政府對城鄉區域經濟監管與調控組織機構,事實上任何國家從空間區域行政區劃與地方管理體系建立上行使國土空間主權所有的形式之一就是國家行政區劃的劃分,我國現行的是省、市和縣三級地方行政區劃方案體系,這是我國城鄉區域經濟行政管理體系的基礎。從監管和調控職責上看,地方政府是城鄉區域經濟監管與調控的直接機構,負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監督管理、提供地方經濟發展環境條件、統計地方經濟成效等等的職責。
(二)監管與調控目的內容。
政府對經濟活動在空間區域展開有著多方面的干預和作用,除了以上城鄉區域經濟均衡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外,還主要包括空間區域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法律規定(依國情和社會制度而定的)、空間區域行政區劃與管理體系的建立、城鄉區域經濟國內外周期循環的運行管理體制和律法體系、以及經濟宏觀調控在城鄉區域經濟體系中的執行和落實(實現城鄉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總之,政府對經濟活動在空間區域上展開的干預與管理,總的目的在于為城鄉區域經濟運行提供一套完整的體制機制,并有效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的均衡和有增長的發展,這政府從需要宏觀、中觀和微觀有效干預與有為管理。在學理上屬于區域政策研究范疇。
從空間區域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法律規定(依國情和社會制度而定的)來看。各國的國土空間資源在主權上都屬于國家所有(表現為國家政府可以對其征收各種稅收),中國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在我國,由于特殊的國情,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分開的,土地的所有權包括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基本形式,而土地使用權可以為政府和社會各類主體(包括企業法人、個人、團體等)支配使用;只是我國的兩類土地所有制還規定了各自的土地使用性質,即農村集體所有土地不能用于建設用地,只有國有土地才能應用建設用地,因此如果要將農村土地用于建設,就需要改變土地的所有制性質;
目前,對集體土地能否直接用于建設用地尚存在爭議,也存在著各種改革的動議,究竟如何改,人們正拭目以待。這里提出一個建議,即將所有土地都收歸國有,國家行使土地的國家主權所有,同時保留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國家也對其行使土地的國家主權所有),并將所有土地的使用權徹底放開,在國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土地使用性質規劃的約束條件下,讓市場去決定土地使用權的配置,以更有效地配置好寶貴的土地資源,促進我國城鄉區域經濟更加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從經濟宏觀調控在城鄉區域經濟體系中的執行和落實來看,城鄉區域經濟從選址、布局、分工協作、市場一體化、差距調控、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市場失靈現象,因此,相對經濟的產業發展而言,城鄉區域經濟更需要政府的有力干預才能獲得較好的解決。政府對差距調控和可持續發展的干預已見前述,這里著重談談政府對城鄉區域經濟宏觀調控干預。一是城鄉區域經濟宏觀調控是整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經濟衰退都是從局部地區開始的,如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就是從美國紐約雷曼兄弟銀行倒閉開始的。
二是城鄉區域經濟宏觀調控的目的是消除和減小城鄉區域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確保城鄉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與縮小城鄉區域經濟水平差距的協調發展目的有所不同),以保證城鄉區域經濟不會發生影響全局的系統性風險的產生。三是城鄉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將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特別是對幅員遼闊的大國而言更是如此,我國應該充分地利用這一巨大的市場潛力的優勢。
(三)監管與調控的程序手段
程序包括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從城鄉區域經濟國內外周期循環的運行管理體制和律法體系來看,包括城鄉區域經濟主體的設立、運行和退出完整的生命周期鏈。從企業準入選址看,包括企業準入管理、企業選址管理和企業工商行政管理等;運行看,包括企業外部經營和內部管理,如生產要素的獲取、原材料外購、生產過程管理、產品宣傳廣告與銷售等等;破產退出的制度安排來看,主要包括債權的確認、職工重新安置、債務償還安排、破產保護政策落實等。
手段包括財政、稅收、金融和統計等,以及直接的行政等手段。
(四)監管與調控效果
從城鄉區域經濟實現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看,包括城鄉區域經濟增長格局的均衡,即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增速相對較快,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增速相對較慢的聚焦性均衡增長格局;城鄉區域人均GDP水平格局的協調,即城鄉收入差距和區域差距呈現出從相對差距縮小,到絕對差距也縮小,并控制在社會經濟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各國根據具體的國情都制定了各自的階段性的城鄉、區域和行業收入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控制目標);城鄉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生態保護和改善目標、環境污染控制目標以及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防控目標等,一般都是用實際觀察值與目標值對比分析監管與調控效果。
| 作者:劉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
馬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