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肖然審校/李俊慧在智能手機創新陷入瓶頸之后,開打“情懷牌”成了不少廠商的共同選擇。比如,魅族15系列手機發布會主打“雕刻時光,重塑經典”主題,而小米6X發布會則打出了“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口號,一時間,明明發布是科技產品,但搞的
文/肖然 審校/李俊慧
在智能手機創新陷入瓶頸之后,開打“情懷牌”成了不少廠商的共同選擇。
比如,魅族15系列手機發布會主打“雕刻時光,重塑經典”主題,而小米6X發布會則打出了“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口號,一時間,明明發布是科技產品,但搞的很像是詩歌會。
不過,兜售或販賣“情懷”,只是擊中用戶的內心才能產生共鳴,僅就魅族和小米而言,小米顯然要略恒一籌,小米6X用戶定位應該是以年輕人為主,其“少年說”說辭比較貼合用戶,而魅族15的懷舊情懷,讓其在商務用戶與青年用戶之間游移不定。
那么,定價1500至2000元機檔位的新款手機,小米6X、華為nova3e和魅族15,誰更有競爭優勢呢?
硬件配置:小米6X、魅族15同選驍龍660,華為nova3e用自有芯片
芯片方面,小米6X和魅族15搭載的都是驍龍660處理器,華為nova3e搭載的是麒麟659。
屏幕方面,小米6X采用了5.99英寸2160×1080全面屏,魅族15使用的是5.95寸2K分辨率屏幕,而華為nova3e配置的是5.84英寸異形全面屏。
顯然,從尺寸上來看,小米6X和魅族15相對要大一些,而華為nova3e相對會顯得纖細一點。
從攝像頭配置來看,小米6X采用的是“前置2000萬”+“后置1200萬+2000萬”雙攝組合,魅族15采用的是“前置2000萬”+“后置1200萬+2000萬”雙攝組合,而華為nova3e采用的是“前置2400萬”+后置“1600萬+200萬像素”雙攝組合。顯然,在自拍方面,華為nova3e硬件配置更為突出,而在后置拍照方面,小米6X和魅族15則相對領先一些。
存儲方面,小米6X提供“4G+64G”和“6G+64/128G”三種選擇,華為nova3e采用“4GB+64GB/128GB”組合,魅族15提供的是“4GB+64GB/128G”選擇。
續航方面,小米6X配置的是電池容量為2910mAh,華為nova3e和魅族15電池容量為3000mAh,顯然,小米6X最大的短板可能就是續航時間長,不論是看視頻、玩游戲,使用耗電量大的應用,可能需要頻繁充電或隨時連接充電寶。
外觀設計:小米6X和魅族15過于平庸,華為nova3e配置劉海屏
如果把小米6X、魅族15與類似vivo、OPPO等任何一款上一代手機放在一起,恐怕在正臉方面很難做出區分。
究其根源在于,雖然小米6X和魅族15都采用了高清全面屏配置,但是,并未合理利用全面屏配件,小米因為有MIX系列手機,為了實現中高端區分可以理解,而魅族15作為新款手機也才采用上一代手機正面設計方案,還是令人難以理解。
不過,即使正臉設計風格類似,魅族15還是通過“瑩白色小圓圈的回歸”,實現了自身手機設計風格的延續,而小米6X則是長了一張“大眾臉”。
在這個方面,華為nova3e則算是做到了個性化,采用了“劉海式”設計,與華為自身相比,正面風格與華為P20系列風格類似。
在細節處理方面,小米6X的腰線設計被其反復提及,按照小米的說法,“楊柳腰”由于其弧度很適合握持,由外而內的收縮設計也讓它的手感顯得頗為圓潤。
事實上,在類似設計處理方面,OPPO自R11s系列以來在"月牙灣"設計,顯然要比所謂“楊柳腰”要更貼近用戶。
不過,手機廠商除去在AI應用和硬件配置方面下功夫外,能在設計方面花心思也是值得鼓勵的,畢竟,不能說有的設計都是借鑒他人成熟方案,而沒有自己的深入研究。
同款芯片:定價差距顯著,小米6X要把手機當芯片賣給用戶了?
今年春季原來發布的新款手機中,除去定位高端的產品外,很多中檔價位的手機都配備了驍龍660處理器,包括小米6X、魅族15和vivoX21等。
從起步定價來看,小米6X定價1499元起,魅族15定價2499元起,而vivoX21則定價2898元起。
單純從同一處理器配置來看,似乎小米6X的性價比很高,但是,用戶買手機并不只是買處理器,比如,小米6X的電池容量明顯偏低。
當然,以小米6X和魅族15為例,兩款手機設計都比較大眾,拍照配置相當,起步存儲組合相當,但是,小米6X確實比魅族15顯得性價比要更好一些。
此外,在應用方面,現在是款新手機都號稱標配AI功能,但問題是,很多AI功能實現或運行,對芯片和系統都有較高的要求,那么,從千元機到三千元機,都號稱搭載了很多AI應用,到底誰的系統跑的更順暢?誰的手機運行時間長了變的卡頓,可能需要用戶實際體驗之后才能判斷。
但是,總的來看,基于安卓系統的非蘋果智能手機,如果運行內存配置過低的話,那么, 使用體驗會相對弱一些。
因此,小米6X、魅族15和華為nova3e到底該咋選,可能還需要用戶實際上手體驗一下,在綜合考慮配置等做決斷了。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長期關注、及等相關政策、法律及監管問題。郵箱:lijunhui0602#163.com,微信號:lijunhui0602,微信公號:lijunhui0507)
何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