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8月份的時候,老李就總覺得吃完飯胃脹,不消化,有時還會犯惡心,想吐,以為是自己飲食不規律,導致舊病胃炎復發了,于是到藥店買了藥來吃后也沒怎么管了。誰知藥都吃了快兩個月了,情況還是反反復復,胃口也變差很多,家人提醒老李不能再拖了,得趕緊到醫院
8月份的時候,老李就總覺得吃完飯胃脹,不消化,有時還會犯惡心,想吐,以為是自己飲食不規律,導致舊病胃炎復發了,于是到藥店買了藥來吃后也沒怎么管了。
誰知藥都吃了快兩個月了,情況還是反反復復,胃口也變差很多,家人提醒老李不能再拖了,得趕緊到醫院檢查一下。
好不容易預約到胃鏡檢查,老李卻被檢查出胃部有惡變,最終通過病理診斷,確診為“胃印戒細胞癌”。
這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胃癌,老李的病情已處于中期,需要先進行化療,才能通過手術切除腫瘤,但總體來看,治愈希望還是有的,只要積極配合,延長生存期不是問題。
慶幸自己雖然拖了2個多月,但沒有錯過良好的治療機會,老李在分享經驗的時候,提醒家人朋友:發現胃部異常,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查明病因,不能一拖再拖,當心拖成晚期。如果本身就有胃部疾病,更應該定期檢查。
一、我國是“胃癌大國”,早檢率不足20%
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胃癌在全球范圍內發病率都是一路飆升,年新發病例達108.9萬,死亡人數達76.8萬!而這當中不管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我國都是首屈一指,新發病例為47.8萬,死亡病例為37.3萬,嚴重威脅到國民的健康。
加上飲食結構變化、幽門螺桿菌感染、生活壓力大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出“年輕化”傾向。而胃癌初期又很“狡猾”,癥狀不明顯,進而導致很多人發現時都已經到了中晚期,早期診斷率很低,嚴重影響到了胃癌的治愈率。數據顯示,我國早期胃癌發現率不足20%,遠低于日本的70%和韓國的55%。
所以,對于胃癌我們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平時多關注自身健康,一旦察覺到胃癌“入侵”的信號,及時就醫檢查。
二、胃癌侵襲的五大“蛛絲馬跡”,希望你能早發現
1、上腹部疼痛,持續消化不良
一開始多為間歇性的隱隱作痛,尤其是吃飯后痛感會更加明顯,多伴有持續消化不良,經常被當做是普通的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癥狀。
2、腹脹、腹痛
這是胃癌最為典型、多見的一大表現,當腫瘤侵犯胰腺或橫結腸系膜時,可導致持續性劇烈疼痛,并且可向腰背部放射;另外,一旦發生腹腔轉移,很容易繼發性形成大量腹水,引起腹脹。
3、腹部腫塊
當腫瘤長到一段程度時,患者可在上腹部摸到腫塊,質地比較堅硬,尤其是位于幽門竇或胃體的進展期胃癌。
4、體重速降、貧血
當出現胃癌時,患者的腸胃功能自然也處于異常狀態,可影響食物的吸收,再加上腹脹、食欲差等原因,很容易導致體重快速下降;另外,因出血或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不少患者還會出現頭暈、乏力、臉色慘白等貧血癥狀。
5、大便出血或大便呈黑色
當腫瘤表面受摩擦而破潰時,便會出現便血的情況,部分患者可出現間斷性黑便的情況。
所以,當出現上述這種癥狀時,要高度警惕胃癌,及時去醫院做胃鏡確診。
三、胃鏡,是檢查胃癌的“金標準”
胃鏡在胃癌診斷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算是“金標準”,通過它,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食管、胃、十二指腸的內部情況,判斷胃粘膜是否發生病變,以及病變的部位、顏色、觸感、邊界情況等,從而對病變性質做出判斷。
所以,建議年齡超過40歲,且符合下述任意一項條件的人,定期篩查胃癌:胃癌患者一級親屬,HP感染者,生活在胃癌高發地區,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手術后殘胃等病史者,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如抽煙酗酒、高鹽飲食、三餐不規律等),有家族遺傳性(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林奇綜合征等)。
至于篩查的頻率,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專家認為應該由“是否感染HP以及胃粘膜是否萎縮”決定。具體如下:
如無HP感染、無萎縮,5年查1次胃鏡;有HP感染,無萎縮,在根除HP后3年查1次胃鏡;有hP感染、有萎縮,在根除HP后2年查1次胃鏡;無HP感染,有萎縮,1年查一次胃鏡。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情況,然后按時篩查,這對我們預防胃癌意義重大。因為從普通胃炎發展到胃癌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如這期間我們能及時發現問題并正確干預,便能預防胃癌。
四、提醒:從胃炎到胃癌,大概會經歷4個階段
這是一種非常高發的“胃病”,絕大部分人在做胃鏡檢查的時候,都會查出這么個結果,屬于輕度狀態,平時除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性外,還要注意預防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如果HP檢測也為陰性,那基本沒啥大問題,不需要進行特殊治療。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如果不加以注意,經常吃一些辛辣刺激、高鹽的食物,三餐不規律,抽煙喝酒,或者感染HP卻沒有及時干預,那部分患者就會演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上腹部疼痛、腹脹、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等表現。
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當發展到慢性萎縮性胃炎時,基本已屬于胃癌的癌前病變階段,需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就醫,請求醫生的意見,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訂干預方案。
如果沒有及時控制住炎癥,炎癥可反復刺激胃粘膜,使其受損,同時人體會自行修復,而這樣反復修復的過程中,可使胃粘膜出現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也就是“腸上皮化生”,屬于癌前病變,此時再不采取措施干預,很容易演變成早期胃癌。
而當出現胃癌后,一開始是沒有什么明顯表現的,等患者有明顯臨床癥狀時去醫院檢查就醫時,往往都已經到了中晚期,治療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從胃炎的演變過程來看,為了更好地去預防它,建議已患有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最好定期進行胃功能三項的篩查,該檢查具有易操作、費用低、無創傷等特點,可以幫助診斷胃黏膜疾病,預測胃癌變風險,識別早期胃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總結:胃癌雖然高發,但也是可防的,它的發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常漫長的時間逐漸演變而來,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平時做好預防工作,定期篩查,發現問題,及時就醫,爭取離胃癌遠遠的!
參考資料:
[1]《出現七大癥狀要小心胃癌》.中國醫藥報.2019-02-20
[2]《一條條對照,你是胃癌高危人群嗎?》.揚子晚報.2021-04-25
[3]《又一香港演員患癌,胃癌為何偏愛國人?》.醫學界.2021-03-24
[4]《胃炎癌變早發現》.生命時報.2019-07-22
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