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萬事開頭難。如果要問,作為一名盞友,什么時候是最難的?是熱衷于收藏名家大師的盞一直買買買導致口袋空空窘迫時候的艱難?還是沒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博知識了解建盞與他人侃侃而談時候肚子里的墨水突然稀釋了?不不不,這都不算什么,最難的時候應該是新
萬事開頭難。
如果要問,作為一名盞友,什么時候是最難的?
是熱衷于收藏名家大師的盞一直買買買導致口袋空空窘迫時候的艱難?
還是沒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博知識了解建盞與他人侃侃而談時候肚子里的墨水突然稀釋了?
不不不,這都不算什么,最難的時候應該是新手剛開始入建盞門的時候了吧。
就像是去逛茶博會,一進門便被各式各樣的精美茶席布所吸引,好漂亮,買它買它買它。
緊接著看到好看的茶服更加符合喝盞的氣質,便進店試了好幾件又買買買。
而后又看到茶葉區有全世界各國的好茶,有好看還可以試喝的茶湯,與建盞簡直是天作之合,忍不住剁手買了好幾款茶。
而這時候手上已經拎不下了,終于到建盞的區域,一個一個的長得差不多仔細一看卻又各有區別,順手挑了幾個價格適中的盞便到了閉關的時間。
拎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滿載而歸。
過了兩三天看到小編的文章正在推送,便仔細端看建盞,哎呀怎么都不符合建盞的樣子,是不是建盞是假的?想喝口茶冷靜冷靜~
無論自己的盞齡有多少年,剛開始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逛茶博會的新人有著類似的經歷?
買的時候聽商家講得天花亂墜又便宜,忍不住哇就買了,買回來聽到別人驗證列舉1234個證據說明,此刻是不是感覺遭受到了全世界的欺騙?
種種類似的經歷,每個人多多少少都遇到過。
每一次總以為吃一塹長一智,可以在江湖上倒著走了,殊不知一山更比一山高,江湖水更深。
那么作為一名建盞界剛要入門的盞小白,應該如何挑選建盞呢?
▲陳大鵬·紅鷓鴣
一:立足于根本
俗話說:“無鐵胎,不建盞”,入手一只建盞應首先確定它是符合傳統建盞“鐵胎、黑釉和鐵系結晶斑”等基本特征,其中建盞的含鐵量是最為基本的一項基本準則。
建盞的胎土含鐵量高,燒制建盞所使用的原料是采用水吉當地所產、含鐵量高的紅棕色粘土(含鐵量高達7%~10%),含鐵量遠為同時期其他窯口的數倍,更別說說是現代的青瓷、白瓷了。
鐵胎怎么辨別?
目前業內有三種方式,①看顏色;②掂重量;③吸鐵法。
這三種僅作為“粗篩”的方法,若是要蓋棺定論,必然要加上釉面表現、建盞應該具備的各種工藝因素等全面分析。
①觀色法
建盞胎土的高含鐵量,在還原氣氛下燒制成型,胎體一般呈現鐵灰色;但是如果在燒制過程中爐內氣氛偏氧化,導致胎體內的鐵也被氧化,這時候胎體會成偏紅褐色。
▼宋代兔毫盞殘片底部,偏紅褐色,帶土黃
鐵灰色可以作為辨別鐵胎的參考,但是并不是標準。
在宋代已經有其他窯口的窯工為了制作出“高仿”建窯兔毫盞,使用“化妝土”將露胎處的地方涂黑,放在高科技傍身的現代中,想要模仿出深色的表面更是沒有什么難度,只會比真的更真。
不過一般出自建陽本地師傅制作的建盞,是不會特地去“舍近求遠”使用含鐵量低、成本又高的胎土,只會就近原則,這點大家可以放心。
▼現代工藝師燒制的柿紅釉建盞,表面胎色與斷面顏色明顯不同
②掂重法
鐵胎的密度確實比非鐵胎的密度更大。
掂重建盞的輕重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是小型的建盞也感覺不出密度是否偏小,所以說這個方法也是存在一定的bug。
以老盞為例子,標準束口盞一般口徑為12厘米,拿起來的手感分量就是不一樣,不過若是口徑10厘米以下的斂口小碗等,有些會顯得很厚實有些卻顯得很輕盈,即使是在同尺寸的宋代老盞中,也會有不同的重量。
重量僅供參考,只要建盞與同體積的非鐵胎茶碗相比較,都只會是更重。
▲孫建興·曜變建盞
③吸鐵法
眾所周知,鐵能夠被磁鐵吸引,用吸鐵石可以用來測試建盞是否含有鐵胎嗎?大部分建盞可以被小片磁鐵吸住,少部分則不能被吸住,或者吸不牢,但是并不代表就不是鐵胎。
鐵胎中能夠被鐵吸住的并不是金屬“Fe(鐵)”,而是鐵的氧化物。
鐵的氧化物分為幾種:氧化亞鐵(FeO)、氧化鐵(Fe2O3)、四氧化三鐵(Fe3O4)等。鐵的氧化物并非都是可以用吸鐵石判斷,有的有磁性,有的沒有。
二、排除瑕疵
在確認一只盞是正宗的建窯建盞后,接下來便是仔細觀察琢磨它,分辨是否有瑕疵,分辨哪些是建盞中的瑕疵(比如燒制開裂、漏釉、粘窯等),哪些是建盞的普遍現象(懸釉、氣孔、生燒等)就尤為重要。
▲李達·鷓鴣斑建盞
三、細節篩選
確認了是否為正宗建盞,并排除掉瑕疵品后,就可以從實用和個人審美角度去進一步篩選。
首先,“線條簡潔流暢、器型穩重大氣而又古樸自然” 這是先決條件,四大宋韻經典器型——束口、撇口、敞口、斂口;
現代創新器型——四方杯、星云缽、玉蘭杯等,哪種更能打動你,“合眼緣”這就見仁見智了。
新手剛開始入盞主要的是眼緣很重要,第一眼看中的那只盞的器型就是你想要的器型了,否則看多了容易眼花繚亂。
▲范澤鋒·四方樽
▲黃美金·金油滴(星云缽)
▲陳大鵬·束口鷓鴣
其次,尺寸是否合適,宋人文化講究“一握”,現代人追求符合人體力學。
對于飲茶的建盞,口徑一般在6.5CM~9CM左右,通常口徑10CM以上便可以稱為大口徑建盞,這種口徑越大的建盞燒制難度越大,主要在燒制過程由于口徑的大盞壁更厚,高溫燒制中容易受熱不均勻,導致成品率大幅度降低。
此外大盞燒制的成本原材料耗費也大,一個窯內燒制的建盞數量有限,口徑越大占用窯內位置也更大,因此價格也是呈幾何倍數增長。
▲卓立旗·黑釉銀斑 口徑21CM 高7.8CM
2.釉面斑紋:
斑紋表現千變萬化是建盞的靈魂所在,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喜歡的樣式也有區別。總體以斑紋清晰、盞內外斑點分布均勻且飽滿為佳,但各類斑紋亦各有特色。
烏金以純黑如漆、墨深如海、?;昝?、釉肥厚為上,有若隱若現的兔毫、銀滴則更出彩;
▲蔡炳盛·柴燒官帽烏金
兔毫以“玉毫條達者為上”,以纖柔細長、清晰、碗壁內外都從碗沿到碗底分布均勻、有層次感、密集且有三維立體效果者為上品;
▲裴春元·仿古銀兔毫
油滴(鷓鴣斑)的斑紋顆粒有大有小,顏色多變,當代的主流審美更偏愛需要晶體質感強、分布均勻、錯落有致的油斑油滴。
▲卓立旗·銀油滴
茶末釉色清淺、質地透亮,茶末結晶清晰?;雀?,帶有自然開片,且底釉從碗沿至碗心由淺至深,有一些漸變者為佳。
▲呂竹興·帝王綠茶葉末
何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