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敬鬼神而遠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文化的地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中國的社會中,宗教文化一直不占主導地位處于邊緣化的位置,也對世俗的王權保持臣服。而西方則不同,在基督教的絕對超越性的比照下,世俗的王權勢力不僅沒有絕對的統治
"敬鬼神而遠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文化的地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中國的社會中,宗教文化一直不占主導地位處于邊緣化的位置,也對世俗的王權保持臣服。而西方則不同,在基督教的絕對超越性的比照下,世俗的王權勢力不僅沒有絕對的統治權力,而且還經常處于教會勢力的籠罩之下。在中西方的社會中,王權和教權對比下,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同地位,體現中西方政治權力的異同。
中國:政治權力陰影下的宗教
1, 在中國古代王權一直處于絕對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則只是世俗王權的附庸
首先,在中國古代王權一直處于絕對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則只是世俗王權的附庸。因為,中國的宗教并不是一種脫離政治權力的存在,經常受到世俗王權的制約和限制,甚至宗教想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獲得更高的社會上的認可度,都需要借助王權的支持,在得到相應的地位后,宗教還需要對世俗王權服務。比如,清朝冊封西藏的達賴喇嘛,就是王權對宗教支持下,宗教轉而服務王權的例子。
其次,中國古代的統治者不僅是世俗的絕對統治者,還是天賦神權的代表。在中國古代,君王既是政權上的統治者,號稱人間帝王;更是神權在人間的延伸,號稱天子。比如,《史記·五帝本紀》中說:"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講的就是天子執政,可觀天命。周天子也被稱為是"受命于天",還有"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觀點。在這樣的封建君主專制下,宗教的權利不可能超越君權。甚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大宗教——佛教、道教,也沒能避免一直被世俗王權"又打又拉"的命運。
2, 佛教中國化的歷史,是它與中國文化和中國王權政治"磨合"的一個過程
再則,佛教中國化的歷史,是它與中國文化和中國王權政治"磨合"的一個過程。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傳入中國后印度佛教所秉持的"削發""不事嫁娶生養"等原則,和中國儒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等觀念有沖突。在此基礎上,中國的佛教秉持著改革和會通融合的態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是佛教與中國文化、王權政治"磨合"的過程,也是佛教道德化、世俗化的開始。
從而,在中國歷代發生佛教教徒不敬王權時,最后都會以"實助王化"的妥協態度收場。比如,最初印度傳入中國的佛經,在進行譯制的時候,但凡和中國政治理念有沖突的點都會被刪減或者是不譯制、少譯制,甚至還會增加和中國政治思想相符合的內容,佛教積極融合統治者的妥協態度,導致了佛教勢力在中國的興盛。
(1) 佛教勢力的興盛,原因在于中國歷代的很多帝王都崇信佛教
而佛教勢力的興盛,原因在于中國歷代的很多帝王都崇信佛教。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梁武帝的帶動下,佛教在中國一時風頭無兩,不僅有"天下人口,幾亡其半"的巨大信徒數量,更是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眾多寺廟數量。隋唐時期皇帝信奉佛教更是很常見,比如著名的"唐僧取經""鑒真東渡"等等,都是以佛教文化媒介增加外交交流的事件,而這樣的事情都是建立在統治者的巨大支持下的。
其次,統治者甚至開始利用佛教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宋代的宋太宗曾經有過這樣的話:"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講的是佛教對他的江山社稷有功,宋真宗時期的僧眾甚至多達四十多萬人;元朝的皇帝更是開了利用佛教來統治少數民族地區的先河,增設"帝師"之位,官方承認帝師的地位高于各地的宣政院,《元史》記載:"乃立宣政院,其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為之,出帝師所辟舉,"很清楚的將帝師的地位高于宣政院講得清清楚楚。以及清朝皇帝設立達賴喇嘛的舉措,也是利用宗教來維護政權統治的行為。
(2) 佛教勢力的消退,也和統治者對宗教的態度有關
只是,佛教勢力的消退,也和統治者對宗教的態度有關。比如,大名鼎鼎的"三武法難",分別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而排斥佛教,采取了全國范圍內的毀寺坑僧行為,佛教遭遇了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打擊;北周武帝宇文邕崇信儒家而排斥佛教,強制性滅佛、禁佛,導致眾多寺廟或被毀、或充公,寺院財產也一律被沒收,佛教遭遇了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打擊;以及唐武宗下詔滅佛,眾多僧侶也被強制性要求還俗,佛教遭遇了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打擊。這些佛教的衰亡,都和統治者的態度息息相關。
而佛教勢力的消亡與興盛和統治者個人喜好如此緊密的聯系,也意味著佛教的勢力絕不會越過王權存在。"不依國王,則法難立",依靠統治者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主要法則,也正是佛教"益國治""佐教化"的理念,才促成了佛教的中國化。可見,佛教中國化的歷史,是它與中國文化和中國王權政治"磨合"的一個過程。
3, 道教自成立之日,就被世俗王權政治的陰影所籠罩
再者,道教與佛教不同,道教自成立之日,就被世俗王權政治的陰影所籠罩。這也可以從道教誕生之時的兩個分支中窺見究竟,道教在誕生之初有兩個分支,一個是張道陵創建的五斗米教,一個是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后來太平道很快消亡,原因是因為太平道的教義與傳統者的利益不符,很快被滅掉。而五斗米教則因為教義并不與統治者的利益違逆而得以一直存留,甚至還發展演化為全國性的宗教。
(1) 道教勢力的興盛,原因在于中國歷代的很多帝王都崇信道教
道教勢力的興盛,原因在于中國歷代的很多帝王都崇信道教。比如,道教的鼎盛時期在唐朝,這是因為道教中尊奉"老子李聃"為太上老君,而唐朝的皇家姓李,為了給自己的臉上貼金,李唐的統治者將老子尊為宗祖,還抬高了道教的地位將其奉為國教。唐太宗還直接下詔書規定道士的地位高于僧眾,甚至唐代的很多女性貴眷都有道教的封號,比如楊貴妃就有道號"太真"。
到了宋元時期,道教依然盛寵不衰。比如,當時道教分為全真教和正一教,而正一教的創始人張道陵的三十六代孫張宗演被封為"嗣漢天師";全真教的丘處機還被成吉思汗稱為"神仙",讓他掌管天下道教。甚至因此而萌生了道教與佛教相爭的事件,比如上文提到的"三武法難"中,除了統治者個人的喜惡外,道教信徒也有推波助瀾。
另外,道教不僅在政治上依附皇權,還推行和封建社會一樣的體制,天宮中的等級設置與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對應。比如,在《西游記》中天宮中有非常清晰的等級制度,三清、四帝、五老、 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曜、十都等等,從上到下地位森嚴。甚至連民間的道觀中尊奉的神明,也多是著官服,而不是道袍,完全體現了道教對世俗王權的臣服。
(2) 道教勢力的消退,原因也和統治者有關
而道教勢力的消退,原因也和統治者有關。比如,北魏的孝文帝不喜歡道教,于是當時發生了大規模的打擊道士、刑罰道士的事情。連原本被尊奉為二品的張天師也被降為四品,到了清代,為了維護少數民族的統治尊奉皇教,道光帝甚至直接禁止張天師朝覲。可見,統治者對道教的興衰有多大的影響力,如此一來道教的神權是不可能越過世俗的封建王權存在的。
綜上可見,在中國的歷史上,宗教文化的地位始終都沒有越過王權而存在。外傳的佛教需要迎合統治者來改變教義,道教更是從始至終以統治者的喜好為尊。宗教的影響力是建立在統治者的認可下、王權的支持下的,宗教不僅僅是王權的附庸,更要對世俗王權服務。
西方:與王權分庭抗禮的教會
與中國的宗教是王權的附庸不同,西方的宗教教會甚至可以和王權分庭抗禮,甚至超越王權而存在。因為基督教的教義是"普世原則",在這樣的教義下,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承認國家的世俗王權。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基督教教皇的權威逐漸通過法律的認可而延伸到世俗領域,直到最后成為超越世俗王權的存在,一直到了現在不再強調政教合一。
1, 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認同民族國家的世俗王權
首先,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認同民族國家的世俗王權。這和基督教的誕生有關,基督教在誕生之初與原本的猶太教教義不同,反對猶太教提出的以色列人是上帝選民的說法。轉而提出基督的降臨、犧牲和復活事件,是上帝對所有人的救贖,也因此基督和全人類立約,也有了不同于"舊約"的"新約"。在"新約"的原則下,推行普世的原則,提倡人與人的平等,在此教義下,與世俗王權所宣稱的王權、貴族、平民等等,將人分為不同的等級相違背,也代表著對國家民族等世俗王權的不認同。
2, 基督教的歷史,是它與西方政治上的世界主義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傾向的適應過程
其次,基督教的歷史,是它與西方政治上的世界主義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傾向的適應過程。因為上文提到的基督教的普世原則和西方的早期國家羅馬帝國所提倡的:政治上的世界主義,以及文化上的多元化相輔相成。在普世的原則下,不僅意味著人與人的平等,還意味著政治和文化上的平等,這與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政策相匹配。
后來,在"普世原則"的教義下,基督教經由羅馬帝國的統治,迅速傳播到了地中海的其他國家,甚至蔓延到整個歐洲、世界。只是基督教的發展也是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的,從延伸到世俗領域,到超越王權,有一個緩慢的過程。
(1) 基督教教皇為帝王加冕,標志著教皇的精神權威已經延伸到了世俗領域
其一,基督教得到法律認可,標志著教皇的權威已經蔓延到了世俗領域。因為,基督教在誕生之初教徒多是底層的民眾,因為底層民眾受到基督教普世文化的啟發,紛紛要求伸張正義,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帝國。所以,基督教曾受到羅馬皇帝的迫害,據史料記載在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遭受到的迫害多達十次。
之后,隨著基督教的信徒從底層民眾發展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而且信徒遍布羅馬帝國各地,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再加上統治者開始注意到了基督教教義中的"謙卑、恭順",覺得這有益于自己的統治。所以,在公元313年發布了著名的《米蘭赦令》,從法律上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80年,羅馬皇帝更是將基督教封為國教,禁止了其他宗教的活動,基督教成為西方世界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宗教。公元八世紀,法蘭克國王丕平為了報答教皇的支持,更是將大量的土地贈給教皇,教皇開始為帝王加冕,君權神授形成,這意味著教皇的精神權威已經延伸到了世俗領域。
(2) 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行",標志著教皇地位高于帝王,教會不受世俗王權的控制
其二,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行",標志著教皇地位高于帝王,教會不受世俗王權的控制。在基督教成為國教、開始為帝王加冕后,基督教公布了《偽伊西多爾教令集》,在這個教令中,聲稱教皇是高于帝王的存在,也開始了反對世俗王權統治教會的開端。比如,在之后的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中基督教達到全盛期,在教皇和帝王的交鋒中,教會的神權往往是獲勝方。
比如,十一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和德意志亨利四世的爭斗中,亨利四世試圖廢除教皇,結果格里高利聲稱要將亨利四世從教會中開除出去。如此一來,德意志的其他封建主教徒都不支持亨利四世,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亨利四世翻過阿爾卑斯山到達教皇居住的卡諾莎城堡,赤足披氈苦苦向教皇懺悔三天才被原諒。這也標志著在教權和神權的爭斗中,神權占據了上風,教會不再受世俗王權的統治。以至于中世紀的歐洲,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宗教色彩的影響,還大舉打擊"異端"者,甚至有了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可見教會的影響力有多大。
(3) 基督教的宗教改革運動,基督教遭到重大打擊,不再強調政教結合
而基督教也并非是一直占據西方的統治地位的,16世紀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基督教遭到重大打擊,不再強調政教結合。當時,政治上,歐洲的民族主義開始興起,人民對于打破教會的束縛建立統一的國家十分迫切;經濟上,歐洲誕生了新興的市民階級和銀行家,人們追求對個人的崇拜,也要求打破基督教的束縛;文化上,文藝復興的興起,在人性至上的觀念下,整個西方社會處于對科學的積極求知下,也要求打破基督教的精神統治;再加上,當時的歐洲黑死病蔓延,人們對于生命的幸福感有了更大的體會。在這樣的多方面條件下,基督教的統治地位遭受到了重大的打擊,教會不再強調政教結合,但是基督教也沒屈尊在王權之下,而是屈尊在人權之下。
綜上可見,在西方的歷史上,基督教在誕生之初就是不認同民族國家的世俗王權的。基督教的歷史,就是它與西方政治上的世界主義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傾向的適應過程:從教皇的精神權威已經延伸到了世俗領域;道教皇地位高于帝王,教會不受世俗王權的控制;再到宗教改革后,基督教遭到重大打擊,不再強調政教結合。西方的宗教影響力是建立在超越世俗王權的影響下的,甚至可以影響統治者的地位,宗教不是王權的附庸,也不為王權服務。即便是宗教改革后,也沒屈尊在王權之下,而是屈尊在人權之下!
總結
從上文可知,在中國的封建君主社會下,宗教不占主導地位,一直處在邊緣化的位置,并對世俗化的王權表示絕對的臣服,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中國的頂級宗教都是仰統治者鼻息而活的存在。可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在建立之初就秉持著"普世"的原則,世俗的王權不僅沒有統治基督教,而且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對基督教臣服,被籠罩在宗教勢力之下。可見,在中西方的社會中,王權和教權,所體現的宗教文化的地位,體現中西方政治權力的異同。
丁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