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長江日報記者楊佳峰10年前,長江網記者曾以《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為題,報道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網上售賣論文。如今,當年30歲的“房奴博士”已變身為40歲的“論文寫手”,不變的是他在網上開設的“SCI論文-”仍在“營業”,廣告中還
長江日報記者 楊佳峰
10年前,長江網記者曾以《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為題,報道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網上售賣論文。如今,當年30歲的“房奴博士”已變身為40歲的“論文寫手”,不變的是他在網上開設的“SCI論文-”仍在“營業”,廣告中還特意突出“十年老店”的標簽。當年這篇批評報道也被他貼到自己的微博上,揚言記者多管閑事,“我賣論文是不觸犯法律的,甚至是受法律保護的”。
論文寫手的“SCI論文-”特意標出其為“十年老店”。
“SCI論文-”何以10年屹立不倒,賣出的SCI論文流向什么地方?網上售賣論文者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作為店主的“老熟人”,記者歷時半年再次暗訪發現,“SCI論文-”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于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是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
買賣SCI論文的“十年老店”
“有需要物理、化學、材料類稿子的朋友就來找我吧——SCI論文代寫代發,中英互譯,淘寶交易,十年老店。”8月初,記者暗訪進入“論文寫手”提供的一家網站上的博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不太清晰戴著眼鏡的大頭照。相比于10年前打出的“轉讓、購買、代寫、代發SCI論文,可供化學系、材料系、物理系的人使用”的廣告變化不大,但是“淘寶交易”和“十年老店”字樣格外耀眼,一張疑似論文寫手的大頭照片10年未變。“論文寫手”宣稱,SCI論文內容涉及(但不局限于)有機配體合成、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征、光物理性質的討論、納米性質的討論、量化計算的討論。“文章可供化學系、材料系、物理系的人使用。”
“可否代寫代發一篇材料學方面的SCI論文?”8月24日,記者以高校研究生身份求購SCI論文,相關詢問很快得到店主“論文寫手”的回應。他介紹,價格取決于學術期刊及其影響因子,幾天后有一篇材料方面的稿子到位,影響因子3.2,價格在3萬至5萬元間,具體價格還要看改稿時的工作量和影響因子測試的多少而定。“如發表在一區的稿子,影響因子6.3,價格6.5萬元。發表在二區的稿子,影響因子2.9,價格則是3.5萬元。”
據悉,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指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科學評價系統,其中以SCI最為重要。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了四個區,一區為其中5%的頂級期刊,水平較高。
記者發現,相比于10年前,“SCI論文-”論文的平均單價已由2萬元上漲至3萬元以上。在與記者討價還價中,“論文寫手”將漲價原因歸為發稿難,他說現在發稿嚴格得“變態”,導致價格飛漲。
“論文寫手”將售賣的學術稿件分成A類(預先寫好的稿件)、B類(定制稿件)、C類(翻譯稿件)、M類(特別保留稿件)四種類型。記者統計發現,從2010年至今,四類稿件賣出114篇,其中預先寫好的有109篇。售出論文高峰在2016年,一年賣出33篇SCI論文。2017、2018、2019年呈逐年下降趨勢,分別為22篇、19篇、8篇。今年上半年賣了3篇。按照平均單價3萬元計算,“論文寫手”10年獲利300萬元。
對生意萎縮現狀,“論文寫手”透露“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他舉例,今年初他整理了6個數據包,對應物理、化學、材料三大系列,原本可以寫成十幾篇論文,現在要壓縮為6篇論文。“現在投稿會檢測創新度,所以不能成系列地寫稿了。”
8月4日至28日,出差在外的“論文寫手”突發潰瘍性結腸炎,入住吉林松原市中心醫院,他一邊擔心異地住院報銷困難,一邊還要應付論文買家的催稿。“(躺在病床上)雖然效率很受影響,但收了錢就得干活;這次重癥發作,用了很貴的藥,急需一筆收入來平賬,希望這次的買家不要介意。”
所售賣論文跨三個學科
11月14日,記者SCI論文訂單發出80天后,“論文寫手”給記者回話,一篇三區的稿件已通過初審,影響因子3.3,研究內容為制備了核殼結構的磁性—發光納米材料,研究了其微觀結構及發光性能。他透露,該稿件已進入二審,并給出了修改意見。
“我投的是Elsevier旗下的雜志,Elsevier現在采用改進的算法檢測文字抄襲和圖片重復使用,如果重復率超過10%,就會在第一輪審查被拒稿,不會進入專家審稿。”“論文寫手”如此保證這篇論文質量可靠,要求記者通過他的淘寶賬號付款,隨后他會將論文稿件發過來供審閱,確認無誤后雜志審稿改稿過程將做成視頻發過來。“等稿件online(在線發表)后,我通知你審核,最后才執行淘寶的發貨操作。”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論文價格定為2.2萬元,記者借故手頭緊退出交易。
在“SCI論文-”中,“論文寫手”曬出了最近代寫代發的一篇英文SCI論文,影響因子在2至5間,論文編號為A-184-229,文章關鍵詞為“有機熒光染料、發光性質、激光性質、重金屬離子傳感”。“論文商店中只是公布了我本人寫出的稿件的信息,沒有涉及買賣或轉讓等敏感信息。”記者發現“論文寫手”經常在QQ空間這樣告慰求購論文的客戶。
在記者暗訪時,“論文寫手”表示,“論文商店中的所有稿子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寫出來的。這樣的好處是保密性很好,可以說除了我之外,沒有其他人染指這篇文章,這樣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安全性”。
一個人究竟是如何成批量寫出不同專業方向的科研論文呢?“論文寫手”在與記者的交流中,透露了他的求學和科研經歷——
原來,這位槍手本碩博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做博士后的時候各個研究方向更是橫向交叉,他對材料、物理、化學、有機電子這四個研究方向都有涉獵。他自稱讀博期間,他完成的論文數量達到兩位數,全部為英文SCI。
11年前博士畢業時,“論文寫手”做了大量實驗,積累了一些實驗數據。一次偶然機會,“論文寫手”獲得了每年回母校做短期研究的機會,繼續做實驗,積累實驗數據。他說,做一篇文章需要什么數據,篇幅是多大,可能需要補做什么實驗,無一例外他都進行了統籌安排。
“通過這么多年對數據的分析,可以這么說,我只要看到數據的樣子,就知道這一段應該怎樣寫。”“論文寫手”在博文中聲稱,他寫論文通常先勾畫出一個大綱,花幾天時間形成基本骨架,隨后再花時間將數據分析填在合適位置。每天寫一點,每次寫幾百字。對稿件整體的精修是最后的工序,這個步驟至少會重復兩遍,一篇論文便可上架售賣了。
對“論文寫手”這種論文制造模式,曾經寫過影響因子均大于10的22篇SCI論文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院長夏帆教授表示,僅就材料和化學兩個學科而言,通過實驗數據寫綜述文章是有可能的,但論文寫手這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據“論文寫手”在社交平臺自述,他今年40歲,居住上海,是一家公司的白領,在高校有兼職,單身,業余時間寫論文賣。今年7月1日,他還在QQ空間吐槽:按規定,他應該在兼職高校拿48萬元論文獎勵,結果只認定了3萬元,這錢只能用于科研而不能提取。
查重系統讓論文注水遇阻
“SCI論文-”中售賣的A類文章價格很高,往往引來購買者質疑。“在我這里,稿子的成本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做實驗的成本,第二是運作的成本,第三是改稿時補充數據所花費的測試成本。”“論文寫手”在網店中解釋,他的論文沒有中介費,要價不高。
售賣的稿件如何發表?“論文寫手”在博文中介紹:稿子在投出去之前要選好適合的雜志。“這么多年的求學和工作經歷讓我確實積攢了不少人脈,如果運氣不好,只能靠稿件質量來與審稿人硬碰硬。”
自2018年開始,各大期刊開始設置上線檢測系統iThenticate(英文期刊通用的查重系統),論文寫手的稿件遭遇了攔路虎。記者統計發現,2019年“論文寫手”寫出論文20篇,發出8篇,年發稿量銳減。
“這個系統討厭的地方在于,它的權限很高,甚至可以超越編輯作出判斷。”稿件經常過不了查重關,“論文寫手”將原因怪罪到英語上:英文不是母語,寫稿時會仿照前人論文的一些固定搭配,再加上實驗描述和儀器型號,很容易就超過15%的查重率。
“SCI論文-”的交易都是通過支付寶進行。“論文寫手”稱,在稿件接收之前,不收錢;不過有的稿件要交預付款,但預付款在支付寶,買家簽收論文后才會支付出去。論文署名完全由買家決定。“如果想降低風險,可以讓我作為合作作者,這樣就完全沒問題了。”
記者暗訪發現,“SCI論文-”的買家基本上是高校師生,來自上海、山東、四川、安徽等地。今年3月,“論文寫手”在QQ空間披露了賣論文給師弟的經歷,因為疫情而無法做實驗,延遲交稿。在與暗訪記者交流中,一位四川某高校買主對“論文寫手”的能力深信不疑。這位買主說代寫代發的論文和自己的專業高度契合。
一篇論文從投稿到發表最快要4個月,去年底多位購買者走進“SCI論文-”,預訂今年的論文。今年元旦一過,“論文寫手”便回到大學去做實驗,以完成2020年的“訂貨”。他在廣告中稱,這次實驗的大致內容是3個方面:抗癌藥物(植物)、金納米團簇(碳點)、生物標記物,至少寫出三篇論文。
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2019年12月31日,“論文寫手”發布了一篇年終總結,說“全年成稿20余篇,接收稿件(已發出)9篇(1篇top,2篇一區,4篇二區,1篇三區,1篇四區),返回小修1篇三區”。他說,2018年是論文生意變難的第一年,各大雜志社審核變嚴格。對于2020年,他表示“會盡力做好”。
在與記者的微信互動中,“論文寫手”表示,他所做的事不違法,也不違背學術道德。他甚至在博客中貼出記者在2010年10月20日采寫的報道《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還專門寫了一份不接受記者采訪的聲明,宣稱“現在并沒有對買賣論文立法,也就是說我做的不違法”。2011年1月19日,中國青年報對“房奴”博士賣SCI論文進行了跟蹤報道,認為這是論文買賣產業鏈中一個荒誕而真實的案例。該新聞同樣被“論文寫手”貼在了博客中,并作回應:“目前并沒有相關法律對買賣論文作出規定,根據無罪推定,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而且,根據著作權法,論文的作者有權處理本人論文,也就是說我賣論文是不觸犯法律的,甚至是受法律保護的。”
“這確實是法律沒有規定的灰色地帶。”針對“論文寫手”的行為是否違法,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彭禮堂說,這種行為違反職業道德,行業內和單位內應予以紀律處分。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胡芬認為,論文屬于禁止售賣的非售賣商品之類,公開買賣顯然是違法的。從另一方面看,購買論文屬于學術造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論文寫手”也參與了造假,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買賣論文為什么可以堂而皇之進入淘寶開店?淘寶云客服回復:可以賣,不建議買賣,按照正常程序可以開店。
據記者了解,10多年來,在我國科教系統已形成以SCI論文數量為重要考核指標的論文評價體系。大學學科評估排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評審,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申報,科研項目審批結題,科研人員業績考核、職稱評定等等,無一不以發表SCI論文數量為重要考核指標。如有的高校規定,晉升理工類副教授需要4篇SCI論文,還有的規定“1項發明專利可以折算為1篇SCI論文”。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向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260.64萬篇,繼續排在世界第2位。
10年前,清華大學沈陽教授關注到“SCI論文-”,他認為,學術期刊與論文發表要求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了買賣論文與非法學術期刊泛濫,形成中國買賣論文的非法產業。
11月10日,在武漢召開的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多位院士認為國家和相關部門應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參會的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認為,在學術治理中應強調基層單位法人主體的責任和作用;學術處罰必須有剛性的制度,不應一事一議。
“能夠買賣的論文層次肯定不高,大多是垃圾論文。”教育部高校設置評估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劉獻君教授對“SCI論文-”的存在表示震驚,認為其擾亂學術殿堂,應該加以監管。“對于高校師生購買論文參與學術作假,一經發現將被取消評定資格。”
劉獻君表示,對SCI論文評價體系,重視是可以的,但不能過分看重。并非所有的SCI期刊都有質量,現在要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而不是一個維度。
當事人回復——
有朋友給我轉過來一條新聞,在這里對這位朋友表示感謝。在這個新聞中,有一名記者對我進行了10年的跟蹤調查,并且把我歷年的情況做了總結,甚至對我的個人情況也進行了簡單介紹(雖然有一部分并不準確,估計是記者為了讓報道豐滿起來而進行的所謂“合理推測”)。
在這里我真想對這位記者說一句“辛苦了”,真是想不到居然有人在長達十年中對我這樣的人一直進行關注。人生才有幾個十年,試問我有何德何能而讓一個人(準確來說應該是一個團隊)用十年的時間對我進行追蹤關注。雖然我知道這篇報道背后的含義,但讀到這篇報道,我依然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從求學到工作,我向來是一個小透明,我的資質,性格和形象都決定了我注定不是那種能走在鏡頭前的人。我的人生定位就是一個忙碌的小螺絲釘,出生伊始就被打上了工具人的標簽。至今我仍然記得高考前我的老師對全班同學的囑咐“大家能考出去就別回來,別回到這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地方”。沒有煽情的話語,沒有肉麻的表達,沒有華麗的辭藻,一句簡單的話,更像是一句戰前動員,雖然當時并不理解老師為什么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但這句話一直刻在腦子里,印象極其深刻。在沒有背景和資源的前提下,刻苦努力就是唯一的辦法和出路,這是衡水中學的學長說的,竊深以為然。不客氣的說,自律,高效,敬業,刻苦,是我對自己的評價。讀書時導師的評獎評優乃至婚喪嫁娶新房裝修,工作后領導的繁雜事務,全盤轉發給我之后可以安心的去國外休假三個月。從不敢邀功,但我自認為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助手,秘書,執行員,辦事員以及獨立核算人,這也是我這些年經歷的各種身份。
天道酬勤,很多學校的座右銘,我也曾經天天對著這句座右銘而奮筆疾書。讀博時依然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讓夢想成真。然而,time has proved otherwise。走入社會后,各種各樣的消息和見聞,都讓我觸目驚心。大家不必猜測我的收入是多少,這個沒有什么意義的。不過,有誰見到一個高收入者去擺地攤貼補家用嗎?沒有吧,所以,我只能說,做這個事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也想好好休息一下,頸椎病,肩周炎,腱鞘炎,失眠,如影隨形,一直讓我很頭疼。
與之相反,某些人,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高高在上,活在普通人的夢中。比如,昨天,公司高層的三位公子齊聚一堂,以股東的身份參加年終會。我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我讓我爸給我買特斯拉,死活不同意”“要不然買BRZ玩玩吧”“我現在想要A8(也可能是R8,沒聽清),玩幾天再賣掉”,看到了嗎,這就是Mr. Rich和Poor guys的差距,真真切切,無比真實,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社會不是象牙塔,大學亦不是象牙塔,世事如斯,獨善其身可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亦有自己的選擇。
對于我做的這個事,不黑不白,我知道有很多道德圣人,站在珠穆朗瑪峰上指指點點。誠然,圣人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他們有資本指指點點。早些年還有夢想的時候,也幻想著有朝一日我能站在珠峰上,也可以指點江山。但生活的重壓下,活成了山腳下的螻蟻。山頂的圣人不知道(或者假裝不知道)螻蟻生活之艱辛,而螻蟻也不再夢想著爬上珠峰。某師兄的經典語錄,摘抄如下“以前總幻想著自己發幾篇top期刊,然后變身VIP,結果到頭來發現自己只是個p,還是TM小寫的p”。活在當下,做好自己,生活不易,各自珍重。
最后,我想說一句,以后,如果想采訪我,直接聯系就好,自報家門,如果可以透露的,我就直接說了,如果不能透露的,您偽裝成初始買家也是得不到任何消息的。大家開門見山,免得耽誤時間。就比如說這次,您說要稿子,我花費了時間,和金錢把稿子運作回來了,您又不要了。如果真的是由于手頭緊,我也不方便多說什么。但您是從聯系我的那一刻就沒想著真的要稿子,以謊言開端,必然以謊言結束。或許記者這個身份讓您已經適應了生活在謊言中,但,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編造一個身份才能進行下去的。對于我來說,如果必須在偽君子和真小人之間二選一的話,我選擇做真小人,至少還占著一條真誠。
PS,看了新聞圖片才想起來,好久沒有更新我的網站了,我真的是懶惰了,還是不能偷懶啊。
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