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家好,我是番茄!一名在讀大學生,圍繞一分鐘思維、自媒體干貨、玩轉頭條三個領域創作,希望這篇文章的思考能夠幫到大家。我們為什么貧窮?貧窮,時至今日,仍是最沉重的社會問題之一。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的反貧困問題研究專家在《貧窮的
大家好,我是番茄!一名在讀大學生,圍繞一分鐘思維、自媒體干貨、玩轉頭條三個領域創作,希望這篇文章的思考能夠幫到大家。
我們為什么貧窮?
貧窮,時至今日,仍是最沉重的社會問題之一。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的反貧困問題研究專家在《貧窮的本質》書中揭示出,貧窮的本質是窮人處于弱勢的發展處境。貧困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并產生惡性循環。
(本段摘自人民論壇網)
為什么要先引出這一段呢?因為番茄最近剛好了解到這一本書,叫做《貧窮的本質》,在向學校一個老師學習后,我帶著書本的思維深刻地思考了我們的生活。
為什么窮人總是愈來愈窮,富人越來越富?馬太效應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這個現象。
但是,問題是,窮人哪怕再窮,就不能擁有健康、溫飽與幸福嗎?
本書的兩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Banerjee)與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通過在極度貧窮的地方考察,發現了即便扶貧措施力度不斷加強、物質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貧窮地區的人民依然吃不飽、穿不暖。
貧窮的底線
而3600元的三顆牙齒的治療費讓我意識到一個思維,叫做健康的原則,也叫做貧窮的底線。
我們必須要明白,哪怕再窮,我們也要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我們要有更遠見的思維,做好自己的健康規劃,才不會讓自己永遠處于貧窮的窘境。
接下來,以我為例,談談我們要怎么提升思維,站得更高。
轉換一下思維,假設當你發現你有一顆牙齒壞了,一開始還沒那么嚴重,可能就是黑了點,不太雅觀,于是你打算省了初步治療費,大概是200元。
不選擇去治它,短期內看來,我們節省了200元的開銷。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你的牙齒越來越痛,蛀得越來越深,刷牙都覺得牙齒酸酸的,這時候你還是不想去。
這時候,如果你再要去治的話,已經要500元的治療費了,但是你還是不想去。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