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今世界的國際格局被形容為一超多強:美國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體育等各領域全方位的超級大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國則屬于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強國。除了這些大國、強國之外世界上還存在歐盟、東盟、非盟、阿盟等幾個有影響力的國家聯盟。當今世界的國際格局在相當程度上就是由上述強國與幾大國家聯盟所主導。
這樣的國際格局實際上是由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后的美蘇冷戰所塑造的。如果時光倒流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的國際格局將呈現出與如今截然不同的局面:、印度這兩個最大的發展家在當時一個是半殖民地、一個是殖民地;如今的超級大國美國在當時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但美國的綜合國力在當時與其他列強相比仍顯遜色......
一戰前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是大英帝國。那時大英帝國統治著3400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殖民地(占全球陸地領土的五分之一左右)。當時英國本土人口有4500多萬、殖民地人口4到5億人(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那時的英鎊正像后來的美元一樣是國際通行貨幣:當時的英國壟斷著貨幣發行權、貿易結算權和金融交易權,那時的倫敦就像如今的紐約一樣是全球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
那時的英國還擁有足以傲視全球的海軍:從加拿大到印度洋都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護航范圍。1906年英國率先下水無畏級戰列艦后引起了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廣袤的殖民地、英鎊的霸權地位、傲視全球的海軍使英國得以在這時仍維持著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不過這時英國這個世界頭號強國實際上早已開始在走下坡路了。
從19世紀70年代起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美、德等國取代英國開始領跑。19世紀8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國取代。到了20世紀初英國又被德國反超而屈居第三。搭上工業革命快車的德國只用了40年時間就走完了之前英國用80年時間才走完的工業化路程:1850-1900年德國的國民生產凈產值從105億馬克增至365億馬克。工業生產的絕對值增加了近6倍。
從1870年至1900年德國的煤開采量由3400萬噸增至1.49億噸,鐵產量由139萬噸增至852萬噸。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的化學工業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然而在1870-1900年的30年間酸、堿等基本化學原料的產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產量增加了3倍,躍居世界首位。電氣工業的總產值在1891-1913年間增加了28倍。20世紀初德國在工業產值上其實已超越了英國,但德國卻無法撼動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
工業實力的提升也使德國的軍力在這一時期得以迅速膨脹。一戰爆發前德國的陸軍實力已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擁有81萬陸軍的德國還擁有克虜伯這樣的世界一流軍工企業。這一時期已躍居到世界第二位的德國海軍也對位居世界第一位的英國海軍構成了強大的威脅。一戰中雙方爆發的日德蘭海戰相當于對戰前的海軍競賽進行了一次檢驗:德國海軍在此戰中痛擊英國海軍,但德國海軍沒能從英國海軍手中奪取制海權。
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后德國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戰后的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洛林等地。一戰前法國的工業生產份額占當時世界總量的6.1%左右(位居美、德、英三國之后)。有77萬兵力的法國陸軍被視為是當時僅次于德國陸軍的世界第二陸軍,與此同時法國在海軍實力方面位居英、德兩國之后。法國是僅次于英國的又一個殖民大國:當時法國統治著高達1289.8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殖民地。
美國作為如今的超級大國在當時已初露崢嶸:1859-1899年期間美國的工業產值由18.8億美元增至114.07億美元。1860年美國的生鐵產量只有84萬噸,到1900年已猛增至1401萬噸。1860年美國的鋼產量只有1.2萬噸,1900年則達到1035萬噸。至此美國已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鋼國。1860-1900年期間美國的煤炭開采量由1820萬噸增加到2400萬噸。
20世紀初美國的機器制造業產值已相當于歐洲各國產值總和的一半。美國的石油開采量從1960年的50萬桶一路增加到1900年6362萬桶。1902年全美發電量已達到60億千瓦時。19世紀末美國汽車工業的年產量不過幾千輛,到了1914年已猛增至56萬輛以上。從19世紀80年代起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第一名的位置就已被美國所取代,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美國對英國霸權的取代。
當時衡量世界各國經濟實力的指標是工業總產值,而我們現在用的是GDP(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概念。這是因為工業總產值這一指標只考慮到了各國的工業產值,卻沒考慮到農業、金融業、旅游業等產業。美國在19世紀80年代后的確在工業產值上超過了英國,然而作為老牌霸主的英國仍掌握著全球金融霸權。這還僅僅只是從經濟層面進行分析,如果要比綜合國力就更能看出美國當時與英國的差距了。
直到1900年美國也只有10萬現役兵力。1884年美國海軍在全球排名第12位,遠不能與英國這個老牌海上強國相比。盡管這時美國在經濟上表現出超強的競爭力,但在軍力上依然落后于英、法、德等歐洲列強。不過這時美國無論經濟實力或是綜合國力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相比之下英、法等老牌列強卻是在走下坡路。從19世紀80年代起大量東南歐移民的涌入使美國人口一路增加到1890年的6300萬。
到了1914年美國人口增加到9800萬,137億美元的國民收入是英國的13倍多,377美元的人均收入也遠高于英國的244美元。包括俄國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的國民收入總和只比美國多4美元。這時美國海軍的全球排名也從第12位增長到第三位,僅次于英國和德國。然而這時的美國依然只是列強之一,還并未坐上世界老大的位置。美國這時在發展勢頭上已超越英、法、德等歐洲列強。
不過作為老牌霸主的英國這時依然在金融、海軍等方面占據著絕對優勢。這時的美國盡管在工業產值上已超過英國,但在綜合國力上仍不是英國這個老牌霸主的對手,事實上即使法、德等國的綜合實力也還是要略強于當時的美國。二戰后曾與美國同為超級大國的俄國在一戰前卻被譽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1905年老牌列強沙皇俄國被亞洲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打敗了。
沙俄由此成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個被亞洲黃種人國家所打敗的歐洲列強。與此同時沙俄國內保留著大量封建農奴制殘余,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作用下革命運動風起云涌。一戰前高達140萬的俄國陸軍是當時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陸上武裝力量,然而俄國在軍工科技上的滯后導致了俄軍的武器裝備上的落后,與此同時俄軍官兵的作戰素質也弱于英、德、法、美。
俄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各領域的全方位落后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和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充分暴露無遺。當然俄國的腐朽落后只是在列強中相對而言,如果拿俄國同當時還是半殖民地的舊比起來依然是強大的。一戰前沙皇俄國的疆域高達228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1.41億人。盡管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敗給了新興的日本,但俄國的綜合國力實際上仍位居日本之上。
日俄戰爭前俄國的鋼產量為272萬噸,在全世界僅次于美國、德國和英國。當時日本的鋼產量為6萬噸,相當于俄國的2.2%。當時俄國的煤產量是2150萬噸,而日本的煤產量是1250萬噸。當時俄國的年財政收入是20億日元,這大約相當于日本的9倍。俄國的人力、財力、軍力其實都位居日本之上。然而沙俄的人口和經濟中心位于歐洲部分,所以遠東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俄國兵力薄弱的地區。
日俄戰爭爆發前沙俄在遠東部署有正規陸軍部隊9.8萬余人,裝備有148門炮、8挺機槍,部署在遠東的太平洋分艦隊有排水量合計19.2萬多噸的60余艘作戰艦艇。相比之下日軍可用于日本列島以外作戰的部隊有25萬人,裝備有1140門炮、147挺機槍,海軍方面有排水量合計26萬多噸的138艘戰艦。在總體實力上呈劣勢的日本在具體的遠東戰場上反而形成了明顯的兵力、裝備和后勤優勢。
一戰爆發前俄國的綜合實力其實仍在日本之上,只不過這時的腐朽的沙皇制度已即將走向崩潰。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的經濟發展速度幾乎是俄國的10倍。日本的近代工業化發展始終受到資源匱乏、國內市場有限的困擾,而日本轉嫁自身問題的卻是對外侵略。1905年的《馬關條約》使日本得到了和2億兩白銀的賠款。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后日本開始真正取得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
由奧地利帝國于1867年改組而來的奧匈帝國在國土面積上位居歐洲第三,僅次于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人口同樣位居歐洲第三,僅次于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機械儀器制造業和鋼鐵軍火工業的發達程度位居世界第四,僅次于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后;資源總儲備量和所能動員的總兵力位居歐洲第四,僅次于俄國、德國和法國;農產品種類和原油產量則位居全歐之冠。
當時奧匈帝國的斯柯達兵工廠所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正因為奧匈帝國的領土、人口、農業、工業、軍事等各領域的實力使其被視為是與英、法、德、俄并列的歐洲五大列強。截至1913年奧匈帝國的工業產值已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4%,環顧當時世界其他七大列強的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數據比例分別為:美國35.8%、德國15.7%、英國13.6%、法國6.1%、沙俄8.2%、意大利2.4%、日本2.0%。
在領土、人口、農業、工業、軍事等各方面都頗具實力的奧匈帝國最大的問題在于復雜的國內民族關系:盡管在帝國內部匈牙利已擁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和議會,從而使匈牙利這個帝國境內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國境內還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們的人口數量加起來超過了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總和,但卻處于政治上無權的地位。
在當時的奧匈帝國日耳曼人占其總人口的23%、匈牙利人占21%、捷克人12%、波蘭人占11%、烏克蘭人占8%、羅馬尼亞人占5%、克羅地亞人占7%、斯洛伐克人占3%、塞爾維亞人占6%、斯洛文尼亞人占3%、意大利人占3%。尖銳復雜的使看似強大的奧匈帝國不僅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從還始終潛伏著解體的風險。一戰后奧匈帝國成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多個國家。
1870年才完成國家統一的意大利在當時被視為位居英、德、法、俄、奧之后的歐洲第六大列強。如果將當時的意大利放眼于全世界的范圍內可以發現其工業產值其實還比日本高0.4個百分點。不過以意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糟糕的表現可以推斷意大利在軍事方面實力可能還未必比得上同一時期的日本。整體上日本的綜合實力在這時實際上有可能已超過了意大利。
一戰前八大列強的綜合實力排名應當是:英、德、法、美、俄、奧、日、意。事實上當時還有一個國家在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足以比肩八大列強,但這個國家地處遠離國際熱點地區的拉美大陸。由于沒參與對外殖民擴張、沒介入過列強之間的糾紛,所以這個國家不被視為一個帝國主義列強國家,但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在當時確實足以比肩八大列強。
這個國家就是阿根廷:從1870年到1910年移民潮和死亡率的降低使阿根廷人口翻了五番;鐵路里程從503公里陡增至31,104公里;小麥年出口從10萬噸增至250萬噸,海上冷凍船的應用促使牛肉年出口從2.5萬噸增至36.5萬噸,令阿根廷躋身于世界出口五強之列;歸功于世俗的免費公共義務教育系統,識字率從22%激增至65%,比大多數拉美國家五十年后的水平還高。
1908年阿根廷成為世界第七經濟大國,人均收入足以與德國比肩。1864年阿根廷通過參加三國同盟戰爭獲得了原巴拉圭領土的一部分。1878年至1885年的第二次荒漠遠征又使阿根廷得以搶先征服了巴塔哥尼亞。阿根廷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在這一時期其實是相當可觀的,只不過位于拉美大陸的阿根廷沒參與對外殖民擴張,也從未與列強發生過糾紛,所以在當時的國際格局中并不被關注。
第一次世界大戰:
時間:1914年8月—1918年11月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交戰雙方: 協約國:塞爾維亞王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比利時、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國(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羅馬尼亞、希臘、美國、等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結果:協約國獲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間:1931年—1945年
位置:歐洲、亞洲,北非 ,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
戰方: 法西斯同盟:德國,意大利,日本
反法西斯同盟:美國,蘇聯,,英國,法國
結果:反法西斯同盟獲勝。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凡爾賽—體系”的世界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卷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全世界各國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是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等許多方面大大加強,同時一戰加快了實現的步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爭雙方簽署了凡爾賽和約。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一紙和約竟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戰爭結束后一個新的魏瑪共和國在德國宣告成立,在經歷了短暫的繁榮后,魏瑪共和國就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所領導的黨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于戰后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他的理論受到許多分子的狂熱支持,到1933年,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4年8月2號,奪取了,成為了位名副其實的大者袖,一場空前的世界大戰正在悄悄地醞釀……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仿佛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回顧歷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后,協約國集團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先后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后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后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余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于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于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體系”下,普魯士占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于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臺執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爭雙方簽署了凡爾賽和約。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一紙和約竟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戰爭結束后一個新的魏瑪共和國在德國宣告成立,在經歷了短暫的繁榮后,魏瑪共和國就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所領導的黨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于戰后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他的理論受到許多分子的狂熱支持,到1933年,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4年8月2號,奪取了,成為了位名副其實的大者袖,一場空前的世界大戰正在悄悄地醞釀……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仿佛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仡櫄v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后,協約國集團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先后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后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后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余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于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于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體系”下,普魯士占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于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臺執政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 雙方: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性質: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影響:
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戰爭;
2、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展各國共死傷三千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餓、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