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提起昆曲,你會想到什么?是不是《牡丹亭》中那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林妹妹與寶哥哥共讀《西廂》時,情竇初開,沒有想到戲臺上的一句唱詞,使得林妹妹的心中激起愛的波瀾,“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正契合黛玉那無處安放的愛情嗎?
在大家的印象中,耳熟能詳的戲曲有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等等,昆曲的受眾群體反而不多,可是這種被人忽視的戲劇,卻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昆曲又稱昆劇、昆腔、昆山腔,演奏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為主,被譽為“百戲之祖”。
能擔得起“百戲之祖”的稱號,就可以想象這個劇種的古老了,2001年,昆曲迎來了它的“春天”,它被譽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的代表作”。
2004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再一次把昆曲推到了大眾的眼前,青春版《牡丹亭》進行了全球巡演,這一次演出,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關于這個古老戲種的獨特魅力。
如果說京劇適合唱王侯將相,那么昆曲就更適合唱纏綿悱惻的愛情,它用獨特的唱腔,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把藝術的美傳達得淋漓盡致。
昆曲為何能成為“百戲之祖”呢?它是源頭又在哪里?它又是如何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這里面有種種歷史留下的過往,只等待人們一層層去打開它,才能探索那些歲月里留下的馨香。
600多年前,有一種糅合了舞蹈、武術、以鼓、板、曲笛、三弦等伴奏樂器為輔的優美戲曲誕生了,它婉轉細膩,仿佛用軟糯的香蜜打造的醇釀。
昆曲之名來自美麗的昆山,這里是江蘇的東南部,吳儂軟語的悅耳,讓昆曲充滿了令人心醉的旋律。
北宋之末到元末明初,有一種地方戲種叫做“南戲”,這種曲種傳到了昆山地區,就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與當地的語言以及腔調相互結合,之后自成一派,形成了昆山腔。
因為昆曲的優美動聽,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國,這個戲種由于具有豐富的內涵,又繼續影響了地方戲種的發展,從而衍生出不同流派的戲曲。
也許人們對美好的事物是有認同感的,無論是藝術,還是文學……人們都會以欣賞的眼光去借鑒,去消化。
昆山腔經過漫長的發展,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才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并且影響了其他的地方戲種。
就連國粹京劇都深受昆曲的影響,徽班進京時,各個戲班子之間互相交流,各取所長,最后才有了京劇這種為大家所贊美的戲劇。
京劇中有大量的武戲是脫胎于昆曲的,而昆曲的武戲反而沒有京劇流傳得久遠,這也許就是歷史融合下的有趣故事吧。
很多擅長表演京劇的藝術家,其實也擅長表演昆曲,比如梅蘭芳大師。
如果沒有一個叫魏良輔的人,昆曲的發展就不會形成后來的特色。
魏良輔生于明弘治年間,是個出了名的戲癡,也許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吧,有些人會把熱愛發揮到一個極致,從而做出非凡的成就。
因為喜歡,所以才會沉下心來研究,魏良輔用了十年時間寫了一本叫《南詞引正》的戲曲專著。
這本書不是什么鴻篇巨制,它只有二十條,可就是這二十條,對昆曲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魏良輔在書中規定了每種聲調字的多種唱法,比如:去聲應高唱,上聲應低唱等等規范。
魏良輔的改革從唱練作打各個方面入手,使得昆曲更加優美動聽,也更能迎合大家的喜好。
昆曲誕生的地域在富饒的江浙一代,所以這種戲曲也常常出現在飲宴之上,大家看《紅樓夢》時,是不是覺得有些奇怪,為何賈家在府中會蓄養一群唱昆曲的戲子?反而不是京劇呢?
其實這就是昆曲的獨特魅力,在它發展得如火如荼時,京劇還未徹底成型,京劇是融合了各地戲曲的精華而形成的新戲種,而昆曲則是一直流傳下來的。
昆曲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所謂的陽春白雪,應該就是形容的這種藝術形式吧。
在明清之前,昆曲雖然存在,卻并沒有發展到耳熟能詳的地步,明清之后,昆曲的發展漸入佳境,這是明清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必然趨勢。
昆曲誕生于江浙之地,明清時期,這個區域的經濟非常發達,正因為如此,昆曲也隨著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被人們所熟知。
清代皇帝南巡常常在江浙一帶,地方官紳招待皇帝出巡,昆曲就成為了必點節目。
江浙一代經濟富庶,文人雅士也很多,再加上湯顯祖等劇作家的傾心奉獻,昆曲在明清時代開始漸漸繁榮起來,而那些達官貴人們也以蓄養昆曲名伶為時尚,在《紅樓夢》中蔣玉涵就是王府所蓄養的伶人。
后來,隨著清政府的嚴令,禁止官員蓄養伶人,于是官員府中開始遣散家中的戲班子,官員不能蓄養,不代表商人無法蓄養,昆曲戲班又從官員府中轉到了商人府中。
這其中,揚州鹽商是最突出的代表,他們財力豐厚,又喜好附庸風雅,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也接待過南巡的圣駕。
在接待皇帝方面,他們可以說傾盡全力,揚州家班的七大內班,陣容強大,在那段時間昆曲走向了輝煌的頂峰。
但是這個世界上很難有什么東西是長盛不衰的,嘉慶之后,揚州鹽商的經濟實力也大不如前,他們也開始遣散了戲班子。
被遣散的戲班子總要生存吧,于是他們走向了職業化的道路,可是這一次,卻是昆曲衰落的起點。
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昆曲并沒有再次繁榮起來,這也許就是昆曲發展的遺憾之處吧,有些東西可以高居廟堂,就很難在民間生根發芽。
昆曲的唱腔優美舒緩,適合慢慢的欣賞,就如涓涓細流,浸潤到心底的是甜蜜以及幸福,歌唱才子佳人確有長處,可如果是慷慨激越呢?昆曲是很難表現出來的。
又兼之昆曲的曲詞文藝,舒緩、惆悵、憂郁的情懷實在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的,這也漸漸的脫離了市民的欣賞層面。
本身昆曲的發展,就是從士大夫階層而起,很難與市民階層融合,有距離感的東西,當然無法發展起來了。
一旦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品,那這個藝術大多是快瀕臨絕跡了。
隨著物質生活的一步步提高,各種文化生活的豐富,昆曲也不再有當初的繁榮景象了。
不過人們是能意識到這種文化藝術的寶貴,在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公布北京大學為昆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而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也致力于昆曲的傳承,他為了能表現《牡丹亭》的精致與典雅,
募集了3000多萬元人民幣,就是為了讓人們看到最好的昆曲。
2004年,白先勇在蘇州昆劇院,以一部青春版《牡丹亭》震撼世人,而白先勇的“振臂一呼”,仿佛是杜麗娘的“還魂”,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了昆曲的魅力。
他把原本55折的《牡丹亭》濃縮為27折,把一種新的昆曲形式,以最美的姿態呈現在大眾的眼前。
昆曲,像江南的流水,像煙雨下的青花瓷,舒緩流暢,歷經600多年的風雨滄桑,如今依然綻放著它的獨特魅力,它將帶著“百戲之祖”的古老傳承繼續走下去。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春風解語
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