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炎熱的夏季悄然而至,如果說夏季什么最火,那非空調和三伏貼莫屬啦!近日,各大醫院和藥店紛紛推出了“三伏貼”的診療項目,涌入大眾的視野。然而,三伏貼真的適合每一個人嗎?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火熱的三伏貼吧!三伏貼,顧名思義發生在夏季三伏天
炎熱的夏季悄然而至,如果說夏季什么最火,那非空調和三伏貼莫屬啦!近日,各大醫院和藥店紛紛推出了“三伏貼”的診療項目,涌入大眾的視野。然而,三伏貼真的適合每一個人嗎?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火熱的三伏貼吧!
三伏貼,顧名思義發生在夏季三伏天,是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以鼓舞正氣、驅散陰寒、調節臟腑功能、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為目的的一種方法,通俗的講即治未病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
三伏貼起源于清朝,是傳統中醫的療法。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就有關于三伏貼的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獲效。……。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祖國醫學認為,“三伏”為一年中陽氣最為旺盛的時期,陽虛患者體內陰寒之邪,呈現易解狀態,陽氣溫煦,人體陽氣也達到一年中最充足的狀態,此時陽氣發泄,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穴位的敏感性增強,皮膚松弛、毛孔開張、經絡通暢,體內陰寒之邪更易被溫散,此時溫經散寒的藥物貼敷后借助于自然界夏季陽升陽旺;一者可以刺激穴位,并滲透皮膚,循經絡內達臟腑,夏季皮膚開泄在利于吸收外敷的藥物的同時,可以更好地使陰寒之邪出表;二者可以使虛損的陽氣得以補充,從體質上使一些虛寒性疾病得到根本的制約,在宿疾根除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這就是中醫學治療疾病的特色療法--冬病夏治,屬于中醫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
三伏貼雖好,但貼敷有講究,不注意容易陷入誤區。使用三伏貼一定要謹遵醫囑,不可盲目跟風。如有不慎,輕者貼敷之后出現瘙癢、針刺感、疼痛、灼熱等感覺,嚴重者可能出現藥物過敏、灼痛難忍、起泡甚至皮膚潰爛,給生活帶來很大困擾。
如何更好的利用三伏貼及規避或及時處理三伏貼導致的皮膚問題呢?
1. 三伏貼的適應癥要明確
中醫認為,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貼敷,可以治療和減少多種反復發作及過敏性病癥,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腸胃不適等。
2. 三伏貼的使用方法要恰當
根據身體差異及病與證不同做適當調整,切不可盲目跟風貼敷。盲目貼敷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還可能弄巧成拙,給身體帶去不必要的傷害。比如成人和兒童的差異,成人每次4片,每次可貼8-10小時,兒童貼敷時間進行酌減,每次4片,每次4-6小時。
3. 三伏貼常導致的癥狀要知悉
1)過敏反應:常有藥物過敏、膠布過敏等現象
藥物過敏:三伏貼一般采用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乳香、肉桂、細辛、白芷、姜、蒜等藥研末混合制成膏藥貼敷于皮膚,但有些人可能對藥物有過敏反應,貼敷之后,皮膚會出現紅腫、瘙癢,嚴重時甚至有胸悶,氣短的癥狀。
膠布過敏:有些人會對三伏貼所用膠布產生過敏現象,大多出現紅腫瘙癢癥狀,建議使用防過敏膠布。
出現藥物過敏反應應立刻揭下三伏貼,根據情況口服抗過敏藥物。
2)接觸性皮炎
三伏貼在每次貼敷時需要三個療程,有些人在第二個療程貼敷時,貼敷部位會出現紅斑、糜爛、甚至嚴重瘙癢的癥狀,該種現象為接觸性皮炎。
對于貼敷三伏貼出現接觸性皮炎的現象,應立即揭下三伏貼,適當外用糖皮質激素乳膏,如氫化可的松;或使用外用藥物復方黃柏液涂劑局部冷濕敷。
3)貼敷處起水泡
大多數人在貼敷三伏貼后,皮膚上都會起水泡,甚至出現大皰的現象。如果水泡較小,可以不做處理,讓其自然吸收即可。若疼痛感明顯,可外用復方黃柏液涂劑冷濕敷。如果水泡較大,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將其挑破,使水泡中的液體排出來,用碘伏消毒,或使用復方黃柏液涂劑冷濕敷,避免感染。
若在貼敷三伏貼的過程中出現大范圍水泡甚至全身嚴重過敏者,應該立即停止敷貼并就醫處理。
穴位貼敷法給藥途徑為皮膚吸收,避免了內服藥常見的胃腸反應、肝腎毒性等副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冬病夏治外敷中藥療法應在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下應用,并且嚴格把握適應癥和禁忌癥,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疾病的作用。杜絕或減少傳統中醫療法因使用不當帶來的不良反應,使中醫、中藥更好地造福于千萬百姓。
劉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