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3月26日至4月1日是第二屆"中國麻醉周",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美好生活從無痛診療開始"。無痛診療是指患者無痛或者基本無痛地接受檢查和治療,最常見的是無痛胃腸鏡檢查、無痛纖支鏡檢查,無痛分娩等,這些無痛診療都是由麻醉醫生實施麻醉或鎮靜后讓患者
3月 26 日至 4 月 1 日是第二屆 " 中國麻醉周 ",今年的宣傳主題是 " 美好生活從無痛診療開始 "。無痛診療是指患者無痛或者基本無痛地接受檢查和治療,最常見的是無痛胃腸鏡檢查、無痛纖支鏡檢查,無痛分娩等,這些無痛診療都是由麻醉醫生實施麻醉或鎮靜后讓患者在睡眠狀態下,舒適地接受原本很痛苦的治療,這些無痛診療稱之為“舒適醫療”。按理說,無痛診療接受度高,理應容易推廣。
可現實并非如此,就拿無痛分娩來說,推廣使用率只有10%。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黃文起教授表示,無痛診療必須要求麻醉醫生的全程參與,可是,目前我國麻醉醫生的嚴重不足,缺口達到30萬,加上醫保政策支持不夠,導致無痛分娩、無痛胃腸鏡等等無痛診療在我國未能普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 黃文起教授
現狀:無痛分娩需求量大,卻難以推廣
以無痛分娩為例。近幾年,各界一直在倡導“無痛分娩”,可是,走訪各大醫院,發現無痛分娩的使用極低。其實“無痛分娩”在歐美已開展了上百年,技術成熟也有30年,在美國的普及率已達85%以上,在英國超過了90%。然而在中國,該技術推廣使用率不足10%。這是為什么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楊璐教授表示,隨著大眾意識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孕產婦愿意接受無痛分娩。
可是,目前的生育保險額度可以保障到普通順產的費用,但如果需要行分娩鎮痛,就會額外增加2000多元的費用,很容易超出生育保險的額度,而超出的部分是由醫院自行承擔的。另外,沒有專門的分娩鎮痛醫療收費標準,病人即使愿意自付,也屬于亂收費范圍。另外,由于無痛分娩麻醉時間長,麻醉醫生要不斷調節劑量,需要醫生24小時觀察孕婦的情況,大部分醫院普遍存在麻醉醫生人手不夠的問題,無力提供更多“無痛分娩”服務。
很多人可能會問,無痛分娩真的有必要嗎?我們先來了解分娩疼痛有痛?醫學上把疼痛分為十級,分娩疼痛可達最高程度十級,痛的讓人懷疑人生,甚至干出自己難以想象的事情。早前陜西榆林一名待產婦,由于生產期間疼痛難忍,多次要求剖腹產未果,最終跳樓輕生的事件還讓人記憶猶新。很多時候,當人們面對疾病或者分娩的時候,擊垮自身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疼痛,疼痛有時候會令人感到絕望。
如果產婦用上了無痛分娩,可能結局會是另外一番景象。無痛分娩是怎么鎮痛呢?有沒副作用呢?無痛分娩是利用椎管內阻滯(腰麻或硬膜外鎮痛),小劑量的局麻藥跟少量的阿片類藥物,經過高度稀釋后配置而成,藥物通過分娩泵進入硬膜外腔用于鎮痛,只有少量的藥物吸收進入血液,進入胎兒兒的就更微乎其微。大約在給藥10分鐘后,產婦就感覺不到宮縮的強烈陣痛了,能感覺到的疼痛就好似是來月經時輕微的腹痛。自控鎮痛泵的使用可以根據疼痛的程度自主給藥,更具有人性化,增加產婦的自我控制感、安全感和滿意度;產婦能自由行走,減少產程中的不適感。
而且,分娩時遇到緊急情況,分娩鎮痛對安全分娩更有幫助。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楊璐教授舉了個例子,在產婦生產過程中,有時會遇到順產轉剖腹產的情況,如果此時孕婦已經使用了分娩鎮痛,麻醉醫生可以直接硬膜外導管用于手術麻醉,節省了手術時間,更保證了母嬰的安全。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 馮霞教授
困境:越來越多疾病需要麻醉醫生 而麻醉醫生缺口30萬
其實,不僅是無痛分娩,麻醉醫生幾乎涉及到臨床的每一個學科,越來越多疾病的治療和檢查需要麻醉。麻醉醫生需要有全科知識,又被稱為手術室的“全科醫生”。麻醉醫生參加開顱手術,需要有神經外科的知識;參加婦產科手術就要懂得婦產科的相關知識,開展骨科手術就要懂得骨科的知識基礎。麻醉醫生應該是最博學的醫生。
然而,公眾對麻醉醫生的認識甚少,甚至有些誤解,大多數人以為麻醉醫生的工作很簡單,打完一針就可以下班了。其實,并非如此。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馮霞教授表示,麻醉并非只是打一針的事情,手術中保證患者無痛只是最基本的;密切關注病人手術過程的生命體征,根據手術進程給予麻醉藥物和其他藥物,保證病人在手術中的安全性;避免術后的并發癥,這些都是作為一名麻醉醫生的職責。
麻醉醫生的角色如此重要,可人數卻遠遠不夠。近年來,大家關注到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其實,麻醉醫生更缺。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有麻醉醫生8萬人,每萬人擁有麻醉醫生0.5人,而美國是每萬人擁有2.5名麻醉專業人員,英國則是2.8名。即使按照英美之間的標準來看,中國至少還應該再配備大約30萬名麻醉醫生。發達國家麻醉醫生和手術醫生的比例是1∶3,而我國麻醉醫生和手術醫生比例是1:7~7.5。
據黃文起教授介紹,去年在我國手術室完成的手術達到5600萬臺,平均每人完成700臺,按照365天每天2臺手術,平均每臺手術3到4個小時,全年無休8個小時,而且這只是保守估算,實際工作時間和強度可能更高。又以胃腸鏡手術為例,每年手術2800萬臺,按照一臺胃腸鏡手術1小時,每個麻醉醫生每天工作8小時來計算,需要10萬麻醉醫生才能完成手術量,而我國現有的麻醉醫生只有8萬,要完成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手術,人手是遠遠不夠的。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 楊璐教授
呼聲:提高麻醉學科地位和相關政策支持,讓舒適醫療變成現實!
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能讓廣大群眾能享受到無痛診療,在就醫時感覺不到疼痛,舒適愉悅地完成治療?黃文起教授提出幾點建議:
一、提高麻醉醫生規培人數,手術量要與麻醉醫生數量要達到3:1合理匹配,目前的比例是7:1。所以,麻醉醫生加班是普遍現象,白+黑”、“5+2”的工作常態,讓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提高麻醉醫生待遇,其地位和收入都和付出不成正比。
二、重視麻醉學科的發展,加強麻醉學科建設,推出激勵措施,鼓勵醫學生選擇麻醉專業方向。
三、完善醫保相關政策,惠及更多有需求的患者。
四、提高公眾對麻醉醫生重要性的認識,麻醉醫生被稱為“幕后英雄”,外界對他們了解很少,甚至還存在不少誤解,所以急需提高公眾對麻醉醫生的認可和尊重。
五、提高社會對舒適化醫療的認知水平。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人關注到自身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人注重治療體驗,舒適化醫療將成醫療服務的新趨勢。
王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