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肛門指檢沒有檢查過的應該也聽過,沒聽過的這會兒看字義也能猜到七七八八了。這項檢查,有多少人望而生畏?有一項對1950位體檢者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有45%的體檢者放棄過體檢項目,包括肛門指檢、胃腸鏡和男科/婦科,其中肛門指檢排在首位,占39%
肛門指檢
沒有檢查過的應該也聽過,沒聽過的這會兒看字義也能猜到七七八八了。
這項檢查,有多少人望而生畏?
有一項對1950位體檢者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有45%的體檢者放棄過體檢項目,包括肛門指檢、胃腸鏡和男科/婦科,其中肛門指檢排在首位,占39%。棄檢原因,覺得羞恥占大多數,還有不少人覺得沒必要或者體驗太差。
比起浪費錢,怕痛之類,面子問題和自我診斷真的不能忍!個人面子真的比健康重要?看似簡單的一指禪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1、約80%的直腸癌通過肛門指診被發現
肛門指診分為肛外指檢和肛內指檢。肛外指檢是用指醫生用食指(帶手套)觸及肛門周圍有無硬結、腫物和壓痛等;肛內指檢是指醫生用手指頭伸進患者的肛門,通過觸感和分泌物(手指退出后觀察),來大致確定是否有直腸癌等疾病。
據國內統計,約80%的直腸癌是通過肛門指診被發現,有80%延誤診治的直腸癌是因為沒有做肛門指診。
在指診的眾多好處中,痔&癌辨別方面,確實戳中很多人對痔和癌傻傻分不清的痛點。一個是令人叫苦連天、卻是溫和到不行的良性病,一個是在所有癌種,死亡率排第二的癌癥。
肛門指診在這兩者辨別上,簡直有如來佛辨別孫悟空和六耳獼猴的風范。
指檢時,醫生會根據異物的觸感辨別痔瘡、腫瘤。有一些凸起的小粒,觸感像柔軟的球球,一般為痔瘡;觸感如菜花硬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而且檢查完,發現指套上沾有血液,就有很大幾率為直腸癌。
可能有人會問了,這……對醫生的手指長度是不是要求很高?
直腸總長也才15cm,加上我國直腸癌是大部分是在直腸下半部分,指長按照7-10cm來算,能發現80%的直腸癌,真不是蓋的。
2、除了檢查直腸疾病外,指檢還有這些作用
令人望而生畏的指檢,不僅可以發現直腸癌,在泌尿科和婦科也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說是男性&女性之友了。
在泌尿男科,肛門指檢常用于檢查前列腺相關疾病。想不到吧?
前列腺位于直腸前壁,距離菊花口非常近,大概5厘米。醫生通過觸摸,可以判斷是否有前列腺肥大、炎癥甚至惡性腫瘤等。它可以發現早期前列腺癌,準確率達 50%~70%。
在婦科,肛門指檢可用來檢查女性子宮、盆腔問題,尤其適用于沒有過性生活的朋友。原因很簡單,從女性陰道進入,會連帶破壞年輕女性的處女膜。
此外,肛門指檢還能輔助判斷骨盆骨折,如果外傷者骶尾部明顯壓痛,醫生通過觸摸可以判斷骨折端是否殃及到了直腸。
下次,如果醫生建議肛門指檢,別再質疑肛門指檢難道不是檢查痔瘡的嗎,大家就從了吧。
3、指診能發現直腸癌,但無法發現結腸癌
有人說,既然指診能發現80%的直腸癌,還要檢查糞便DNA或者腸鏡干嘛?
我們來澄清一些概念。
一般我們說到大腸癌,是指結直腸癌,分為結腸+直腸兩個部分。指診對直腸癌診斷有意義;對于結腸癌,手指可以說鞭長莫及了。另外,超過手指長度的高位直腸癌,指診也夠不著的。
如下圖所示,肛門往上垂直的一小節為直腸,圍著小腸的一大坨為結腸。
體積懸殊的它們,發病率有沒差異呢?
一組針對2384例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分析,發現直腸癌與結腸癌發生比例為1.2:1,其中<40歲的青年組比例為1:1,而中年組和老年組中,直腸癌發病率稍高于結腸癌,分別為1.32:1,1.09:1。
我國兩類腸癌的比例為1:1。
可見,結腸癌也不容小覷。指診確實經濟有效,但盡信的話,依然存在一半以上的腸癌風險。
4、肛門指檢發現的直腸癌大多為中晚期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肛門指檢有那么多的優勢,不可否認,它也有不足的地方。
肛門指檢是一種根據檢查者個人主觀感受來判斷疾病的方法,它的準確性并不是百分百。
另外,臨床中通過指檢查出的直腸癌雖然占了2/3,但是這些直腸癌患者通過指檢發現時多已是中晚期。表現為直腸里已經存在明顯的腫塊或潰瘍,也早已出現了癥狀,如便血、肛門處疼痛等。
5、瞎比比那么多,到底要檢查哪個?
認真學習的朋友們可能會說:你自相矛盾。吹是你,踩也是你。
我一直在糾正大家對指診的誤區和偏見,目的不是讓大家都去做個肛門指診,一了百了,而是希望:
①:當我們例行體檢包含肛門指診時,不要因為羞恥等原因卻步
②:當醫生根據你的情況開具檢查單,不要在繳費路上悄咪咪跑路
③:當你發覺自己有痔瘡相關的癥狀,先去醫院做個指檢,排除直腸癌的可能
對于大腸癌,即結直腸癌,45~75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都需要定期檢測,方法包括:
6.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S)每5年
今年4月份,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里推薦如下幾種篩查方法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推薦篩查周期為每年1次
糞便DNA檢測,建議篩查周期為每1-3年1次
結腸鏡檢查,推薦篩查周期為每5~10年1次高質量結腸鏡檢查
可以發現,中美兩國對于結直腸癌的篩查手段中都沒有肛門指檢。為什么呢?
對結直腸癌的?感性只有30-65%的FIT都列入其中,能夠發現80%直腸癌的肛門指檢為什么沒上榜,就欺負人家不可描述嗎?
很簡單,指南都是針對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推薦,而肛門指檢只能檢查直腸癌。
均推薦的檢查有三種: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糞便DNA檢測,結腸鏡檢查。
來,先對比下三種無(糞)創(便)檢測(DNA檢測以華常康為例),孰優孰劣。
顯然,華常康腺瘤靈敏度高于其他兩種方法2-5倍;華常康腸癌靈敏度高達90%,其余兩種方式在33%-75之間。
至于結腸鏡,毫無疑問是金標準,靈敏度高達95%。它是目前腸癌篩查最敏感的檢查之一。在檢查期間,可移除異常組織,如息肉。不過,目前無痛腸鏡并不普遍,需要承受“爆菊”之苦。
根據流行病學數據建議從45歲開始結直腸癌篩查;我國專家共識則建議將40~75歲作為目標年齡段。
而越來越多的數據發現,隨著現在高脂肪低纖維素的飲食盛行,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趨于年輕化。所以啊,朋友們,不要覺得自己才三四十就掉以輕心。
6、哪些人需要接受篩查呢?
很多人會等到出現疑似癥狀,才會做篩查,比如便血、大便變細、大便異常等。這樣就很可能錯失先機了。
結直腸癌患者中約40%無明顯報警癥狀,不應因無癥狀而忽略篩查。除了出現癥狀的人群,推薦如下人群定期接受腸癌篩查
大家知道了嗎?
金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