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腸息肉并不少見,大多數人也不陌生,可以理解為腸管上長了一個“肉疙瘩”,其實質是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管內部的隆起病變,有大有小、單發或多發、帶蒂或扁平等等。其病因多和遺傳、大便長期積存摩擦腸粘膜、炎癥性腸病等有關,當腸粘膜不斷損傷刺激,就會出現
腸息肉并不少見,大多數人也不陌生,可以理解為腸管上長了一個“肉疙瘩”,其實質是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管內部的隆起病變,有大有小、單發或多發、帶蒂或扁平等等。其病因多和遺傳、大便長期積存摩擦腸粘膜、炎癥性腸病等有關,當腸粘膜不斷損傷刺激,就會出現息肉。
一、發現腸息肉就要切除嗎?
腸息肉本身是良性腫瘤,但部分腸息肉存在惡變可能,即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主要分為管狀腺瘤(較多見)、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及管狀絨毛狀腺瘤。
從臨床及文獻報道來看,腺瘤性息肉發展成腸癌,一般需要5-10年,主要和息肉體積、數目、絨毛成分多少等有關,如果腺瘤越大、數量越多、絨毛成分越多,癌變可能越大。
當然,除了腺瘤性息肉,還有一些基本不癌變的息肉,即炎性腸息肉,也稱為假性息肉,多和腸道炎癥有關,部分可通過消炎藥物消除,也存在體積較大引起便血、腸梗阻、腸套疊的情況。
所以,發現腸息肉是否切除,就看息肉大小、數量及性質,內鏡醫生會根據經驗進行一個判斷。大多數情況下,為了避免癌變可能,發現腸息肉最好都切除,如果腸息肉單發體積很小,小于5mm,可以定期隨訪觀察,是否是炎性息肉。
二、腸息肉切除需要開刀嗎?疼嗎?
大多數腸息肉切除都不需要開刀,可直接在內鏡下摘除,視息肉大小、數量決定是否住院觀察。
但是,對于部分直徑較大、內鏡下呈惡變、數目過多的腸息肉,內鏡下無法完整切除,可在腹腔鏡或開腹摘除。
因大多數腸息肉在內鏡下摘除,損傷不大,患者不會有明顯的疼痛,術后恢復也比較快,不過如果患者腸道生理彎曲較大,或手術操作不當,刺激或牽拉到腸壁,術后可能會出現脹痛、隱痛的情況,多數可忍受。
如果疼痛不斷加重無法忍受,或伴有便血等情況,需引起重視,警惕腸穿孔的可能。
三、腸息肉切了會復發嗎?
存在復發可能,部分和息肉沒切干凈、漏診等有關,當然,有一部分患者因遺傳、體質等因素,較易發生息肉,也會出現切了后又“復發”的情況。
臨床上,對于大于1cm的息肉,較易出現息肉殘端復發息肉的情況,另外對于大腸生理彎曲大,褶皺較多的地方,也容易出現小息肉漏診的情況,所以在息肉切除后需要定期復查,一般建議術后1年復查腸鏡。
四、腸息肉切除后如何護理?
1、飲食
術后幾天最好以半流質食物為主,如米粥、雞蛋羹等,之后可過渡到普食,以好消化、高營養食物為主,盡量避免辛辣刺激、粗糙、油膩、煎炸、不好消化的食物,如餃子、死面餅、糯米、炸雞、燒烤等。
當然,具體的進食時間及禁忌,和切除息肉大小、數量等有關,遵醫囑進行即可。
2、生活
對于單發、小的腸息肉摘除,不需要住院,摘完后可直接回家,注意飲食休息即可;但對于多發、大的腸息肉摘除,術后兩周內要盡量避免劇烈運動,以免息肉創面鈦夾脫落或出血,平時也要注意觀察是否有便血、腹痛的情況,一旦出現需及時就醫。
另外,要保持大便通暢,適當吃一些粗纖維食物、多喝水,必要時可吃一些緩瀉藥,以免大便干硬,劃傷息肉創面,影響愈合。
3、復查
腸息肉摘除術后必須要定期復查,一般建議術后半年或一年復查一次腸鏡,然后由醫生決定(根據息肉大小、數目、性質等)之后間隔復查時間,以免出現息肉癌變的情況。
了解更多“結直腸癌”“腫瘤”相關問題,點擊關注【腫瘤專家姜爭】。
丁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