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組成:當歸芍藥茯苓白術澤瀉川芎功用:養血調肝,健脾利濕。主治:疏肝健脾。主治婦人妊娠,肝郁氣滯,脾虛濕勝,腹中癘痛。2.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組成: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藥功用: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主治:瘀阻胞
1.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組成: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 澤瀉 川芎
功用:養血調肝,健脾利濕。
主治:疏肝健脾。主治婦人妊娠,肝郁氣滯,脾虛濕勝,腹中癘痛。
2.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組成:桂枝 茯苓 牡丹 桃仁 芍藥
功用: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主治:瘀阻胞宮證。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月經困難;經停腹脹痛;難產;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產后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
3.桃核承氣湯(《丹溪心法》)
組成:桃仁五十個(12g) 大黃四兩(12g) 桂枝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 芒硝二兩(6g)
功用:逐瘀瀉熱。
主治:下焦蓄血證。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則煩躁譫語,至夜發熱;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脈沉實而澀者。
4. 大黃蟄蟲丸(《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 黃芩 甘草 桃仁 杏仁 芍藥 干地黃 干漆 虻蟲 水蛭 蠐螬 庶蟲
功用:去瘀生新。
主治:五勞虛極,干血內停證。形體羸瘦,少腹攣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減,腹滿食少,肌膚甲錯,兩目無神,目眶黯黑,舌有瘀斑,脈沉澀或弦。
5.鱉甲煎丸(《金匱要略》)
組成:鱉甲 烏扇 黃芩 柴胡 鼠婦 干姜 大黃 芍藥 桂枝 葶藶 石韋 厚樸 牡丹瞿麥 紫葳 半夏 人參 蟅蟲 阿膠 蜂窠 赤硝 蜣螂 桃仁
功用:行氣活血,祛濕化瘀,軟堅消癥。
主治:虐母、癥瘕。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痞硬(或硬)成塊,結成虐母;以及癥瘕結于脅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飲食減少,時有寒熱,女子月經閉止等。
6.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五靈脂 蒲黃
功用: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主治:心腹刺痛,或產后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等。
7.丹參飲(《時方歌括》)
組成:丹參 檀香 砂仁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血瘀氣滯之心胃諸痛。
8.十灰散(《十藥神書》)
組成:大薊 小薊 荷葉 側柏葉 茅根 茜根 山梔 大黃 牡丹皮 棕櫚皮
功用: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鮮紅,來勢暴急,舌紅,脈數。
9.黃土湯(《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 阿膠 黃芩 灶心黃土
功用: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主治: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10.八珍湯(《正體類要》)
組成: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益氣補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11.歸脾湯(《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白術 茯神 黃芪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草 當歸 遠志 生姜 大棗
功用:補氣生血。
主治: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2.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者。
12.一貫煎(《續名醫類案》)
組成:生地 枸杞子 沙參 麥冬 當歸身 川楝子
功用:滋陰養血,生津潤燥。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13.二至丸(《醫方集解》)
組成:女貞子 墨旱蓮
功用:補益肝腎,滋陰止血。
主治: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量多。
14.左歸丸(《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 山藥 枸杞 山萸肉 菟絲子 鹿角膠 龜板膠 牛膝
功用:滋補肺腎。
主治:真陰不足證。頭目眩暈,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
15. 左歸飲(《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 山藥 枸杞子 炙甘草 茯苓 山茱萸
功用:補益腎陰。
主治:真陰不足證。腰酸遺泄,盜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飲,舌尖紅,脈細數。
16.杞菊地黃丸(《醫級》)
組成:熟地 山萸肉 山藥 澤瀉 丹皮 茯苓 枸杞子 菊花
功用:滋腎養肝明目。
主治:肝腎陰虛證。兩目昏花,視物模糊,或眼睛干澀,迎風流淚等。
17.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熟地 山萸肉 山藥 澤瀉 丹皮 茯苓 知母 黃柏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證。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脊酸痛,遺精等證
18.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 山萸肉 山藥 澤瀉 丹皮 茯苓
功用:益氣養血,理氣安胎,順產。
主治: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根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19. 增液湯(《溫病條辨》)
組成:元參 麥冬 細生地
功用:增液潤燥。
主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其陰素虛,不可用承氣湯者。
20.二仙湯(《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組成:仙茅 仙靈脾 當歸 巴戟天 黃柏 知母
功用:溫腎陽,補腎精,瀉腎火,調沖任。
主治:主婦女月經將絕未絕。周期或前或后,經量或多或少,頭眩耳鳴,腰酸乏力,兩足欠溫,時或怕冷,時或轟熱,舌質淡,脈沉細者。
21.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組成: 白芍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飴糖 黃芪
功用: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22.理中丸(《傷寒論》)
組成: 人參 干姜 白術 炙甘草
功用:滌痰熄風。
主治: 脾胃虛寒證。脘腹疼痛,喜溫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嘔吐,不欲飲食,舌淡苔白, 脈沉細。
23.附子理中丸(《閻氏小兒方論》)
組成:人參 白術 干姜 炙甘草 黑附子
功用:溫陽祛寒,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風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亂吐利轉筋等。
24.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組成:黃芪 芍藥 桂枝 生姜 大棗
功用: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
25.右歸丸(《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子 菟絲子 鹿角膠 杜仲 肉桂 當歸 制附子
功用:補腎陽,益精血。
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年老或久病氣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軟弱,陽痿遺精,或陽衰無子,或飲食減少,大便不實,或小便自遺,舌淡苔白,脈沉而遲。
點擊頭像關注更多養生知識,將會持續為大家更新實用的養生知識,愿每位讀者一生健康平安!
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