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撈金狂潮四川一村民在江邊撈魚,竟然撈出了一枚大金錠,這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很快從四里八鄉傳開了,吸引了不少來江邊尋寶的村民。很早就在附近流傳著“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民謠,可是這石龍和石虎從來沒有人見過,更沒有人見
撈金狂潮
四川一村民在江邊撈魚,竟然撈出了一枚大金錠,這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很快從四里八鄉傳開了,吸引了不少來江邊尋寶的村民。
很早就在附近流傳著“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民謠,可是這石龍和石虎從來沒有人見過,更沒有人見過所謂的水下寶藏。
自從村民都紛紛到江邊尋寶的事情傳開之后,也迅速地引起了相關文物部門的注意,專家看了村民手中撿來的寶貝之后,頗為震驚,那些都是明朝時期的物品,是貨真價實的文物。
于是相關部門立即遣散了紛紛前來尋寶的村民,并且安排考古隊對這片江域進行大規模的考察。
按照史書上記載,張獻忠在兵敗之后,曾經把大量的寶貝都沉入到了岷江水底,那里就是張獻忠的藏寶地。
可是諾大的岷江該從哪里開始入手呢?
專家一邊查找大量的文獻資料,一邊商討發掘對策,可是在這期間還是有人,為了一夜暴富打起了岷江水底寶藏的主意。
他們僅僅接受半天培訓,就敢自備氧氣罐兒,帶上潛水服,在晚上夜黑風高的時候行動,潛入到岷江水底,試圖尋找寶貝。
這些人中,有些為了尋找寶貝丟了性命,永遠沉浸了江底,即便是血淋淋的教訓,也沒能阻止犯罪團伙想要發橫財的春秋大夢。
沒想到還真的給他們找到了,被金錢蒙蔽雙眼的犯罪團伙兒,避開巡邏人員每天都會下到江水里一次,每一次的時間都控制在3,4個小時之內。
直到有一次,他們在水底摸出了一枚虎形金印,從此迎來了人生的巔峰時刻,這枚金印,他們轉手賣給了文物販子,竟然賣出了800多萬的高價,幾個人開開心心的分了錢。
他們沒想到,這枚虎型金印,具有極其特殊的歷史價值,不少大老板都摩拳擦掌,搶著要拿去收藏。
人物販子倒手賣出去的時候,他本身的價值已經超過了3200萬元。
如此大規模的文物倒賣,也引起了警察的注意,像這樣的盜墓團伙兒不在少數,他們都在覬覦著岷江水底的寶貝。
警察在短時間內,破獲了多起盜墓案,追繳回來的文物,多達幾億人民幣。
盜墓行為屢禁不止,考古專家也加快速度,把岷江水底的發掘工作提上了日程,由于岷江面積巨大,專家一時間無法確定岷江水底寶藏的位置。
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專家劃定了一片2萬平方米的考古區域。
雖然那時候是岷江的枯水期,但是水流依舊湍急,給考古發掘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于是考古專家決定,找來20臺大馬力抽水泵同時工作,把那段的岷江水給徹底抽干了。
如此的浩大工程,在國內外考古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
為了精準定位,專家采用了先進的雷達探測手段,對那片區域進行一寸一寸地掃描,只要發現水底有和石頭間藏有金屬。
探測器就會發出“嗚嗚”的提示聲,聲音越大就證明,下面的金屬量就越大。
除此之外,還有經過特殊改良的履帶機,有專人從中精細篩選,不錯過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文物。
在完全準備之下,專家在水底的考古發現舉世皆驚,讓人沒想到的是,那枚虎形金印,竟然只是冰山一角。
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四川村民從在江邊撈到金錠,引來了尋寶熱潮,專家遣散尋寶群眾,找來20臺抽水泵,日夜不停地工作,抽干了江水。
如此興師動眾,究竟值不值得呢?
這是警察從犯罪團伙手中,收繳上來的國寶級文物,價值連城。
專家還從村民中征集上來的有刻著文字的大金牌子,凈重達到了740克,還有刻有文字的大銀錠,重量達到了1860克。
別小看這枚銀錠,在明朝中期,可以購買一萬公斤的大米,即便是后來貨幣貶值,這樣的一枚銀錠,也能讓一家人,吃上好幾年的口糧。
還有從中發現的一枚金幣,別看體量小,含金量卻是極高的,相同的金幣,早些年在香港進行拍賣,最終以270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了。
岷江水底藏著的寶藏富可敵國,可以買下成都府,并不是傳說,那么張獻忠的寶藏究竟有多少呢?
2002年,《世界年鑒》公布了中國寶藏之謎,在眾多寶藏中,張獻忠寶藏是尋找人數最多,體量最大的寶藏。
根據世界年鑒初步估算,張獻忠寶藏的數量在世界上,都能排到第三名,在亞洲排名第一,足以見得,張獻忠寶藏的體量之大。
那么在數百年間,就沒有動過張獻忠寶藏的念頭嗎?
實際上尋寶的人,古往今來,大有人在。
在咸豐3年,就有大臣告訴皇帝說,看到了彭山村民從江中打撈上來了顏色發黑的銀錠,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咸豐帝為了籌措軍費,命令成都大將軍裕瑞,前去調查這件事情。
可是大將軍從江底打撈了一番卻一無所獲,什么也沒有撈到。
直到袁世凱時期,也覬覦著岷江水底的寶藏,他曾經命人挖了70多個大坑,掏干凈了幾十條小河,也沒有挖到像樣的寶貝。
雖然自古以來都流傳著張獻忠寶藏的傳說,可是從來沒有人真正找到過,即便是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打起張獻忠寶藏的注意。
甚至就連外國傳教士,還有蔣介石都曾經惦記過,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一無所獲。
那么傳說中的張獻忠寶藏,真的就是張獻忠留下來的嗎?
為何沉寶岷江
西王賞功錢是張獻忠特有的錢幣,張獻忠是明末清初的起義首領,自稱“西王”,這枚金幣是用來賞賜給有功將領的金幣。
純金打造,材質越好說明獎章的含金量越高,象征的榮譽就越高。
從金冊上的刻字,也能清晰地看到,那是屬于張獻忠時期的物品,那時候的銀錠也帶有明顯的標志。
而且根據銀錠上的小疙瘩和文獻資料的記載,可以看到當初制造銀錠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不能缺斤少兩,那個小疙瘩就是后來補上的。
從岷江水底出土的寶貝,就能判斷出那批寶藏確實是張獻忠親自埋入江底的。
張獻忠作為一個起義將領,如此多的巨額財富,究竟是如何來的呢?
既然積累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又為何要把寶藏都沉入江底呢?
張獻忠經過的地方有湖南等多個省市,起義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起初這些錢都是他從藩王、官吏手中掠奪來的,積累了一大筆財富。
從警察收繳上來的一枚金冊就可見一斑,上面寫著朱元璋的名諱,還有明朝皇子的名字,這樣的物件兒都是皇室成員才能擁有。
出現在張獻忠寶藏里,足以證明這塊兒金冊,就是張獻忠從藩王手中搶來的。
可是隨著起義的發展,張獻忠不僅掠奪王公貴族手中的金銀財寶,就連平民百姓也不放過,從岷江出土的大量銀耳環就是證據。
那些都是平民農家婦女經常佩戴的首飾。
張獻忠稱王稱帝試圖造反,明朝皇帝也不會坐視不理,出兵征討張獻忠,勢必要把他給一網打盡。
張獻忠敵不過明朝軍隊,被逼到了岷江邊上。
楊展將軍利用岷江的地勢在那里設下埋伏,張獻忠拉著寶藏的船只在江面上遭到了襲擊,那些木船很快就被擊沉,沉入了江底。
由此,張獻忠的寶藏也成了大多數人都想要得到的巨額財富。
可是,讓專家不理解的是,為什么楊展親眼看著張獻忠寶藏沉入湖底,卻還是無動于衷呢?
除了楊展之外,幾百年間覬覦這筆寶藏的人不計其數,為了這筆寶藏而死的也大有人在,可是結果卻沒有一個人找到。
隨著歲月的變遷,岷江依舊滔滔不絕,那些寶藏也零零碎碎地重現人家,揭開了張獻忠寶藏的秘密。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