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日方長”這句成語的意思人們都知道,它是說將來的日子還很長,不著急,慢慢來,也就是告訴人們不必急于做某件事情或做成某件事情。不可否認地講,對于這句話來說,在某種特定的范圍,對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上還是存在一定的指望或者是期待的。
比如說吧,在人生考試這件事情上,對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間內,不以一次或若干次失敗定終身,不輕易言敗,過去沒考好不要緊,還有來日,以后繼續考總會考上的。比如,我國晚清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他當年在考秀才時考了七次才考上,在曾國藩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他當時如果不是抱有“來日方長”的想法是不會考那么多次的,所以抱有“來日方長”的想法對他來說起初不是虛無縹緲的,是有希望的,存在著一定的可確定性。假如他當時經歷了三五次的考試沒考上,就打了“退堂鼓”,不再抱有任何的信念,那他的人生結果肯定會是另一個樣子。
還有清朝光緒年間的大學士康有為,考秀才考了三年,考舉人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后,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考到第七次終于考上了。在康有為的身上,也體現出了他當時是抱有“來日方長”的信念的。
再比如,兩個人分別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來日方長,后會有期”,這里的“來日方長”就飽含著以后還有時間見面的希望感。
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來日方長”這個信念有時未必能讓你的愿望得到實現。因為,世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讓你慢慢等待著的,往往等待就意味著失去了機會或時機。
從個人層面來舉例,就拿學業來說吧,一個人在少年、青年和壯年時期,如果不勵志苦讀,抓緊對知識的掌握,總想著“來日方長”,那就會毀了這個人的學業和前程;一個人在工作中,總是慢慢騰騰,不勤奮,不思進取,特別是在青春時期,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也總是想著“來日方長”,那么這個人隨著慢慢的變老后,工作只會平平庸庸,最后也只能遠遠落伍。
從國家層面舉例,比如在科技創新方面,如果總是步人后塵,想著“來日方長”,裹足不前,就會始終被人制約,不得發展,最后受人排擠和打壓;祖國統一,也總想著不著急,來日方長,統一就會遙遙無期。
所以,凡事不能無原則地講究“來日方長”,不能事事都講“來日方長”,小到個人和治家,大到治國、安邦、定天下。不要總是把希望寄托在“來日方長”上面。在歷史的旅途中,要想把希望變成現實,就要確立每一段的時間和目標,使自身有其緊迫感和壓迫感,如其不然,就會毀在了“來日方長”這四個字上面。
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