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快遞行業的“黃金十年”中,“低價”似乎是快遞企業迅速搶奪市場份額的最佳利器。2013年百世匯通在快遞價格戰中取勝,成為“四通一達”之一;2019年中通將價格壓到1.2元,各公司迅速應戰,其中申通更是將單價降至9毛;2020年極兔闖入中國,
在快遞行業的“黃金十年”中,“低價”似乎是快遞企業迅速搶奪市場份額的最佳利器。
2013年百世匯通在快遞價格戰中取勝,成為“四通一達”之一;2019年中通將價格壓到1.2元,各公司迅速應戰,其中申通更是將單價降至9毛;2020年極兔闖入中國,低至8毛發全國……
但隨著監管嚴抓、市場轉變,快遞行業還能繼續將“以價換量”當作是長久之計嗎?
一、為快遞價格戰買單的人
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今年雙十一。在雙十一來臨之際,一則名為《雙11快遞員薅羊毛》的攻略陸續從幾家快遞公司的社群中流出。
該攻略透露,從11月1日起,菜鳥物流向快遞員群體發布了一項雙11派件補貼,并同時號召全網快遞員一起去薅羊毛。而在實際補貼方案中,快遞員補貼則包括了派件和攬價的雙重補貼。
消息一出,在快遞員圈子引起強烈反響。不禁讓人感慨,這個曾被認為是“高收入”的群體,如今卻要靠薅羊毛補貼家用。
菜鳥官方也回應稱這個消息屬實,雙 11 期間菜鳥聯合天貓投入了億元用于補貼快遞員,感謝他們在一線的辛苦付出,同時也是鼓勵他們提升服務質量,讓消費者享受更好的購物體驗。
菜鳥“億元補貼”的背后,是快遞員群體收入下降、服務質量不如以前,不斷有人離開這個行業,他們成為了為快遞“價格戰”買單的人之一。
物流原本與電商相輔相成,但令人疑惑的是,隨著電商的發展,日漸龐大的快遞量并沒有給快遞員們帶來更高的收入。根據中國郵政快遞報社發布的《2020年全國快遞員基層從業現狀及從業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超五成快遞員月收入不超過5000元,月收入超過1萬元的僅占1.3%。
收入量與業務量不成正比,讓快遞員們叫苦不迭。快遞員工資為何如此之低?原因恐怕還得追溯到此前各大快遞公司為搶占市場不斷發起的“規模戰”和“價格戰”。在快遞公司“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之下,快遞員們早已深陷“加量不加價”的泥潭。
二、8毛發全國搶占市場
在上游養成用戶包郵習慣、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時,下游則成為了各家快遞公司搶奪市場份額的戰場。
2013年,百世匯通在義烏發起了第一波價格戰,以“均價銷售”戰略搶占市場份額,順利成為“四通一達”中的一員。2019年3月潘多拉魔盒再一次被開啟,中通將義烏快遞4.2元左右的價格壓到最低1.2元,各家快遞公司應戰降價,其中申通更是將單價降至9毛。7月,這場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內卷之戰在和談中悄然結束,價格升回到2.5元左右,市場回到正軌。
2020年3月,極兔速遞闖入中國,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擴大市場占有率,與某多多關系復雜的極兔顯然深諳此道。各家快遞公司再一次被迫陷入低價內卷,打破原有的價格,低至8毛發全國。2021年3月,極兔速遞再出重擊將義烏發貨最低價格擊穿到1元以下。
極兔速遞的低價搶市場策略,正在改變中國快遞行業的格局。根據每日人物的報道,2021年3月18日,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在財報溝通會上表示:“四季度從整個行業來講,極兔的占比迅速提升,大概有8%—10%,所以整個行業中每家的市場份額都被極兔瓜分了一部分。”也是在這一天,順豐投資者關系總監陳希文直言,“單靠規模做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規模再大也守不住市場。”
與此同時,“價格戰”所帶來的低價傾銷正在導致基層快遞員的派送費大幅度“縮水”。根據央視財經報道,在派送完四件快遞后,快遞員段先生發現與公司要求的三點之前完成75%的派件量相差甚遠,便想要將快遞放到快遞柜中,但相比較于1.25元的派送費,小格子0.4元、中格子0.45元、大格子0.49元的價格讓快遞員有苦說不出。而對于鄭州的楊先生來說,因今年2月份6毛派件費再次下調2毛,無奈之下,他只得選擇關閉快遞網點。
“價格戰”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最終引得官方出手。2021年7月份,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將快遞行業“價格戰”產生的市場亂象行為,納入監管范圍。8月底,中通、圓通、申通、百世、韻達、極兔,共6家快遞公司紛紛響應,陸續在內網發出通知,齊漲派費0.1元/票。
不論是提高派件費還是增加派送補貼,處于終端的快遞員們能否真的改善生活現狀,我們暫且不知。但如今快遞市場已從過去的增量市場轉化為存量市場,“以價換量”不再是快遞市場的主旋律。在同質化服務和相差無幾的價格體系面前,缺少壁壘的各大快遞公司該如何建立起屬于自家的護城河?
三、“最后100米”之爭
在《2021年618快遞服務質量大數據報告》中顯示近70%的快遞員在618期間遭到投訴,且過半投訴超過3次;在發起投訴的人中70%以上是因為快遞不被送貨上門而不滿投訴。
傳統電商在向直播和社交邁進的同時,快遞行業也正在發生裂變:到柜、到站、卻難到家。
因派送費低廉而不得不降低服務質量的快遞員,在完成規定的派件任務后因貨物不送上門被消費者投訴扣費,收入不增反降。而對于消費者而言,作為物流環節中的最后一環,不僅利益被無故犧牲,更是得不到應有的消費體驗。
短時間來看,也許壓縮物流成本可以變相提高市場競爭力,但在無形之中卻損失了企業聲譽,提前透支了消費者對快遞公司的信任度。如今中國快遞行業已從價格時代過渡到價值時代,快遞時效、服務力將逐漸取代價格因素,物流末端的最后100米不應被快遞企業所遺忘。
正如中國消費者協會所說“無論是平臺商家,還是投遞網絡,都不能只注重向‘送出去’要效率,而無視與用戶‘接過來’的感受同進退。不能只注重上游供給端的渠道完善,而忽略下游消費端更多、更細、更復雜的投遞鏈條的有效暢通及其映射出的品牌溫度。”
物流為服務而生,不同的服務需求對應不同的價格。如今物流的統一化、服務的標準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阻斷了服務的多樣化。而陷于內卷之中的快遞公司到底該如何找到服務差異化的標準,其中過程仍需要快遞企業不斷探索。
文章來源派代網
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