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60多歲本該享受退休生活,誰知道天不遂人愿,一場病痛打破了劉奶奶(化名)的安詳晚年,讓她飽受折磨。
四個多月前,62歲的劉奶奶開始頭暈乏力、走路不穩,起初老人家以為休息得不好,沒當回事。誰知后面癥狀逐漸加重,相繼出現雙眼視物飛蚊癥,左眼尤其明顯,雙耳失聰,右耳尤其明顯,伴有雙上肢發麻等癥狀。
心急如焚的家人四個月期間帶著劉奶奶跑遍了當地的大小醫院,先后行4次顱腦、頸椎、腦血管等磁共振、CT等檢查,花費上萬元,卻一直沒有找到病情的“元兇”。
看著神情痛苦的劉奶奶,家人們多方打聽后,將坐著輪椅的老人推到了青島婦兒醫院海泊路院區血液科。
接診醫生考慮到劉奶奶明顯的神經癥狀、骨髓淋巴細胞比例偏高,疑似原發于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或是淋巴瘤,血液科團隊第一時間為患者完善相關血液及影像學檢查,并查閱相關資料。
在骨髓穿刺報告、影像學甚至血生化的結果都沒有明確提示下,檢驗科的一條反饋信息引起大家注意:劉奶奶的血型不好測,血液存在冷凝集現象。考慮到劉奶奶既往無骨髓移植術病史,血液科團隊聯系此前劉奶奶在外院做的“成熟紅細胞呈明顯的緡錢狀排列”骨髓報告,將目光轉向了漿細胞疾病。
隨著各項檢查結果陸續回示,免疫球蛋白檢查提示IgM44.6g/L,IgM相關性血液病的方向性越來越清晰。綜合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明顯、全身多部位淋巴結腫大及各項輔助檢查結果,血液科團隊將可能范圍縮小到:POEMS綜合征、Castleman病,IgM型多發性骨髓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淋巴漿細胞淋巴瘤等,“元兇”的范圍逐漸縮小!血液科團隊成員立即為劉奶奶加做了漿細胞疾病的相關檢查。
當骨髓形態學、骨髓流式、MYD88-V617F基因等結果出來后,團隊成員越來越明確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淋巴漿細胞淋巴瘤的診斷。請乳甲外科協助行腹股溝淋巴結活檢術,病理結果再一次證實了血液科的診斷——“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淋巴漿細胞淋巴瘤”。
至此,經過血液科、檢驗科和乳甲外科三方聯手,剝絲抽繭,折磨劉奶奶的“元兇”終于被揪出。
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淋巴漿細胞淋巴瘤是B細胞淋巴瘤的一種,在淋巴瘤的發病率占1%,臨床少見。而劉奶奶明顯的神經癥狀很容易讓臨床醫師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找到疾病的主要關注點才能快速診斷疾病。劉奶奶有高黏滯血癥,頭暈、乏力、走路不穩等不適癥狀明顯,血液科及時進行血漿置換術等對癥治療,治療后劉奶奶頭暈、走路不穩等癥狀明顯改善,一改愁苦面容。目前,血液科已為劉奶奶制定了整套診治計劃,查房時,老人家高興地對醫生說“好多了”。
據介紹,青島婦兒醫院海泊路院區血液科建科近20年,打造了一支技術精湛、經驗豐富、梯隊完整、團結進取的醫護團隊。科室常規開展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血小板相關及出凝血疾病等血液病的規范診療,在疑難、危重病診斷、搶救及治療方面經驗豐富。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肖芳 通訊員 畢乙賀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