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些年,世界知名的籃球聯盟NBA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現象,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和探討。
聯盟中一些美國非裔球星在功成名就之后,大都會選擇和白人女子步入婚禮殿堂。科比、哈登、小喬丹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這種鮮明的組合在明星的光環下分外耀眼,其中的緣由引起了廣大網友熱議。
為什么這么多的超級巨星會如此癡迷白人女孩呢?
有些網友猜測可能是白人女孩長得美,對巨星們有較強的吸引力。NBA的超級巨星杜蘭特說過:“我想要喝斯嘉麗的洗澡水”。這個梗就十分貼合地印證了這種說法,要知道斯嘉麗可是出了名的白人美女。
除了這個說法,也有網友認為巨星們是在白人女孩的主動出擊下淪陷的。這些巨星們強壯又多金,名氣又顯著,本來就是很多女孩的夢中情人。面對條件如此優秀的東床快婿,沒有幾個女孩能做到心如止水。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巨星們當然也不會例外。
但黑人巨星普遍婚配白人女孩,這件事之所以會被人們所關注,并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兩者的社會身份和歷史糾葛問題,這才是整個事件中的亮點和噱頭。
眾所周知,自美國成立以來,由于膚色造成的種族歧視問題便貫穿了整個美國歷史。種族歧視造成的社會沖突更是此起彼伏,周而復始,至今仍未徹底解決。
數百年來,白人們主導了一系列針對黑人的打壓政策和潛規則。他們運用法律賦予的特權在生活中搶占社會資源,制定隔離制度、排擠黑人等等,在政治經濟方面極大損害了黑人的平等權利和利益。
即使有些黑人通過努力在某些領域獲得成功,成為美國社會中的精英人士,白人們也仍舊會用有色眼鏡看待他們,這就是被歧視者的命運。
為了擺脫這種不公,一些黑人便另辟蹊徑,通過婚配白人女子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進而改變自己后代的膚色和命運。
蘇格拉底在因果定律中有言,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其必然原因,萬事萬物,概莫如是。
美國的種族歧視和黑白紛爭問題綿延數百年,最終的原因還得從歷史中尋找。
自1492年,哥倫布意外發現新大陸,美洲這個陌生的土地正式進入了人們的眼簾。從此,新大陸的寧靜被永久打破,一批又一批的探險家、拓殖者輪番登場,爭相探索著這個不為人知的陌生大陸。
北美大陸原本生存著數以千萬計的印度安人,他們是新大陸的原住民,數千年以來,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平靜地生活。
注:印第安人與外來者
直到外來者的到來,徹底打破了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外來者帶來了他們難以企及的先進文明,還有宗教信仰,這些東西像瘟毒一樣潛移默化中抹去了原本屬于他們自己的文明。
對于強者來說,弱小就是原罪。
數百年來,越來越多的歐洲白人踏上北美的土地。為了搶占更多資源土地,各殖民當局在站穩腳步之后,紛紛對當地原住民施行種族滅絕政策。
注:印第安人大屠殺
他們憑借著手中的火槍火炮,對當地的印第安人進行屠殺、驅逐。
數百年下來,當地的印第安人不是被屠殺,就是被同化。徹底改變了北美大陸的人口結構,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北美的印第安人已經銳減到數十萬人。
殖民者經過數百年的移民、生育,反而成為了新大陸的主體民族。
自此,白人在新大陸站穩了腳步,一代代在此休養生息,繁育后代,美洲就此變色。
十五世紀初,第一次有組織的黑奴貿易正式出現,一些歐洲商人用極其廉價的成本在非洲買進大量黑奴,然后販賣到世界各地,借此謀取了巨大的利益。
注:黑奴貿易
自古財帛動人心。黑奴貿易中蘊含的巨大利益使得大量商人趨之若鶩,他們紛紛投身于這個新興的暴利行業,進一步加深了非洲黑奴的苦難。
十五世紀末,新大陸發現之后,殖民當局為了解決殖民地人口過少,勞動力不足等問題,便從非洲引進了大量黑奴。
注:勞作中的黑奴
其中大多數黑奴都被販運至美國境內,成為了南方奴隸主的奴隸。在這里,黑奴們沒有人權,沒有自由,更沒有未來。
1776年,北美十三個英屬殖民地代表在費城簽署《獨立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建國之初,為了穩定時局,美國當局默認了黑奴的存在,以此確保南方各州的利益。
隨著時代的發展,落后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模式給美國的發展套上了無形的枷鎖。
在這個資本主義盛行的年代,解放生產力才是王道。而奴隸制的存在無形中浪費了大量人力資源,種植場固化的生產方式也無法產生較高的生產效益,此類種種都極大阻礙了美國的經濟騰飛。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北方資本勢力再也無法容忍南方奴隸主們繼續占據著大量社會資源,繼而兩種階級力量相互較量,最終導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注:美國南北戰爭
而這次矛盾爆發的焦點正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戰爭之初,北方軍隊進展并不順利。相比南方奴隸主的軍隊,北方軍隊無論是兵員數量,還是武器裝備,都略有不如,再加上英國人在一旁虎視眈眈,戰爭一時進入相持階段。
為了打破僵局,1863年元旦,時任美國總統的林肯頒布《解放宣言》,正式宣布解放黑奴,并允許黑人參加北方軍隊。
注:解放宣言
這一舉措在美國引起了非凡的影響。大量南方黑奴為了自由反戈一擊,紛紛掉頭加入北方軍隊,南北雙方攻守易位。自此數年,北方軍隊連戰連捷,所向披靡,而南方軍隊節節敗退,茍延殘喘。
1865年4月9日,北方軍隊統帥格蘭特一舉擊破南方守軍,自此南北戰爭結束,美國重歸一統。
《解放宣言》的頒布使黑人在法律上獲得了平等地位,但這依舊沒能改變黑人在美國社會中的實際地位,白人依舊普遍歧視黑人。
英國觀察家詹姆斯·布萊斯有句話深刻地表明了白人對黑人真實的看法。他認為:“黑人沒有抽象思維、科學探究和任何發明創造的能力;由于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低劣,他們無法同高等種族交往”。
這句話在美國白人群體中很有市場,迎合了大多數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心理。他們認為黑人是一種低劣的人種,不配和他們交往。
就這樣,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開始了對黑人群體的不公平對待,美國社會逐漸對黑人進行種族隔離。
在美國,黑人沒有權利和白人共享同一公共設施,白人禁止與黑人通婚,并剝奪了黑人受高質量教育的權利等等。
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又作出了“普萊西訴弗格森案判決”,裁定“分離且自由”符合法律規定。
此舉使得美國社會自行實施的種族隔離制度得以合法化,進一步促進了種族隔離法令的確立和推行。
時間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殖民體系崩塌,世界各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要民主護民權思想漸漸深入人心。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三權分立是其立國之本,美國民眾的民主民權意識覺醒已久,自覺維權的社會氛圍已經形成。
可是作為美國的公民,黑人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民權待遇。反而社會上白人歧視黑人的風潮大行其道,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引起了黑人的強烈不滿。
為了改變現狀,一些黑人開始組織大規模斗爭運動。他們號召美國黑人團結一致,反對不公平對待,反對種族歧視,倡導黑人主動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史稱民權運動,亦稱為黑人運動。
黑人運動期間,美國涌現了一批像羅莎帕克斯這樣的黑人民權運動家。
其中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注: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一生都在為爭取黑人民權,抗議種族歧視在奮斗,他是一名偉大的社會活動家。
1963年8月28日,他在林肯紀念堂當著二十五萬人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
他的演講為數以千萬的美國黑人指明了道路,使他們不再迷茫,不再沉淪。在他的指引下,黑人們明白了何為自由,何為平等,何為人權。他在精神上遏制了黑暗與黑暗對峙、仇恨與仇恨循環的可能性。
黑人們知道了該如何為自己爭取平等的人權,該如何正確地開展斗爭運動。
這段時期,美國社會沸騰如火,黑人運動愈演愈烈。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黑人的社會定位。
注:黑人運動
1964年,《民權法案》成功頒布,其從法律上終結了綿延百年的種族隔離和歧視制度。
自此,黑人的歧視和人權問題才得到重視。黑人的社會地位漸漸有所提高,政治經濟權利也得到了美國法律的保護。
黑人運動使得黑人得到了法律上的公平和應有的人權,但實際上黑人在美國依舊是二等公民,歧視和偏見依舊沒有消失。
即使邁進了二十一世紀,種族問題依然是美國社會的重要議題。種族歧視導致的沖突時有發生,黑人頻頻被選擇性執法,其造成的惡劣性在美國社會中引起了極大反響,黑人呼吁平等的呼聲日上塵囂。
1992年,一位黑人青年因為超速行駛被美國警察毆打的視頻引起了社會非議,黑人們因此大受刺激,紛紛聲討執法警察,認為警察是在暴力執法,嚴重傷害了黑人的民權,要求警察署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
但警察署并未重視這件事,認為黑人們是在無理取鬧。其后黑人們便將執法警察告上法庭,要求法庭嚴判。可惜陪審團都是白人,他們選擇性地忽視了黑人們的訴求,反而支持暴力執法的警察。
此舉一出立刻引起了黑人眾怒。黑人們懷著悲憤的心情聚攏在一起,他們要為自己發聲。
最終,沖突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在這次游行示威演變成暴力沖突過程中,先后有數十人失去了生命,數千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十億美元。
這么高昂的代價竟然只是為了給一位黑人青年維權,可見種族歧視給美國黑人造成了多大的怨念。可惜的是,這樣的事在美國歷史上并不單一,幾乎每隔幾年都會因為歧視問題爆發一次沖突,周而復始。
2020年5月25日,非洲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在美國警察的暴力執法中死亡。此次事件的執法過程更是被網友傳到了網上,后續事件的發酵顯然超出了美國當局的掌控。
注:美警暴力執法
黑人群體和同情者,紛紛就此事展開聲勢浩大的抗議運動,他們舉著喬治·弗洛伊德的遺照,拉著寫著“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橫幅,穿街走巷對兇手進行聲討。
注:抗議運動
此次抗議運動迅速席卷了全美,其造成的影響震驚了整個國際社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此也予以強烈批評,希望美方能夠聽一聽美國民眾和國際社會的呼聲。
近些年,美國社會關于種族歧視問題一直爭議不斷,但始終未能真正解決。其根本原因不僅僅在政府身上,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美國白人民眾為我獨尊的觀念。
黑人最初只是白人的奴隸,想要從奴隸轉變為主人,和白人共同競爭社會資源,搶占白人飯碗里的蛋糕,這并不容易。這不僅僅是身份上的轉變,更是利益的再均攤,思想上的再解放。
展眼未來,如何徹底消除美國存在的種族歧視觀念,如何去除美國白人心底的辮子,是美國當今和未來努力的方向。這條路道阻且長,且行且珍惜。
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