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南宋詩人翁卷寫過一首詩《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間四月閑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田。
四月,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和天光交相輝映;鄉間正是忙碌的時候,路上的閑人也少了很多。
這時的天氣逐漸變得溫熱,和余冷未消的三月相比,現在的溫度恰到好處。
變化是大自然永恒的真理,把握好變動之間的過渡,是決定以后發展的根本。
而四月恰是溫度和作物種植的過渡月。
四月,從冷到熱,生機勃勃
楊柳依依,溫風拂面,四月的一切都讓人感到昂揚歡脫。
三月的風還帶點涼意,五月的風就變成了熾熱,四月恰在兩者之間。
“輕暑單衣四月天。”是出自詩人李流謙的一首詩。
從現在起,人們開始換上輕薄的衣服,微風吹起,翩翩飄拂,想想都覺得輕松愜意。
四月不野餐,是對好天氣的辜負。
邀兩三好友,帶幾壺美酒,擇一個好去處。
若提起古人野餐,自然會想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王羲之和朋友們來的這個地方,周圍有高俊的山嶺,茂盛的森林,挺拔的竹子。
天氣晴朗,和風溫暖,清澈的溪流環繞在蘭亭四周。
大家吟詩作對,暢聊人生,非常悠閑。
正所謂:“四月維夏,六月徂署。”
四月之后的天氣逐漸變熱,不妨趁著現在的好時光,走出家門,探尋自然的奧秘。
四月,從生長到收獲,碩果累累
我國土地遼闊,作物種類繁多,播種期就分為了:春播、夏播、秋播和冬播。
春播恰在四月,屆時陽光充沛,雨水充足,正是作物汲取營養,奮力生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里的清明和谷雨也正好在四月份。
這個月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一環,也是播種的忙碌期,正如:谷雨時節種谷天,南坡北洼忙種棉。
一年之中只有一個四月,在關鍵時期,做好充足的準備,好過過后的雙倍追趕。
網友@農民小幫手在微博分享了自己的種植經驗:
“從農作物種植角度來說,4月是一個很關鍵的月份,不管是土地營養還是水分補給,都要得到保障。
這個月份會關系到作物的生長,其實從諺語上就能判斷4月份的重要性‘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谷雨種棉花,能長好疙瘩’。”
這一月足以讓小麥抽穗,讓大豆開花結莢;經過一整月的沉淀,農作物完成從生長到收獲的突破性一步。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在關鍵時期,穩扎穩打,收獲自在未來等著我們。
四月,從無人知到眾人曉,煥發光彩
說起田園風,很容易想起美食博主李子柒。
李子柒是一位勵志的90后姑娘,有著不幸的童年;幼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生活。
6歲的時候,被繼母拽著頭發往水溝里按;沒過兩年,父親因病去世,爺爺奶奶因為心疼孫女,把她接到自己身邊照看。
十幾歲輟學后外出謀生,這期間,露宿過公園,連續兩個月都只吃饅頭,吃盡了苦頭。
之后奶奶生病,李子柒回到老人身邊悉心陪伴照料。
在老家她以開淘寶店維持日常生計,收入微薄,勉強生活。后來她聽從了弟弟的建議,開始走上拍攝短視頻的道路,也考慮到這可以增加淘寶店的銷量。
李子柒從開始拍攝到找到適合自己的拍攝方向足足用了三年時間。
這三年里,她一直在摸索,從未放棄;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和優化,最后定下了自拍自導古風美食短視頻方向。
在拍攝初期,李子柒對剪輯和內容把控都不太熟練,沒有團隊的支持,學習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為了拍出質量上乘的視頻,就去請教專業的老師,并拜師學藝;為了視頻角度的美觀,上樹攀爬也經常發生;長期勞作,干粗活,李子柒的手不再像一個姑娘的手。
好在她明白當下的付出,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散發出價值,所以她一直保持勤懇、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條視頻。
在看不見光的時候,就低頭做事。
今年年初,吉尼斯世界紀錄公布了一則消息:短視頻博主李子柒以1410萬的YouTube(國外一視頻網站)訂閱量刷新了由她創下的“最多訂閱量的YouTube中文頻道”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李子柒今天的成績來源于她的扎根精神和用心沉淀。
正如《荀子·勸學》里所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當你積累的夠多,付出的汗水夠多,就會有被看到的一天!
從無人知到眾人曉,中間的這段時光我們稱其為“過渡期”,這時的人生是灰色的,因為你暫時看不到成果,但在日復一日的埋頭苦干中,你能體會到細微的甘甜和對未來的欣喜。
而懷揣著對成果的期待,沉穩得做好當下的事,就是耕耘過渡期最好的方式。
▽
學會度過人生的過渡期是一生的必修課。
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在這段時光里,不抱怨不訴苦,只是埋下頭堅定地往前走。
做三四月的事,七八月自有答案;
4月是慢慢積累的一個月,是充滿干勁的一個月。
魯迅曾說: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自此創造出來。”
抓住過渡期,沉下心來耐心耕耘,在接下來的日子,一定會收獲驚喜的果實。
最后點個“在看”,從現在開始,滿懷熱枕,為未來的自己鋪路。
李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