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之前的文章講了我國特有的天干地支紀年法,參見《某人活了兩個甲子,他至少多少歲?——天干地支紀元法 》。天干地支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匹配,一共六十種組合方式,稱六十甲子。
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相匹配,產生的十二生肖,也是一種紀年的方法。
十二地支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前的文章介紹過十二時辰,參見《十二時辰——十二地支紀時 》。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時辰就是子時(23:00-1:00)、丑時(1:00-3:00)、寅時(3:00-5:00)、卯時(5:00-7:00)、辰時(7:00-9:00)、巳時(9:00-11:00)、午時(11:00-13:00)、未時(13:00-15:00)、申時(15:00-17:00)、酉時(17:00-19:00)、戌時(19:00-21:00)、亥時(21:00-23:00)。
用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種動物,依次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就是十二生肖。
為什么是這十二種動物呢?解釋的版本很多,我更傾向于與十二時辰相結合的一種解釋。
子時(23:00-1:00),是老鼠活動最頻繁的時候,于是,子時便與鼠聯系在一起,成了“子鼠”。
丑時(1:00-3:00),農民會起身喂牛,因牛夜里會吃草。牛便與丑時相聯系,成了“丑牛”。
寅時(3:00-5:00),老虎是夜晚出行的動物,此時老虎會出現,于是,虎與寅時聯系在一起,成了“寅虎”。
卯時(5:00-7:00),天已亮,兔子跑出窩吃草,于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系,成了“卯兔”。
辰時(7:00-9:00),天空容易起霧,而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龍是騰云駕霧出現的,于是,龍和辰時相聯系,有了“辰龍”。
巳時(9:00-11:00),大霧散去,太陽照耀大地,蛇從洞中爬出來曬太陽,巳時是蛇最活躍的時刻,于是有了“巳蛇”。
午時(11:00-13:00),正值中午,烈日當頭,此時的氣溫火熱像馬的脾氣一樣火烈。于是,馬與午時相聯系,有了“午馬”。
未時(13:00-15:00),此時是放羊的好時間。于是,羊與未時相聯系,成了“未羊”。
申時(15:00-17:00),此時太陽準備落山,天氣開始涼爽,猴子最喜歡在這時候出來,于是成了“申猴”。
酉時(17:00-19:00),太陽快落山了,農民養的雞該回窩了。于是,雞與酉時相聯系,成了“酉雞”。
戌時(19:00-21:00),古人在睡覺前要檢查巡視一圈,通常跟隨他們一起的都是家里養的狗,因此有了“戌狗”。
亥時(21:00-23:00),此時已是深夜,要想豬長得壯,農民必須半夜給它們添食。于是,豬與亥時相聯系,成了“亥豬”。
這是關于十二生肖的諸多解釋中的一種,這種解釋把十二屬相與十二時辰相結合,是我認為比較合理的。當然還有很多民間傳說,很多種解釋,對與不對,信與不信,沒有定論。
這十二種動物里有貓嗎?沒有。那有屬貓的嗎?有,在越南。
越南也有十二生肖,只不過把兔換成了貓,所以屬兔的人如果生在越南就成了屬貓的。
十二生肖怎么在越南也有呢?現實是不僅在越南,在亞洲很多國家都有十二生肖。
地理知識很有趣,喜歡的朋友請點關注,下期繼續分享生活中的地理。
李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