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奇怪的是,很多時候這個問題居然有唯一解——像小船。
這一刻,想象力被殺死了一次。
是不是常有這種想象力枯竭的感覺?再刻意地去想其他的答案也不是不行,但就是沒有那種靈光一閃的可能性了。尤其是在作品集創作這樣一個高強度的、持續性的輸出過程中,比起學習新知識來說,更讓同學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不會做,而是做什么、想什么都沒新意,更嚴重一點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并不適合學習藝術設計……
作品集創作過程中出現想象力匱乏的困擾,問題究竟出在哪,又能通過什么方式去解決?這個就是今天這篇文章要探討的問題:
如果大家看過海外學長學姐們的留學體驗,可能就會知道國外很多名校都是不喜歡學生以“學生”的身份去學習的,他們希望大家能夠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深入的探索能力、個性化的自我性格塑立。換句話說,他們更希望你以設計師的身份去思考、創作。
RCA課件 Design methods:Theory of Change
其實現在很多同學的問題都來源于所謂的“思維定式”,說白了就是習慣,比如在很多大學里的藝術設計課程里習慣了這周老師擬定主題,下周交設計圖或方案,如果要交草圖或過程再看著回過頭去補兩張。
又比如習慣了短則一年長則十五六年的線條、明暗、色彩練習,拿到一個作品第一反應是好看,接觸一個新的表現形式第一反應是沒學過我不會,可能會做得很丑。
跟彎彎的月亮像小船如出一轍,因為大家都說像小船,因為十幾年里都像小船。
漢藝學員M同學的創意手繪作品,獲RCA、金斯密斯、愛丁堡 珠寶設計offer
做作品集最重要的是表達,追求技巧上的熟練和美感確實很重要,但是這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它不應該成為限制學生思考的一道枷鎖。從現在起不要從學生的視角去看問題和做東西,不論是繪畫還是拼貼,建模還是編程,去想自己要表達什么、想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去呈現比較合適、大膽的使用任何材質進行創作,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象力的培養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即時見效的,要日積月累,要潛移默化。畢竟要求一個乖乖了18年的同學突然變得非常抓馬、直接去無中生有創作一些極端夸張的視覺創意其實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
所以一定要多看好的東西,無法邁出第一步就從模仿相近的、優秀的作品是怎么做的開始。
漢藝學員Z同學去三里屯做的一個行為藝術,獲LCF、金斯頓、格拉斯哥 女裝設計MA offer
另外,同學們需要明白,模仿并非抄襲,模仿的意義在于總結提煉,在了解了其他人的創作方法之后,同學們就能夠將其演變成自己的方式運用在創作中。這種方式對于培養創意和想象力來說是最為方便和直接的方法。
想象力不是憑空而來的,其基礎來自于豐富的知識和多樣化的實踐經驗積累。不僅是別人創作的優秀作品,各種各樣的文藝作品都可以是積累的來源。欣賞藝術和閱讀文學作品要求人們必須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運用想象的過程中,自然也就發揮了想象力。
《教授與瘋子》
在跟學生討論接下來的主題方向時,很多同學會把想不出可創作的主題和點歸咎于自己的生活過于無聊,沒有什么事情發生,自己也沒有什么興趣愛好。
其實很多時候都只是大家把這件事想得太嚴肅、太重大了。不是只有那種天崩地裂、讓人有社會性的哲學感悟的事件才能用于創作的,放松點,朋友們,我不相信你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你可能也躺著刷b站?Z同學就以彈幕特色為靈感創作了作品集項目,上了皇藝:
Z同學,獲RCA視覺傳達offer
你可能也會跟朋友在一起互相玩一些無傷大雅的惡作劇?Z同學就以扒褲子等惡作劇為靈感,結合自己腿毛稀疏的“特點”,做了一個服裝項目,申上了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
漢藝學員Z同學 獲AP服裝設計offer BA
如果從藝術家/設計師視角看世界,你就會發現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可以用來創作的。任何靈感都可以發散,并最終變成你的設計主題,而這之中需要你做的就是不斷地對自己詢問為什么,然后去尋找答案。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雖然只是簡單的八個字,但這一過程中會涉及到非常多的思考與行為,而思考與行為就是鍛煉同學們想象力的過程。
其實提起想象力,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大家都覺得小孩子往往才是最敢想,最會想的,這說明其實大家都知道,想象力是我們都有過的?,F在要做的,只不過是將一些“框框”“范圍”扔掉,回歸最本質的問題,重新學會如何藝術、如何設計、如何思考、如何邏輯、如何追求自我、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從來不是在“教你怎么做作品集”,而是希望你明白“如何做設計”。作品集的創作過程其實就是同學們未來留學學習過程的一個縮影,這階段只是一個起點。當然我們反過來說,起點亦是非常重要的階段,至少是一個未來的方向,大家需要在這個階段開始培養和提升自己——總不能彎彎的月亮一直像小船吧。
更多藝術留學、保研或作品集相關問題,歡迎私信康石石。
馬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