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南陽市淅川縣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和楚國第一個都城所在地,已發(fā)現(xiàn)春秋時期楚國的古城址13處,古墓群5000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在這里出土的銅禁將我國熔模鑄造工藝的歷史提前了2000多年。庫區(qū)上游的荊關(guān)鎮(zhèn)有我國北方13個省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五里長街、山陜會館、法海寺等古建筑,下游保存有河南省最完好的唐代壁畫。丹江水庫之下有一水下之城,當?shù)厝朔Q之為龍城。龍城位于淅川縣丹江水庫淹沒區(qū)中,在原來的李官橋盆地之中,丹(水)淅(水)匯流的丹水之陽,北有群山之險,南有丹水之利。龍城對面就是著名的下寺楚國古墓葬群。1978年,河南文物部門開始對下寺楚國貴族墓葬群進行發(fā)掘,出土了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生產(chǎn)工具、玉飾、骨器、料器等器物8000余件,其中包括王子午鼎、云紋銅禁和王孫誥編鐘等國之重器。下寺楚墓的發(fā)掘,是楚文化考古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
淅川楚墓: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有春秋墓葬25座、車馬坑5座,從這座古墓葬群中共發(fā)掘出青銅器、玉器7000多件,其中王子午升鼎、云紋銅禁和王孫誥編鐘等均為中國一級文物。楚國令尹子庚便葬于此地;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群是繼下寺楚墓之后在河南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群,從楚國箴尹克黃的墓內(nèi)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整個楚墓群對研究楚都丹陽、楚國歷史文化的發(fā)展、楚國與周邊諸侯國的關(guān)系、當時的禮樂制度以及古文字書法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江陵,又名荊州城,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F(xiàn)為荊州市荊州區(qū)人民政府駐地,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江陵城的歷史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戰(zhàn)國時為楚國都城,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春秋中期楚國北上爭霸,爭得中原許多小國的追隨,滅國達50余個之多差不多將漢水以北的姬姓小國吞并殆盡,故史書說:“漢陽諸姬,楚實盡之”。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繼位,楚國進入全盛時期,莊王率師北伐陸渾之戒,“觀兵周郊”,還敢于向周王“問鼎之輕重”;大敗晉師于必;包圍宋都五個月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軍攻入郢都,迫楚昭王逃至云夢澤并向秦求救,次年;秦楚軍擊敗吳軍,昭王還都紀郢,但因懼吳進攻旋遷都鄢郢;又說是遷鄀,直到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才回到紀郢。春秋末到戰(zhàn)國初,楚國勢力向今渝,黔,魯,皖擴展。楚王用吳起變法,楚國重新崛起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淮陽縣古稱宛丘、陳、陳州,地處豫東平原周口市腹心。約公元前40世紀,太昊伏羲氏建都于此,名宛丘;后炎帝神農(nóng)氏繼都于宛丘之舊墟,易名為陳。從公元前1046年媯滿受封為陳侯建立陳國,至公元前478年陳湣公被楚惠王所殺為止,陳國共歷25世,國祚568年,中間經(jīng)歷過兩次亡國和兩次復國。陳國滅亡后,成為楚國的陳縣。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入楚都郢城,燒毀了楚王族的夷陵,屈原聞訊投河自盡。楚頃襄王遷都于陳,聚集了東境的十多萬兵力,成功收復之前被攻陷的十五座城池,以此來抵御秦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時,攻占了陳縣,也就順勢恢復了楚國。
壽縣,隸屬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qū)、鳳臺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周為六、蓼國地,襄王三十年(前622年)楚滅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吳略州來,并占壽地;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蔡避楚求吳翼護,遷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壽地屬蔡;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年)楚滅蔡,地復入于楚。
前241年,春申君組織東方國家最后一次合縱,但被秦軍所敗,楚考烈王怕秦國報復,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遷都至更東面的壽春。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虜楚王負芻,楚亡。秦劃江淮及其以南地區(qū)為九江郡,置壽春縣,為郡治。
王原一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