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歐洲建筑的各種風格:古希臘、古羅馬、羅馬、拜占庭、哥特、巴洛克、洛可可,你分得清嗎?
古希臘建筑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筑、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古希臘實現了由木建筑向石建筑的過渡,古希臘建筑是歐洲建筑的先河,后世許多流派的建筑,都從古希臘建筑中得以借鑒;
古希臘是個諸神神話廣為流傳的國度,古希臘建筑師也是圍繞神廟而建筑城市的。
帕特農神廟,雅典
宙斯神廟,雅典
古羅馬建筑
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476年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
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個重要源頭,古羅馬文明對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貢獻有兩方面:前半期的羅馬律法和后半期的基督教。
古羅馬建筑風格是古希臘建筑風格的延續和發展,繼承了希臘的柱式建筑風格,同時又創造了全新的拱形建筑。券拱的作用讓建筑擺脫了承重墻的束縛,空間可以更加寬大和通透。有了券拱的使用,才有了萬神殿和斗獸場這樣的經典建筑。
萬神殿,羅馬
斗獸場,羅馬
羅馬式建筑
羅馬式建筑(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譯作羅曼建筑),羅馬式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
羅馬式風格其具體特征有:圓形的拱頂、厚實的石壁、粗大的角柱、窄小的窗戶,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
比薩洗禮堂,羅馬
拜占庭式建筑
拜占廷帝國(英語: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又譯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公元4世紀,隨著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基督教藝術與建筑也開始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建筑風格被稱為拜占庭建筑風格,拜占庭建筑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拜占庭式建筑對后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筑、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筑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就像是一個洋蔥頭)。
圣索菲亞大教堂,伊斯坦布爾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m又譯作歌德式),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發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后要面臨的四件事:一、死亡;二、審判;三、天堂;四、地獄。
第一件事,死亡。人死后要葬在墓地,歐洲人的墓地就是教堂。于是當時的人們就想把教堂建高,造得高,才能越加接近上帝。
原來希臘、羅馬、拜占庭那些建筑大圓頂因為頂重,就要用又厚又重的石墻去支撐,從而導致建筑不可能高起來。
米蘭大教堂,米蘭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于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是“畸形的珍珠”,作為形容詞,此字有“俗麗凌亂”意。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特性的作品”,從語言學上講,巴洛克是一切雜亂、奇異、不規則、流于裝飾的代名詞。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天主教。
巴洛克建筑風格給人的整體特征:
華麗外表,巴洛克建筑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充滿了華麗的裝飾,色彩鮮麗;標新立異,建筑師們運用前所未見的建筑形象和表現手法,打破建筑、雕刻和繪畫的界限,采用非理性的組合,取得反常的幻覺效果。
圣保羅教堂,倫敦
洛可可風格
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國,是法國古典主義所衍生出來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ROCOCO)一詞源于法語巖石貝殼(rocaille),從這個詞來看也可以想象到洛可可運用了很多貝殼狀的裝飾,其它還有一些花花草草。
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水晶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從裝飾到小品、到室內物件的設置,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
下面就是整個歐洲建筑的發展歷程圖:
金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