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擔當精神的定義
擔當,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承擔并負責任”。“擔”和“當”并用,最早出現在宋代《朱子語類》中:“豈不可出來為他擔當一家事?”為了語言使用的方便考慮,便以“擔當”一詞來統攝這種“承擔并負責任”的精神內涵。
擔當精神的內容存在于儒家思想中,這與儒家特殊的思想屬性有關。
儒者的群像分析
儒家,是由孔子(前551年-前 479年)創立的思想學派,思想的關注中心在于“人”,討論人如何充實“自我的精神世界”以及進一步參與“社會的秩序建設”,因此儒家學派提倡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如果給儒家學派的儒者作一個群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個(包括但不限于)特點:
1.不言鬼神但具有“天降大任”的意識。
2.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
3.以參與社會秩序的建設(營建和諧社會)為價值追求。
4.以修身為實現目標的途徑。
5.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
6.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
以上幾點,均符合“擔當精神”的描述:承擔并負責任。因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之原因,儒者時刻不忘修身,積極參與社會秩序的建設,這既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更是對國家和他人(民眾)的負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仁以為己任,正是這種在面對任務時勇于承擔并以強大能力去踐行的擔當精神,與其他優秀品質一同構成了儒家思想。
金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