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蔣榮清
人的一生無非“福禍”二字,非禍即福,反正總占其一。因此,人的智慧當然就是“避兇趨吉”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就是“避兇趨吉”的文化,尤其是《周易》就是避兇趨吉的經典。
說到避兇趨吉的智慧,就不能不講到老子,老子告誡我們的“禍不單行,福無雙至”,這句話每當讀來總會讓人產生無奈情緒,認為禍福天定,讓人難以把握。
恰恰相反,老子之所以講“禍不單行,福無雙至至”,不是要告訴我們這種無奈的命運現象,而是告訴大家避兇趨吉條件和可行方法。
為什么這么講呢。所謂“禍不單行”,意思是說從表面看,災禍總是由天而降,而且是接連不斷,讓人防不勝防。
實際上,禍害的降臨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因果定律所決定的,由不得自己決定,是接受還是不接受。面對災禍一個人能做的,唯有淡然接受,勇敢面對,以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態心態,超乎想象的智慧來克服困難。
避禍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在平常生活中極陰德,結善緣,也就是平時所講的“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
所謂的“福無雙至”,意思是說表面上看來,福氣的來臨也是接連不斷的,讓人意想不到。福與禍一樣,也是由因果定律所決定的,是平時積陰德結善緣的結果。
但福與禍不同的是,人在禍降臨時是被動的,所有的災禍是躲不掉的,你必須接受。而當福降臨時,人完全處于主動的地位,你可以選擇接受還是不接受,你可以選擇少接受還是不接受。有時,為了大義,甚至選擇犧牲而放棄生命。
因此人們面對福氣的到來,關鍵就在于選擇,客觀上來講,一個人只有一個身體,不可能分身,因此不可能同時接受多份福氣,否則就是貪婪,貪多嚼不爛,消化不了時反而由福轉為禍害了。
所以老子又說“禍之福所依,福之禍所伏”,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福禍,都是相對的,相互轉化的。在克服困難中得到功德福氣,在爭奪福氣和安于福氣中又會招來禍殃。
總之,“福無雙至”不是說福氣不夠多,而是講不可以貪婪福氣,有福不受方為大福。“禍不單行”不是說面對禍殃的無奈,而是講為了大義敢于擔當、敢于犧牲,為義擔禍也是福。
2021.4.17
高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