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印度是一個貿易逆差國家,2019年貿易逆差1597.0億美元,而中國貿易順差為4296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第一大逆差來源國,印度是中國第三大貿易順差國,因此若伴隨著印度疫情的發展影響到當地制造業,恐怕更大程度的是降低了對于中國原材料的需求。
所謂的訂單回流,市場理解的就是印度的主要貿易合作伙伴將訂單轉入到中國下達,但具體紡織行業占印度總出口額的比例又是多少?有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構成來看,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礦產品、化工產品和貴金屬及制品,其中出口的第11類紡織品及原料總計金額35502百萬美元,占印度總出口額的11%。
印度出口第11類主要產品構成
印度前三大出口貿易伙伴為美國、阿聯酋和中國,單純就印度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前五位國家來看,分別是美國、阿聯酋、英國、孟加拉國、德國,其中2019年對美國出口紡織品及原料金額達到8442百萬美元,占比23.8%;阿聯酋占6.9%;英國6.1%;孟加拉國5.8%;德國4.3%,出口至這5國占印度紡織品原料比重占總出口比重的46.9%。
當前美國、英國、德國類發達國家伴隨著疫苗推進的順利,疫情新增情況明顯收斂,在一定程度上亦會保證部分消費力度,這類訂單轉移到中國可能性存在,而孟加拉一直是中國相對重要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國,因此消費轉移推進或相對簡單。
2019年中國出口紡織原料金額2718.9億美元,若印度紡織品及原料其中一定比例出口額轉移到中國(20%),或帶動中國紡織及原料出口額增長2%-3%之間。
中國是粘膠短纖第一大生產國,占全球粘膠短纖總產能的73%,印度粘膠短纖總產能占全球的8%,位居第三,目前該國粘膠短纖裝置運行相對穩定,暫未有聽聞其它國家對于印度粘膠短纖的需求轉入中國現象。
中國粘膠短纖主要依托于內銷為主,2020年出口依存度10%,主要出口國以土耳其、印尼、巴基斯坦為主,印度占粘膠短纖總出口數量不足2%。
內銷的話基本是在國內產生涉粘紗及布再行出口消費,2020年中國總計出口人棉單紗13.75萬噸,其中印度是我們第一大出口國,占47.79%。而印度對于我國人棉紗存在較大采購需求也或是在該國內進行后道環節加工亦或者直接紗線“轉手”交易,若因為疫情導致當地制造業萎縮,勢必影響到印度地區對于我國人棉紗的采購,這實際是一種利空,但若“轉手”交易比例較大,或對人棉紗整體出口需求影響有限甚至可能真的存在“回流”。
再往下端人棉布環節,其中出口比例最大的人棉印花布出口印度的數量僅有0.7%,而實際前十出口國:索馬里、緬甸、肯尼亞、巴西、蘇丹、吉布提、伊拉克、孟加拉、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該類國家或繼續保持對于中國的采購。
因此印度對于再生纖維素纖維鏈條最大的需求在于人棉紗環節,但這類需求的產生多數是基于“投機性”需求的存在,但人棉紗目前價格跟2020年第一波“訂單回流”時候的價格相比高著5000-7000元/噸不等,加之原料粘膠短纖價格預期依舊偏空,再生纖維素纖維鏈條目前整體來看,投機性需求仍顯不足,因此“回流”這個話題暫時可以關注一下棉產業鏈類產品亦或者節后漲勢跟9月末相比不足30%以內的紡織原材料產品。
李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