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他漸漸開始明白,變不成人將是一種什么樣的境況。現在他已經失去了一切,他再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不能繼承父母的小田地,而且不能找到一個姑娘和他結婚。”
這是節選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的一段話,是我們的小主人公尼爾斯的心理活動。
看似一個“悲傷”的故事,然而在尼爾斯的敘述里,卻有著孩子般的天真,他最擔心的竟然是找不到那個不知道在多久之后才會出現的能與他結婚的姑娘。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其靈感來自于她的一次偶然經歷。
這一天,塞爾瑪在散步的時候,突然聽到了“救命”的呼喊聲。善良的女作家連忙跑去幫忙,發現原來是一位小男孩遭到了貓頭鷹的攻擊。
塞爾瑪靈光一閃,于是,調皮的小男孩“尼爾斯”就這樣誕生了。
尼爾斯本來是一位十四歲的小男孩,有著一般孩子的天性,即好動、調皮、貪玩,還有一點的懶惰和不愛學習,一看到書本就犯困。
從這樣的人物設定來說,我想很多人都會感到再正常不過了,小孩子自然有著小孩子的天性。
但是,隨之而來的難題卻困擾著古今中外的大人們,即如何讓小孩子變得聽話、善良、謙虛以及好學。
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永恒話題,而《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就是對它的一次探討。
尼爾斯因為調皮、淘氣,對于小動物缺乏愛心,經常捉弄它們,以至于這些小動物見到他就想“咬”他。
這一天,他遭到了小精靈的懲罰,變成了一個只有拇指般大的小人兒。
對于尼爾斯來說,事情變得糟糕透了,之前被他欺負過的小動物們紛紛前來“報仇”。恰巧一群遷徙的“大雁”(一說野鵝)路過,尼爾斯家里養殖的家鵝馬丁(另有譯法:莫頓)非常羨慕它們的自由,于是幾次奮力地要飛上天空。
尼爾斯這時候擔心的卻是,馬丁的飛走會讓自己家遭受損失,父母會因此而傷心,于是他緊緊地抱住了馬丁的脖頸,企圖將其從天上拉下來。
就這樣,變成小精靈的尼爾斯和家鵝馬丁一起,開始了它們奇妙的旅程。
其實古今中外的大人們,或者說家長們,對于孩子如何正確地成長都有一點共識,那就是“吃苦”。
在中國,不僅有孟子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也有現代的“憶苦思甜”教育方式。
西方同樣如此,尼爾斯在匆忙之下騎著家鵝馬丁隨雁群飛向了遠方,以一個孩子的心智自然少不了吃苦頭,甚至還幾次遇到了生命危險。
在湖邊救下了被狐貍襲擊的大雁,在森林里救下了小松鼠,甚至站在動物的立場上參與了和人類的斗智斗勇。作者的筆下將這些故事寫得非常精彩、曲折,如果帶入尼爾斯的視角中,足以稱得上驚心動魄。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尼爾斯學會了什么是堅韌,什么是勇氣,什么是正義。
于是他迎來了自己的最后一次考驗。
倦鳥要歸巢,孩子終究也是要回家的。
不斷遷徙的雁群再一次路過了尼爾斯的家鄉,這一次尼爾斯和馬丁本來是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和曾經生活的地方,卻發現曾經熱鬧的小動物們幾乎都不見了,父母這段時間也過得非常不順,欠了很多的債務,甚至想要賣掉房子,卻又擔心某一天“離家出走”的尼爾斯回來后找不到他們。
不巧的是,馬丁及其在雁群中的配偶、子女們意外地被尼爾斯的母親關在了曾經的鵝窩中,并且因為要搬家的緣故,不得不決定當晚就要將它們殺掉賣錢。
尼爾斯面臨了一個選擇。
他是要以拇指般大的小人兒面貌出現在父母面前進行勸阻,還是選擇照顧父母的感受和自己的自尊心,看著馬丁一家被屠宰?
最終,善良戰勝了虛榮和自私,尼爾斯在最后關頭敲響了房門,高喊著讓母親不要傷害馬丁一家。
然后,抱住母親的尼爾斯長大了,他又變回了曾經的少年,只不過身上多了勇敢、正直以及善良的光輝。
長大后的尼爾斯雖然喪失了與動物交流的能力,也不再被曾經的雁群們所接受,但之前經歷的一切都深深地烙刻在了他的身心中,對于他今后的成長也必然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理想化”的故事,但所要討論的問題卻極不簡單,所涉及到的內容也異常繁雜,在當時的西方文壇乃至之后的世界文學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09年,憑借著《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這一長篇童話,塞爾瑪·拉格洛夫成為了第10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因受眾的影響,“童話”這一體裁作品往往都需要敘事的簡單、明快,語言的通俗、幽默,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故事內涵較為單一,“質感”不足。
所以,塞爾瑪能以《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這篇童話作品摘得1909年的諾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塞爾瑪并不是職業的作家,其本職是教授地理和歷史的教師,創作這篇童話是受到一位師范學院院長的邀請。基于對兒童教育的熱愛,塞爾瑪也希望能創作出一篇優秀的作品,來讓瑞典的兒童們了解自己的祖國。
所以,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誕生是有著一個非常明確的背景以及非常崇高的理想的。
立意的高遠,使得故事在構建和敘事上有著嚴格的選擇。這也是它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著這樣的目的,塞爾瑪用了大量的時間走訪瑞典的大江南北,將自然山水、民間風俗以及歷史傳說等都化作元素,一一將其放入了“單薄”的童話故事里。
由此,原本“單薄”的故事逐漸充盈起來,篇幅變得越來越長,也衍生出了眾多的情感和表達的支線,留給了讀者更多的解讀視角。
值得注意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定具有隱性標準,獲獎的作品必然是要“反對”著點什么固有的現實,這在歷屆獲獎作品中都沒有例外。
而從《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成書過程來說,很顯然,其打破的就是“童話”的原有桎梏,讓讀者以及其他的作者都意識到,原來“童話”也可以寫得“復雜”、“豐滿”。
人們對于“童話”的原有認知正在逐漸崩塌,翻過橫亙在面前的大山,今后的人們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筆墨,為眾多的兒童講述更為精彩的故事。
與此同時,“童話”也并沒有擺脫原有的“讀者”限制,它依然是寫給孩子們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并在其中獲得向上力量的重要文本。
孩子們不僅可以學習“尼爾斯”從頑皮到善良的經歷,也同樣可以學習馬丁向往自由的努力,自然也可以接受雁群首領“阿卡”所要表達出的極具啟發意義的思考——人與動物應該怎樣和平地相處。
這些價值在原有的“童話”中是很難展現的,人們普遍地認為,兒童因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無法將閱讀的精力分散到多種主題之中,更無法進行如此深奧的思考。
于是,塞爾瑪用作品告訴眾多的童話作者,作者更應該考慮的是故事要如何講述,而不是著眼于孩子成長階段的“缺陷”。
很多道理在現代人的眼中都非常簡單,可從“它”展現在世人面前到被普遍接受,往往需要一個勇敢、睿智的人來推開遮擋在大家眼前的那扇塵封的大門。
塞爾瑪就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她讓原本單薄的“童話”變得豐盈,也讓孩子們的夢變得更加絢爛起來。
未來在黑夜隱匿,于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丁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