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梨花因何斷言《荀子·解蔽》與《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兩篇對“大”的含義闡述可謂一致。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指“用大智慧度眾生到達彼岸”。因此,需要了解“大”的含義。于是六祖慧能開示,“大”指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沒有邊際,沒有方圓,沒有大小,沒有色彩,沒有長短,沒有嗔怒喜樂,沒有是非善惡,沒有頭尾對錯……
慧能《壇經》
但您一定想不到,這番論述竟與《莊子·齊物論》中的是非之辨,與《荀子·解弊》中的弊端之論,試圖闡明的道理完全一致。
《莊子》
《荀子集解》
簡而言之,慧能大師說“大”指不存偏見的包容,因為只有一視同仁的對待眾生,才是真正的慈悲,才是普度眾生的不二法門。如同典故“割肉飼鷹”中開示的禪理,鴿子的求生之苦與老鷹的求生之苦,佛陀一視同仁,均予以救助。這才是大智慧,大慈悲,沒有偏見的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指觀察事物的道理,需要離開相對而言的兩個極端,使用“處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實在。
不二法門
而《荀子·解弊》中提出的解決人性弊端的方法竟然也是“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的持中之道。
那么圣人如何無兩心?荀子說:“圣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翻譯過來既是說,圣人知道思想偏頗的弊端,也看清了思想蔽塞的禍害,所以不特別喜好任何事物,也不特別憎惡任何事物;不過分強調開始,也不過分重視結局;不偏重近,也不則重遠;不博大,也不淺近;不拘泥于古禮,也不薄待今俗。把各種不同的事物使用“衡”標準加以辨別,既使用沒有偏見的標準一視同仁的進行區分,因此萬物的不同無法相互遮蔽,也不會搞亂事物本身的秩序。
如此一來,儒釋道有異乎?但因本章的篇幅有限,這個話題留到第五章注釋“天地不仁”時再論。
預告:第五章講述儒釋道文化的異同
言歸正傳,老子通過“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指出帝王治理天下時,作為偏頗的禍患。之后老子說“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以往的注解認為,此番論述闡明了四件圣人治世應當去做的事情。首先是凈化百姓的心靈。其次是解決百姓的溫飽。之后是削弱的百姓的欲望。最后是強健的百姓的體魄。
但梨花卻認為其中只說明了兩件相輔相成的無為之治,一是開闊百姓的心胸,二是堅韌百姓的意志。
開闊心靈的目的是為了效法自然厚德載物的品質。
堅韌意志的目的則是為了效法自然自強不息的精神。
既,意在效法《周易·象傳》中闡述的君子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理。
《象傳》中記載的君子理念“天行健”與“地勢坤”
首先,“虛”并非指虛弱,弱化欲望。而指虛懷若谷,不存私心偏見,容納萬物的博大心靈境界。
荀子提出“懸衡”,不存偏見的辨物主張后,詢問什么是衡?什么是辨事物的標準?
荀子自答,衡,就是道。
而此處的“衡”,既是《道德經》開篇因避諱被有意改動的“恒”。但不同的是后世將《道德經》中“恒”字改為“?!弊?,卻將《荀子》中的“恒”字改為“衡”字。
既是說,因避諱改字的陋俗,不止出現在《道德經》中,而是中華文化界的普遍現象。如《文子》中“弗”字,就有可能被改為“不”字。
但梨花因何猜測《文子》被改過?因為《文子》中闡明的自然之理,有違易學古理,與梨花所了解的天地之理不通。梨花之所以贊同《大禹謨》為雜取先秦文獻《論語》《孟子》《荀子》等名篇詞句拼湊起來的偽作,也是因為,《大禹謨》中的圣賢對答,同樣與梨花了解的大道之理不符。
總之請相信,梨花作出以上猜測絕非是信口雌黃的妄斷,而是參考了諸多古學經典后才得出的謹慎結論。如“衡”與“恒”的關聯,梨花為何猜測《荀子·解蔽》中的“衡”字,既是《道德經》中被有意改“恒”字?因為《荀子·解蔽》原文,也非常清楚的解釋過“道可道,非恒道”的問題:“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于不道人,而不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p>
并且梨花還發現,先秦時期中國人對“道”,對“善”等決定中華民族性格的文化支點,都有非常明確的統一標準。但后因后世眾說紛紜的諸多解讀,變的越來越似是而非。
首先,大道的標準就是最為簡單均衡規則,既陰陽平衡之理。但為了大家能夠認同這個看似簡單的古學核心概念,第一章中梨花不得不通過天文換算,闡明維持萬物運轉的共性法則“均衡”。也因此,梨花才說看《荀子》不如看《易經》,但梨花所說《易經》并非《周易》,而是《易經》的核心理念“陰陽平衡”。
先秦時期中國人對“道“的含義早有統一標準
其次,“善”最初指“吉”,正確或有益的行為方向。與之相對的也并非是“惡”,而是“不善”。同理,“美”最初指喜愛,與之相對也并非是“丑”,而是“惡”,指厭惡。故,《道德經·第二章》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已”作為開篇,再次闡明“兩者同出”天理均衡不偏的大道之理。既,第五章重點論述的“天地不仁”之理。
但善的概念因何會發生演變?演變的路徑又是什么?需等到第八章再論。
預告:第八章講述“善”字含義的流變原因
而在戰國末年,兼通諸子百家的荀子同樣闡述過自己效法大道的方法——“虛壹而靜”。
梨花認為,荀子所述的“虛”,最為符合本章的“虛其心”之意。
荀子說“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
荀子說,圣人的內心不是沒有私儲,而是在私儲與同時,留有容人納物的空間;也不是不存在兩種不同的認知,而是懂得放下偏見,求同存異;更不是沒有令人動心的私心與偏見,而是懂得使用虛靜的方式矯枉自己的私心與偏見。因此荀子強調,人天生就有認知的能力,而有了認知的能力后就會有記憶,有了記憶后就會有志向,會對已有的認知有所偏愛與私儲。因此,要虛心白意,不存私心雜念的對待自己已有認知與未來將要獲得認知,不要因已經獲得的認知,妨礙了將要接受的認知。
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常理為何說虛心使人進步?因為只有虛心才有獲得進步的空間,否則心胸狹窄,固執己見內心難容一物的人如何進步?
荀子辨物的方法虛壹而靜
總之,“虛其心”指虛懷若谷,指不存偏見,以博大的胸懷容納萬物的心靈境界。但“虛其心”不能只局限于在空泛的無形范疇,不能只是口號,還需與有形的實際運用相輔相成,方是以均衡作為宗旨的無為之治。
故,“虛其心,實其腹”必須同為一體,相輔相成。
但其中的道理,梨花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講述。
記得是1982年底,母親帶著梨花攥著平日里不舍得用的“肉票”去買肉,準備過年解饞。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尤其是臨近過年,家家戶戶都想吃肉,所以沒人排隊,更沒人客氣,擠的梨花四肢變形……但即便如此,好不容易才擠進去梨花母子非但沒買到肉(售完),還丟了寶貴的錢包。梨花記得那年的除夕在母親愁眉不展,與梨花憤恨中度過,梨花恨透了哪些不守規矩人和小偷。
計劃經濟年代的供銷社
但三十多年過去,梨花突然發現自己早已不恨了,因為無論是逛商場還是打疫苗,自覺排隊早已成中國社會的公序良俗。梨花會想,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直到看過《論語》才明白,我們十分幸運地生活在孔子所終身向往的,足兵、足食、足信。軍事,經濟,信仰共同富足的大同盛世的前夕。因此梨花才下定決心要這個千載難逢的特殊時代做些什么……同時也想明白“虛其心,實其腹”是個不能分割的整體。否則,饑腸轆轆的人們如何能夠敞開自己的胸襟包容外物?也只有在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顧慮后,“實其腹”之后,“虛其心”的偉大包容性才能體現,才能成為意白無私的現實。
中華文化的最高夙愿
同理,“弱其志,強其骨”是說,堅韌的意志與強健的身體必須同時擁有,否則便是“強梁者不得其死”地夭折下場。
老子一貫認為柔弱勝剛強,因此第三章中“弱”并非指削弱,而指堅韌。“弱其志”也更非指削弱欲望,而指堅韌意志。
《道德經·三十六章》之理——柔弱勝剛強
之后,《帛書老子》又說:“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志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但王弼本《老子注》卻說:“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志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陳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