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上世紀50年代,我國首次確立了自己的國產輕武器裝備體系,即以56式槍族作為我軍制式輕武器裝備。到了60年代我國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化建設,開始嘗試在輕武器方面進行自主研發,當時提出了通過院校、部隊、工廠“三結合”的方式來研發新一代制式步槍,所謂的“三結合”就是在研發的過程中就進行測試和試制。1963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制式步槍完成了設計定型,該槍被命名為63式自動步槍。
63式自動步槍在設計過程中提出了“步沖合一”的理念,簡單地說就是既要有步槍的單發射擊精度優勢,同時也要具備沖鋒槍連發火力優勢,單發的射擊精度要高于56式半自動步槍,但點射精度要高于56式“沖鋒槍”。63式自動步槍在設計中參考了56半和56沖,但是在自動機構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變。63式自動步槍摒棄了長行程活塞的自動方式,選擇了短行程活塞的自動方式,長行程活塞由于在自動過程中會猛烈的撞擊后機匣,導致槍身震動過大,影響射擊精度,而短行程活塞的自動行程短,帶來的震動也要明顯小很多,這也是當代多數自動步槍采用的自動方式。短行程活塞的自動方式是63式自動步槍最大的亮點,在我軍下一代制式步槍81式上就繼承了短行程活塞自動方式。
63式自動步槍為了提升單發精度將自動機的質量重心壓低,帶來的問題就是該槍的寬度很大,導致了63式自動步槍的木制槍身和機匣連接處過于脆弱,在使用過程中槍托開裂或斷裂的問題頻繁出現。63式自動步槍的機匣設計得也非常復雜,當時63式自動步槍的機匣采用的是鍛造毛胚加二次加工工藝,由于在那個特殊年代,也導致了63式自動步槍的品控很差,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此外,63式自動步槍20發容量的彈匣對于自動步槍來說也有點不夠用,火力持續性較差,這削弱了步兵的射擊火力。
提起63式自動步槍多數人都認為該槍的射擊精度很好,事實上量產的63式自動步槍單發的射擊精度和56式半自動步槍并沒有多大的差距(R50≤5CM),部分批次的射擊精度還不如56式半自動。在那一特殊時期為了提高63式自動步槍產量,改變了生產工藝,機匣改為沖壓制造,調整后的63式自動步槍精度更是大幅的下降,單發射擊精度連56沖都不如,生產質量問題也導致了63式自動步槍小毛病非常的多,引以為傲的射擊精度也沒有多出色,而且該槍的生產成本要比56半還高。
從設計角度來看,63式自動步槍并沒有多少亮點,作為一支60年代誕生的制式步槍,其設計理念還停留在40年代。該槍和美國的M14失敗的原因非常的相似,但是M14使用的是7.62×51mm的全威力步槍彈,63式自動步槍使用的是7.62×39mm中間威力步槍彈,雖然M14被M16替代了,但是因為M14使用的是全威力步槍彈,直到今日該槍仍被美軍當作狙擊槍或精確射手步槍使用,從定位角度來看63式自動步槍就有點高不成低不就了。而且63式自動步槍的尺寸也適合機械化部隊使用,全槍長1032mm,空槍重量達3.87kg,過長、過重的缺點非常不適合作為機械化軍隊的制式步槍。雖然在60年代我軍的機械化水平很低,對于制式步槍的尺寸要求也比較松,但是長遠來看,63式自動步槍的設計和我軍的機械化建設方向是相悖的。
從實際使用角度來看,63式自動步槍無疑并不成功,其設計理念從一誕生就已經落后,因此63式自動步槍在我軍中裝備的時間很短,1976年我軍已經開始大規模撤裝63式自動步槍。但是從我國輕武器自主研發的宏觀角度來看,63式自動步槍是新中國第一支自主研發的制式步槍,在自動機構上的創新為我國未來的制式步槍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積累了大量的輕武器設計經驗,對于我國國產輕兵器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陳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