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竹泉村村民扭起秧歌慶豐收
沂蒙八大碗受到游客歡迎
精致的地方小吃吸引了眾多游客
竹泉村迎來全國各地游客
高強家的客廳
高強的媳婦也在景區工作
高強的父親是景區的一名保安
高強還兼職村里的會計
竹泉村里的幸福一家人
幸福一家
夜色下的竹泉村
竹泉村景區一角
老人傳授柳編工藝
孩子們感受古老的紡線
統一規劃的竹泉村村民安置房與景區組成的鄉村振興圖
三月春風,新竹茁發,綠意浸潤了溪流。這一幅幅美景,被前來沂南縣竹泉村參觀的游人們攝入相機,放到了心上。
一個曾經雜草叢生、庭院破陋的貧困村,現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區。3月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分組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省委書記劉家義將竹泉村作為了山東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生動范本。
“明月竹間照,清泉石上流”,劉家義用這句詩來形容現在的竹泉村景色之美。然而在2007年之前,竹泉村卻不是這個樣子。“就是個山區窮村。那時村里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只有部分老人在村里居住。村里有幾眼清泉,能給村民帶來生活用水的便利。但是一到雨季,就水漫‘全村’。村里又大多是土路,泥濘不堪。”當年的情景,竹泉村景區管理部經理高強記憶頗深。
竹泉村的蛻變,從打造旅游景區開始。為了徹底改變村莊落后面貌,沂南積極對外招商引資、發展產業。這時,竹泉村的泉水、竹林、古村落的自然特色,引起了旅游開發集團的注意,他們決意要將竹泉村打造成為沂蒙特色旅游村。
高強作為土生土長的竹泉村人,成為了第一個回村的大學生。2009年,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回到家鄉,應聘到景區工作。此時景區剛剛建成營業,游客還不是太多。“當時家里人不同意,父母想讓我留在城市發展。但是村里那兩年的變化,讓我看到了農村的未來,我想這里將會成為越來越多人向往的美麗村落,所以我決定留下來。”高強回憶說。
11年過去了,竹泉村憑借獨具特色的美麗景色和沂蒙山鄉民俗文化,成為“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年接待游客150萬人次。
竹泉村景區的發展,帶動村民和村集體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如今,僅竹泉村本村在景區務工人員就有近百人,村民還承包開辦了傳統手工藝、沂蒙土特產、民宿、飯店等各類商鋪200余家,帶動周邊村莊群眾600余人實現當地就業。尤其在旅游旺季時,當地從業人員可達3000余人。
高強,也從一名普通的服務員成長為竹泉村景區的管理人員。2014年,他與同在景區工作的劉麗結為夫妻。“現在我們倆人一年工資十幾萬,收入一點也不比在城里少。我父親、岳父也都在景區工作。我80多歲的奶奶也在景區門口賣起了土特產。”高強的言語中透漏著幸福,“像我們這樣在景區務工的‘夫妻檔’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周邊村莊的。”據了解,竹泉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竹泉村已成為“最美鄉村·齊魯樣板”鄉村振興的典范。
在沂南,像竹泉村這種通過發展鄉村產業走向產業振興之路的鄉村有很多。近年來,沂南縣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部署,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積極探索實踐“區域化突破、全域化提升、系統化推進”的方法路徑,打擂臺、抓攻堅、促發展,統籌推進五大振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一體化推進。
一個個“竹泉村”、一個個鄉村致富樣板相繼涌現,沂南探索出一條以美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全新路徑”。
臨報融媒記者 王珊珊 孫運河 通訊員 王彥冰 尹君 房德華 張占連 崔秀霞
王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