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報記者林學富“每天,廠里大卡車拉來拉去,或進料,或出貨,看看生產很興旺,利潤卻沒有。”1月19日,在臨海杜橋,做了20多年眼鏡生產的臨海市安久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細凡告訴記者,工廠要維持10%的利潤都很難。為了生存,各廠每天只有多生產。王
本報記者林學富
“每天,廠里大卡車拉來拉去,或進料,或出貨,看看生產很興旺,利潤卻沒有。”
1月19日,在臨海杜橋,做了20多年眼鏡生產的臨海市安久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細凡告訴記者,工廠要維持10%的利潤都很難。為了生存,各廠每天只有多生產。
王細凡道出了杜橋眼鏡行業的一個死結——
“低價”導致了“附加值不高”,給這個產業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沒有利潤,品牌建設、技術革新、產品開發、開拓市場等等,就都成了“空中樓閣”。
那么,發展了多年的杜橋眼鏡產業,它的利潤到底去哪兒了?它要優化升級,突破點又在哪呢?
一個被貼了“低價”標簽的產業
“一個訂單,下到溫州是10元一副,即使質量更好,下給杜橋的就是8.5元一副。”盈昌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益林說。
在陳益林看來,杜橋眼鏡產業最大的痛點是:被貼上了一個不太好的標簽——低質、低價、全國最便宜。
那么,杜橋眼鏡真的是“低質、低價、全國最便宜”的低檔貨嗎?事實并非如此!
據了解,杜橋上千家眼鏡生產企業,絕大部分在代工(OEM),實際上產品質量能做到國內中上水平,但因這個“低價”標簽,產品價格一直上不去。
“道理很簡單,如果質量不行,為什么有這么多知名品牌來杜橋找工廠代工呢?”王細凡說。
在陳益林看來,杜橋眼鏡企業完全有能力做出好產品,因為它具備多重優勢——
產業配套力強。電鍍、鏡片、腳套、銅材……杜橋本地的眼鏡產業鏈就非常完善,再加上周邊的黃巖模具和玉環、路橋等地的五金配件,它擁有雄厚的產業配套能力。
產業工人豐富。由于產業的吸聚,杜橋至少吸聚了4萬外地人來做眼鏡,再加上本地人和眾多在外銷售人員,這個產業有著大量的熟練工人。
產品開發力強。“由于有完善的產業鏈,國外一副眼鏡從設計到開發生產,需幾個月或半年,在杜橋一星期就能完成。”王細凡說,從打版到定型,再到批量生產,杜橋人15天就可交貨,而國外最少也需兩個月。
“其實,杜橋眼鏡品質很不錯的,比如盈昌生產的‘帕莎’品牌眼鏡,批發價都在好幾百元。”從事了幾十年眼鏡行業協會管理的陳兆水說,但“低價標簽”是一個致命痛點!
是啥造就了“低價”格局?
“40%不賺錢,20-30%在維持,20-30%會賺錢,由于杜橋眼鏡利潤一直難以提高,企業總體狀況大致如此。”采訪中,王細凡給記者做了一個預估。
那么,擁有眾多產業優勢的杜橋眼鏡業的利潤,都去哪兒了呢?
第一,以代工為主,缺乏自主品牌,附加值低。
“絕大部分在做代工,說得形象一點,杜橋就是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太陽鏡生產的‘富士康’。”臺州市正大光學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旗說,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大部分利潤被品牌企業攫取了。
“為人家代工,銷價上不去,沒了利潤,談何品牌建設和招引人才。”陳兆水說,品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大投入。
第二,訂單被人控制,造成了相互殺價。
“杜橋2/3以上的外銷訂單,都是溫州的外貿公司下給眼鏡企業的。”陳兆水說,有了這個中間環節,杜橋眼鏡生產廠家只拿到不足10%的利潤。
“杜橋眼鏡是被溫州人掐著脖子。”王細凡說,手握訂單的跟單員,會到處詢價,那些小企業為了搶單子,就競相殺價,利潤空間越殺越小。
第三,傳統市場決定了只能做低附加值的。
“哪里有眼鏡,哪里就有杜橋人。”
“這些走街串巷的杜橋人,賣的是普通消費者用的太陽鏡、老花鏡等,前方銷售市場決定了后方生產基礎——必是生產低端、低價的產品。”王細凡說。
幾十年來,幾萬杜橋人走街串巷,長年累月地宣傳著杜橋眼鏡的品牌形象,而銷售對象卻是消費能力相對比較弱的人,杜橋眼鏡自然而然被人貼上了“低價”的標簽。
“低價”之痛如何破題?
一切事實都昭示著——
杜橋眼鏡要轉型,必須要先撕掉“低價”標簽,即先解決“附加值低”問題,有了利潤,品牌、技術、人才都會自然地匯聚而來,產業優化升級也會水到渠成!
那么,杜橋眼鏡的“低價”之痛,如何破題呢?
“一個機遇,正擺在杜橋人的面前:近兩年,中高端眼鏡的訂單,正從廣東、福建、溫州等地向杜橋轉移。”陳兆水說,這是一股真正能拉動杜橋眼鏡產業優化升級的力量。
事實上,在這股市場動力地牽引下,杜橋眼鏡的“低價標簽”正在慢慢被撕去——
其一,嘗試品牌新模式,破低價魔咒。
“2017年下半年,盈昌成立了團隊,打算開專賣店,做線下自營銷售,但我們開店不是想賺錢,主要是為了品牌。”陳益林說,主要是想公司直接面對消費者,以更了解消費者需求。
“這種創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新的品牌創建模式,更加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對杜橋眼鏡自主品牌建設,將會起到一個很好的引領作用。”陳兆水說。
其二,開拓新市場,突破掐脖之困。
面對溫州人的掐脖之痛,杜橋人則利用生產廠家眾多的優勢,把杜橋打造成了中國最好的眼鏡產業電商基地。如今,該鎮涌現出了1000余家眼鏡網店,2017年線上交易額超過13億元。
“哪一部電視劇里,哪個明星帶了某款式眼鏡,杜橋馬上就能生產出來。線上線下對接,帶動了實體廠家的創新能力。”王細凡說,電商避開了訂單的約束,把利潤留在了杜橋。
其三,尋找新的成本優勢。
面對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上升,擠壓利潤的現實,杜橋眼鏡正在保留現有成本控制優勢的基礎上,尋找新的成本優勢。
“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我們正在尋找用機器代替人工,以創造新的成本優勢。”黃旗說,我們正委托第三方做研發,打算把占據勞動力1/3的打機工序,全部機械化。
“以前,我們主要靠勞動力便宜等優勢,現在必須建立在效率驅動基礎上新的成本優勢。”陳兆水說,添置新的設備成了杜橋眼鏡企業的首選。
金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