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黃縣話中,“破頭”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膿包瘡癤之類成熟后破裂,比如:小癤兒破頭嘍。
道破兒頭嘍
一是指路面最初始的破損開裂,比如:水泥鋪嘞路面,破頭以后風快就坑坑洼洼嘍。
楔兒
楔子是上厚下薄的木片或竹片,用來插在木器的榫縫兒里,可以使接榫的地方更牢實,也可以釘在墻上用來掛東西。過去的年代缺鋼少鐵,能用木器的地方絕不用鐵器,上山開石頭也是如此。在沒有炸藥沒有破碎錘的年代,要想把一塊大石頭解成石條和石塊,靠的就是石匠師傅的眼光和手藝,還有一根根的木楔子。在有經驗的師傅眼里,一塊頑石也是有靈性的,有自己的結構和紋理,行話叫做“綹”,俗話說,“石匠不識綹,到老不出手”。找準石頭的“綹”,在關鍵的節點上用鏨兒鑱個洞,把木楔子打下去,澆上水,木楔子一膨脹,石頭便破頭了,裂開縫兒了,順著縫兒再打幾個楔子,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一塊大石頭騞然而解。現代的液壓分裂機利用的也是這個原理,只不過液壓機功率更為強大罷了。
“打破頭楔兒”就是打入讓石塊破頭開裂的楔子,在黃縣話里,“打破頭楔兒”一詞有著特定的含義,指的是兩家佮親議婚之時,有人從中搞破壞,跟一方說另一方的壞話,就像在石頭的“綹”里打下木楔一樣,不斷擴大裂痕,最終讓兩家的關系分崩離析,比如:他和小芹嘞事兒本來快成嘍,結果有人上小芹家打破頭楔兒,把親事生生給攪黃嘍。“打破頭楔兒”的必定是熟人甚或是親戚,這樣才能知根知底,有的放矢,一擊而中。在過去的年代,好像有人特別熱衷于“打破頭楔兒”,據說有人自備干糧,步行數十里跑人家里“打破頭楔兒”,不求任何回報,得不到半點利益,為的就是享受一下別人婚事破裂給他帶來的快感。這是什么樣的精神?這是毫不利己、專門損人的精神。中國人一向不患寡而患不均,看不得別人碗里有個豆兒,看到別人好過了,就眼紅了,氣不忿了,心理不平衡了,想方設法打個破頭楔兒,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這就是中國式的嫉妒,是國民劣根性之一種。
“打破頭楔兒”在黃縣話里的發音是“打葡萄楔兒”,我一直很困惑,這事跟葡萄扯不上關系啊,后來才發現是“破頭楔兒”讀輕聲時元音轉換造成的誤會。在黃縣話里,如果聲母是雙唇音b、p、m與單元音韻母a、e相拼,在讀輕聲時,韻母a、e經常會變成u,這可能是因為在發完唇音的時候發u是很方便的緣故吧,比如:啞巴、磕巴、北馬、找個芝麻墊兒腚。“么”讀me時,可以做后綴,如什么、這么,也可以做歌詞的襯字,如五月的花兒紅呀么紅似火,在黃縣話里輕聲變韻,e讀作u,比如:你怎么嘍?這多么好。“脈”讀mài,但在黃縣話里讀作mě,如把脈、脈落夼,讀輕聲時e讀作u,比如:他氣脈(肺活量)大。“模”“魔”讀mó,“末”“墨”“默”“沒”讀mò,黃縣話里沒有mo音,都讀作me,讀輕聲時e讀作u,比如:他做兒個模兒;你真是個小妖魔精兒;他考兒個押末了;他長嘞墨黑大胖;你鴉默悄悄嘞;她嘞小鏡兒讓老師沒收嘍;他不會漤澡,光會吃老沒兒。“孛”“餑”“鵓”讀bó,黃縣話里沒有bo音,讀作be,讀輕聲時e讀作u,比如:蒲公英黃縣人叫孛孛丁;搟餛飩皮兒得篩點面餑;鴿子黃縣話叫作鵓鴿。“婆”讀pó,“笸”讀pǒ,“破”讀pò,黃縣話沒有po音,都讀作pe,讀輕聲時e讀作u,比如:她是俺老婆;她嘞腚有笸籮大;她就愛給人打破頭楔兒。所以把“打破頭楔兒”讀成“打葡萄楔兒”是與黃縣話的拼寫規律有關的。
另外,黃縣話讀輕聲的字并不一定詞尾或詞中,也可以在詞頭,像“孛孛丁”“墨黑”“沒收”“鵓鴿”“笸籮”“破頭楔兒”就是這樣的。
順便說一下,唇齒音聲母f與單元音韻母a相拼,有時在讀輕聲時a變作u,道理可能與雙唇音的拼讀一樣,比如:她染嘞喬黃嘞頭發;先發(不久以前)我才看見他嘞;他在家里老兒有王法嘍。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劉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