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熊貓被我們稱之為“國寶”,并且是生物界的“活化石”,在全球也僅限于我國有大熊貓,所以非常的獨特,根據數據顯示,到2021年1月的時候,我國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只,這可以說是一個客觀的數據。雖然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生物種群,但是一直以來數量不多,包括如今都是被定義為“易危”物種,所以看到數量的增長,肯定是一個好事情。
而隨著我國保護力度的加強,野外大熊貓數量的增長,在未來我們也會看到更多的大熊貓,至少今年以來,很多人已經在野外看到了大熊貓的活動,穿越馬路等等,這說明大熊貓種群擴大了,活動范圍也增長了,環境“塑造”了它們的新生存環境。
大熊貓是一種生存久遠,發現也比較久遠的物種,在1869年給予了命名,過后對大熊貓的研究,也僅限于我國,因為只有我國有,必須在我國才能看到。根據科學數據顯示,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所以非常古老。
該生物非常能吃,一天24小時之中,只有2到4個小時在休息,其他時間都在吃,如今大熊貓99%的食物都是竹子,不過這里要說明下,大熊貓并不是吃“素”的,而是吃“葷”的,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生存問題,改變了習性,所以這個要理解開。而大部分的大熊貓長得都是“圓滾滾”的,非常令人喜愛。
大熊貓非常容易識別,體色為黑白兩色,臉頰圓,有大的黑眼圈,所以非常獨特,也沒有相似的物種群。不過如今大熊貓是有兩個亞種,一個是大熊貓秦嶺亞種,還有一個是大熊貓指名亞種。而在大熊貓的進化過程之中,也還出現了兩個“變異”物種,只不過數量十分的少,一個就是白色大熊貓,還有一個就是棕色大熊貓,這是基因問題導致的,我們這里就不說了。
一般來說,大熊貓體重在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身軀長度最長為1.8米,所以也是非常巨型的生物種群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大熊貓對生存條件要求非常高,也非常挑食,這也是為何如今不少人看到國外有大熊貓,但是食物需要每周,每月運輸過去的原因,因為大熊貓吃竹子,不是新鮮的可能還不會吃,所以就是這么“獨特”。
如今國外的大熊貓大多數都是我國作為“禮儀”進行贈予養殖,其次就是租等等,但是這些大熊貓無論走到什么地方,都是我國的特有,所以不是很多人想得那樣,到了別的國家,是不是就不是我國的,這完全不是的。
確實,很多人可能在很多地方,一說到大熊貓,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四川大熊貓”,甚至可能說根本沒有就不知道陜西大熊貓,我們從大熊貓的分布來看,在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都有分布,所以聽到最多的,甚至火到國外的只知道四川大熊貓,是什么原因?我們來了解下。
第一、陜西大熊貓其實分出來的時間比較短,在2005年的時候,至今也16年了,陜西秦嶺大熊貓作為具有明顯特征的種群,被世界科學家確認,也就是完全不一樣。這個時候可以說陜西大熊貓才有一個“地位”,但是這個時候四川大熊貓已經是聞名全球了。所以相對來說,陜西大熊貓就算是不一樣,這個時候也只是“火的寂寞”——“有名無分”的狀態,因為被定義出來太晚了。
第二、陜西大熊貓基本上就是以野生種群為主,在深山之中走動,要想看到是非常罕見的。而四川大熊貓就不一樣了,是建立獨特的繁殖中心,還建立了人工繁育中心,那么要想看到大熊貓就是“易如反掌”,所以大部分我國走出去的大熊貓,基本上也是從四川養殖中心出去的,那么國際知名度也就高了,加上各種宣傳,所以四川大熊貓火也就成為了趨勢。
至今如果很多人不進行特意地進行大熊貓進行了解,可能依然不知道陜西有獨特的大熊貓,而四川已經將大熊貓作為了一張“名牌”打出去了,所以陜西大熊貓要想超越四川大熊貓的知名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都是大熊貓,相似度太高,所以要讓大家認為它不一樣,特別是讓普通人看出差別,太難了,這就是為何陜西大熊貓沒四川大熊貓火的原因。
無論是什么大熊貓,都是屬于我國獨特的生物種群,在全球已經找不到新的大熊貓了,所以將大熊貓種群擴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可以說不僅是四川的名片,陜西的名片,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的名片。曾經人類盲目的活動,將生態環境破壞了,導致大熊貓的生物種群持續減少,生存極其的困難,并且本身大熊貓也出現了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等因素。
所以如果我們不進行保護的話,該生物肯定早就沒了,還好我國加大對大熊貓的保護,到2020年統計的時候,也有快接近2000只了,這是一個好事情。當然除了大熊貓之外,我國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更多的生物種群恢復了,例如藏羚羊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6—7萬只增長到如今的30—40萬只,朱鹮、蘇鐵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也得到了了增長。
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