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下面對這首詩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敘寫了出使的路線,沿途看到的風光以及聽到候騎報告的前線情況,內容與題目緊緊相扣。
B.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明媚秀麗的塞外風光,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描繪的景物不多,但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充分體現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色。
D.“都護在燕然”和前面的“屬國過居延”遙相呼應,點明了詩人此次出使路途遙遠。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而這首五言律詩除中間兩聯外,首聯也是對仗的。
B.頷聯的“潮平兩岸闊”,寫出了春潮涌漲、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齊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
C.頸聯把“日”與“春”作為流逝的時光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人的意志和情思。
D.尾聯寫人向客路,雁向家鄉,在一問一答中,借用“雁足傳書”的故事寄托詩人思鄉之情。
(2)從內容和寫法上賞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3.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展現的畫面。
4.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聯系全詩,談談首聯中“草木深”三字寫景的妙處。
(2)對詩歌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理解,歷來有兩種解釋:一是詩人落淚,二是花鳥落淚。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5.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秋 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同時寫秋,兩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2)你更喜歡哪一首?請說明理由。
6.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點題,交代詩人游蹤,勾畫出了西湖春天的輪廓,是從大處落筆。
B.中間兩聯既寫鶯爭暖樹、燕啄春泥,也寫暮春時繁花似錦、春草茂盛。
C.“綠楊陰”“白沙堤”,顏色鮮明,春和景明;“行不足”是因為看不夠。
D.全詩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繪,形象鮮活。
(2)全詩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情感?
7.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被黜官退居山鄉所寫,詩中贊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動人情景。
B.頷聯寫出山西村優美的環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點,后成為充滿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頸聯寫鄉俗民事,從村民的服飾、言行和習俗的描寫中,展現村民勤勞儉樸的品質以及宣揚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習。作者于贊美中含蓄地表達批判之意。
D.全詩寫景、敘事、抒情有機結合,充滿生活氣息,語言自然質樸,意境清新。
(2)請賞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蘊含的哲理。
8.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甲】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乙】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對【甲】【乙】兩詩賞析有誤一項是( )
A.【甲】詩中頸聯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一種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B.【甲】詩尾聯表現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也暗示了戰事的頻繁。
C.【乙】詩“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D.【乙】詩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意識到戰爭的艱苦漫長的基礎上發出更堅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
(2)從內容上看,兩首都是_______________詩,但表達的情感卻不同。請聯系背景與詩句具體分析。
9.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下面對詩的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杜甫蓬勃的朝氣。
B.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C.頷聯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詩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工夫,后兩句是詩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0.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對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每章的開頭都以景起興,渲染蕭索凄迷的氛圍,為下文人物活動提供背景。
B.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又或許是詩人癡迷心境下的幻覺。
C.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點的轉換。
D.全詩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顯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舉例分析其表達效果。
11.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 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詞中典故出自《史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這句話表達了什么意思?
(2)請寫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蘊含的情感。
12.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一句出自_______________(典籍名)典故,表達_______________。
(2)題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懷”包含哪些內容?
(3)“何處望神州”在全詞中的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答案】(1)B
(2)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的心情。
2.【答案】(1)C
(2)內容:點題,寫詩人出游在外,客行他鄉,與尾聯相呼應。
寫法: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以“客路”“行舟”點明自己遠離故鄉,表現旅途奔波之苦,暗含漂泊羈旅之情。
3.【答案】(1)“悠然”寫出了詩人閑適、淡泊的心境。
(2)示例:太陽下山了,南山籠罩在漸漸升騰的云氣之中,顯得非常美麗;外出覓食的鳥兒,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地飛回巢穴。
4.【答案】(1)“草木深”三字描寫了春天城中草木繁密荒蕪之狀,可見人民離散,無人整治。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
(2)示例一:贊成第一種。運用觸景生情的寫法,面對國家破碎,種種情緒齊涌心頭,詩人禁不住見花而落淚,聞鳥啼而驚心,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感情。
示例二:贊成第二種。運用移情于物的寫法,以花鳥擬人,寫花也濺淚、鳥亦驚心,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感情。
5.【答案】(1)《秋詞》表達了豪邁之情。《秋思》表達了游子思鄉悲秋之情。
(2)示例:喜歡《秋詞》,秋日不悲,豪情滿懷。或喜歡《秋思》,把幾個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在一起,營造出濃濃的思鄉悲秋氛圍。詞雖短,但味濃。
6.【答案】(1)B
(2)表達詩人對明媚春光的熱愛、贊美與喜悅閑適之情。
7.【答案】(1)C
(2)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敢于探索,就會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8.【答案】(1)A
(2)邊塞。
《使至塞上》表達了詩人受朝廷排擠、不得志的憤懣和孤寂思鄉的情懷;而《從軍行》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則表現了戍邊將士立誓破敵、決戰到底的頑強斗志和愛國主義的情懷。
9.【答案】(1)D
(2)不僅表現了詩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寫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10.【答案】(1)C
(2)運用“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來起興,渲染了深秋時節迷離、蕭瑟、冷落的氣氛,烘托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和孤獨。
11.【答案】
(1)“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詞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2)大意: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軍隊。
由此勾勒了一個英武豪邁,氣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發了渴望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
12.【答案】
(1)《三國志》,期盼當今能夠出現孫權式的英雄統率千軍萬馬抵抗侵略,光復神州
(2)感嘆歷史興亡之事;表達對英雄的仰慕之情;對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憤慨;抒發壯志難酬的感慨。
(3)以問句開頭,引發懷古之情思;奠定全詞悲壯深沉的感情基調。
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