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寫在前面的話:4月22日上午,北京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五年級舉行《插上騰飛的翅膀》報告會,原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卜金寶向大家介紹了采訪眾多老將軍、老紅軍、老專家的人生感悟。老前輩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會場的老師和同學。小學部主任王文紅在報告會后即席講話。她滿懷深情地說,在這些老前輩身上,我們看到了軍魂,他們是我們社會的脊梁。為了我們的和平,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品格和精神,勤奮學習,努力成為社會棟梁之材。
卜金寶說,這個報告會讓他也受益匪淺,特將此次匯報宣講整理成文,以作紀念。
插上騰飛的翅膀
卜金寶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感謝北京二十一國際學校給我提供這樣一個和大家學習交流的機會。給五年級的小朋友講故事,我的內心很激動,也誠惶誠恐。未來,你們中將會有科學家、工程師、醫生,有我們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我一定要講好這一課。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中國共產黨的100年,卻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我們學校在這個節點上舉辦報告會,有著特別的意義。在這里,我主要是向大家匯報2018年以來拜訪老將軍和英模人物的感悟。這些老前輩是我們黨和軍隊許多重大事情的參與者、見證者,他們的人生追求,他們的人生軌跡,他們的人生經驗,對大家會有所啟發和幫助。
北京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小學部主任王文紅現場為卜金寶頒發嘉許狀。
我匯報的題目:《插上騰飛的翅膀》。
我們先看一個短片,這是幾年前我在解放軍報社做匯報宣講后制作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開辟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在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無數優秀兒女赴湯蹈火,英勇奮斗,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偉業。1614位開國將帥和英模人物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們經歷了長征、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創建者和見證者。他們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九死一生的命運軌跡,苦難輝煌的坎坷經歷,榮辱不驚的風范胸懷,已經成為一個標志、一個符號、一座豐碑,折射出中華民族一代精英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高地。
近15年來,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卜金寶采訪了上將1位、中將10位、少將71位,還采訪了百位英模人物。
……
因為年代久遠,很多老前輩因年邁無法完整回憶往事,只是講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但即使如此,也令人震撼,因為他們是親歷者,他們講述的故事令人信服。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那一代人大多也已經走了,但他們創造的業績已經銘刻在歷史的坐標上,他們的精神將永遠照耀后來者。卜金寶的采訪留住了他們的音容笑貌,也給后來人留住了解那段歷史的一個窗口。
這個短片介紹了我對300余位開國將軍和英模人物采訪的梗概。到2020年的“八一建軍節”,中華人民共和國1614位開國將帥,健在的僅剩10位。我對他們逐一做了專訪,并在解放軍報刊登了一個整版。后來,又走了4位,僅剩6位,這個版也成為絕版。
(點擊圖片可閱讀專版)
↑《鐵馬冰河入夢來——探訪10位健在的開國將軍》
原文刊登在解放軍報2020年8月1日第七版
此外,我還有幸拜訪過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得主在內的多位科學家。我們是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讀書。一位老前輩就是一部人生教科書,眾多老前輩就是社會的縮影,我們從他們身上,能夠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比如說,有句話耳熟能詳: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那么什么是長征呢?請看百歲開國將軍王茂全怎么說:
卜金寶采訪王茂全將軍。(資料圖)
過草地的時候啊,沒有穿的,沒有吃的,沒有村莊,沒有人家,都是一片水草。過草地在哪兒睡覺啊?都是水,有石頭,你坐一塊石頭,我坐一塊石頭,背靠背睡著了。睡著了就倒下了,倒下了就凍死了,一片一片都犧牲了。
他是親歷者,他的講述令人信服。
再比如,抗戰已經勝利76年了。我們學校是國際學校,我們是國際視野,世界眼光,這個非常棒。我們中國人民愛好和平,要和各國人民友好,包括日本人民。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一些日本政客,對當年日軍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傷害,遮遮掩掩,不承認,不道歉。對這個問題,我們聽聽老八路洪文的訴說:
接受采訪的老八路洪文。(資料圖)
日本人對我們無理侵略,對我們家庭的破壞,是多么的沉重!難道這不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嗎!我現在都84歲了,我痛恨這種最野蠻的行為!只通過一個個小小的家庭來看,侵華日軍給當時的中國百姓造成了多么大的影響和苦難?他再道歉也是無法挽回的!這就是歷史事實。
……
看了這些片斷,我想會給大家留下一些難忘的印象。2015年12月22日下午,我要給一個網站作報告。那天北京有霧霾,中小學放假。我的小侄子卜石——8歲的三年級學生放假就來到我的辦公室。我正在準備下午的課,看哪些視頻更符合報告,他和我一起看。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愛人發現小侄子寫的一個紙條。大家請看:你所浪費的今天,正是那些死去的人所渴望的明天。我在那場報告會上先介紹了這個插曲,恰恰成了報告會的一個亮點。
開國將軍和英雄的故事,使小學生受觸動,我想我們在座的小朋友也一定受到觸動,也都會有自己的感悟。那我作為一個成人,這么多年,采訪這么多的老前輩,也受觸動嘛!我在想,老前輩們怎么對待人生?怎么邁過人生中的溝溝坎坎?我覺得就是兩個字:信仰。有了信仰,就等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具體地說,就是目標、勤奮、嚴謹、毅力、豁達。當然,還有,比如感恩,比如友愛等等。我們今天就解讀五個關鍵詞。
第一:目標
就是理想
我理解,理想是人生目標,是人生追求,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精神支柱。
卜金寶采訪蘇鴻熙夫婦。(資料圖)
在這里,我向大家介紹醫學大師蘇鴻熙,看看他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標、人生追求。這是蘇鴻熙,他是我國心外科的奠基者、開拓者。用他學生的話說——“他是錢學森式的人物”。老人家在2013年7月1日入黨,那時他已經98歲。怎么回事呢?他早年留學美國,1957年回國。他留學,就是為了回國為國家做貢獻。美國把他當作重要的科學家,不讓他回來,給他制造障礙,甚至迫害他。但他鐵了心就是要回國。當時,他有個意外的收獲,他的學識、才華、氣質,征服了美國一位美麗的姑娘杰妮,這個姑娘愛上了他。
蘇鴻熙夫婦年輕時的合影。(資料圖)
大家看(圖片),杰妮(中國名字:蘇錦)愛上了他。
這個姑娘是個大學生,出身于美國一個富裕的家庭。她跟著蘇鴻熙來到中國要吃苦,千辛萬苦,但是無怨無悔。并且她還跟我講,她有個妹妹比她小一歲半,要是論物質,她比妹妹差得多,但是她從來不認為妹妹比她如何如何了。她認為自己在中國很幸福。
蘇鴻熙為什么98歲才入黨?他回國以后,留學的背景和美國妻子的身份,使他受到影響,所以98歲才入黨。老人家跟我說,入黨了卻了他一生的心愿。他說,盡管入黨很晚,但他始終在用共產黨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拜訪這兩位老人,我的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換句話說,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比什么?
采訪的時候杰妮說:我有一個妹妹,比我小一歲半,我跟她的生活比一比,那我們的物質條件差多了。可是我覺得我的生活比她過得還有意思。在中國這兒真有意思。你在美國整天住在一個小村子,每天一樣,沒有什么事。我覺得我的生活比她的好,有意思,要動腦子。想的事兒多了。我覺得你生活不是光看有多少錢,多富有。你要這樣生活,真的會很無聊。人要是活成這個樣……人生的目的還是要好好工作,幫助別人,這樣你的生活會很有意思。
杰妮(蘇錦)給卜金寶的留言。(資料圖)
大家說老人講得好不好?真的非常精彩。她給我留的字:“人生的意義在于好好工作、幫助他人。”
所以說,蘇老少年立志,學習本領,報效祖國。這是他的人生目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做到了,并且非常出色。
第二:刻苦
就是勤奮
什么是勤奮?有一個成語叫“笨鳥先飛”,比喻才力不如人,凡事先趕一步。這說的就是勤奮。當然,有這些認知的人,都是很謙虛的。其實他們都很聰明。魯迅先生就說過: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了。
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老八路趙勇田的故事,和大家一樣,他就是五年級的文化水平。當然你們要厲害多了。你們才五年級,英語都說得很好了。那時沒有這個學習環境,但趙勇田硬是靠著自學,成為著名軍旅作家。
卜金寶采訪趙勇田夫婦。(資料圖)
趙勇田是河北省安平縣人,1925年出生,只讀過5年書,1938年6月投身革命,1939年1月到到冀中區委黃敬書記身邊當機要通信員。黃書記給他規定幾項任務:“第一是學習,青年人首要任務是學習,越是環境緊張與惡劣越是要學習;第二是背地圖,我的皮挎包里裝著軍用地圖,這些地圖關乎部隊每天的行動,是我們的生命線;第三是收集報紙,每到一地宿營時,把幾天來的報紙收集起來,按順序擺放在辦公桌上。”黃敬書記還從文件夾里取出一支非常精致的自來水鋼筆送給趙勇田。
黃敬送給趙勇田的鋼筆。(資料圖)
這支筆跟隨趙勇田70多年,成為他刻苦學習的動力。
趙勇田在革命隊伍里邊干邊學,幾十年如一日,已經出了21本書,共計474萬字。待發表的作品600萬字。他的代表作《百名將帥訪談錄》(37萬字),寫了9個元帥,4個大將,35個上將。《開國將帥影錄》里面有239位開國將帥的801幅圖片。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胡可曾評價他:做了一個前人沒有做,后人不可能做的事情。
趙勇田離休后的生活這樣安排——每天6點起床,活動半小時,用早餐,上午寫作2小時;午休2個半小時,下午寫作2小時;晚飯后散步半小時,對第二天的事情作準備和安排1小時;晚上9點半準時休息。
有句話講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趙勇田老前輩是十二分的耕耘,他當然收獲滿滿的,無愧人生。
再比如,紅軍女戰士王定國,因為家里苦,小的時候沒有讀過書。她參加革命后,在革命隊伍里刻苦學習,奮起直追,終于成為一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像這樣靠著勤奮最終有所成就的人,在我們軍隊里比比皆是。
卜金寶采訪紅軍女戰士王定國。(資料圖)
王定國給卜金寶的留言。(資料圖)
第三:嚴謹
就是專注
專注的反義詞——馬虎。俗語“馬虎”的背后還有段血淚斑斑的故事。
宋代,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隨心所欲。一次,他畫好一個虎頭,有人來請他畫馬,他隨手在虎頭后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里是什么,他說是虎。小兒子問他畫里是什么,他說是馬。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這個教訓太深刻了。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將軍的故事。
卜金寶(后排右)采訪李健夫婦。(資料圖)
這個將軍名叫李健,河南濟源人,師范學校畢業。1938年參加革命,因為有文化,很快就到冀中軍區當參謀。那時參謀長是孫毅,老紅軍,開國中將。
有一天,李健在值班,孫毅檢查值班工作,拿起值班日記檢查,很不高興地把值班日記“啪”地扔到地下,還把李健臭罵了一頓。為什么?因為李健把一個字寫錯了。
李健心里不服,就跟他講道理。“你還不服?我問你一個問題。”孫毅就問他:“你知道歷史上有個蔣閻馮會戰嗎?”李健說知道啊。大家也都知道蔣閻馮會戰吧。誰失敗了知道么?馮玉祥和閻錫山失敗了。為什么失敗了你知道么?那肯定是戰斗力不如人家嘛。我們都知道原因。但又不完全知道。其中有一個原因是,馮玉祥下達作戰命令,調一個師到河南平漢線駐馬店附近的“泌陽”,他的秘書粗心大意,少寫一撇,寫成了黃河以北的“沁陽”。
大家想,那時候又沒有別的通訊手段。這一個師的作戰地域搞錯了,相隔這么遠,那肯定失敗了。馮玉祥治軍極嚴,盡管是他的秘書,也把這個秘書槍斃了。
李健一聽,這一撇太重要了,馬虎不得,真的不能馬虎!李健從此以后就養成了非常認真的習慣,一絲不茍。
老前輩中這樣典型的事例太多了。
2011年10月24日,我在長沙拜訪國防科技大學原政委汪浩。他畢業于清華大學,哈軍工初期被選到那里當數學教員,數學系主任是著名數學家盧慶駿。那年要過春節了,除夕那天,盧主任和全體教員約定,為了避免過年時互相拜年浪費時間和精力,大年初一早上9點整,大家集體到孫本旺教授家團拜。
汪浩為卜金寶題詞留念。(資料圖)
正巧,那天早上8點,學校放電影。那時,文化生活比較匱乏,汪浩等幾個青年教員相約到俱樂部去看電影。時間快到9點了,大家才趕緊離開電影院跑步趕到孫教授家,結果還是遲到了。
盧慶駿主任站在門口,凡是遲到的教員,進來一個批評一個。批評汪浩時,他覺得有點委屈,辯解說電影沒看完就跑回來了。盧主任正色道:你電影沒有看完?我連早飯都沒吃,就在這里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汪浩。汪老動情地說:“這一句話影響了我一生。”從此以后,他做任何事情都做到準時。同他一樣,其他青年教員都認真看待守時這件事。上課時,教員們都會提前10分鐘到達教室,這種風氣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常聽同學們談論考試,這個題我會做,但我粗心沒做對。要知道,粗心本身就說明你還不夠嚴謹。所以,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嚴謹,不能馬虎,不能粗心。
第四:堅韌
就是毅力
這里說的是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意志。我給大家介紹一位平民英雄。2019年7月6日上午,長沙。雷鋒雜志湖南通聯站站長師志偉帶著糧油慰問他的老朋友,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半截人”的彭水林。
卜金寶看望彭水林(前)。(資料圖)
彭水林,湖南湘鄉人,1961年5月1日出生。2004年3月9日,在深圳遭遇一場重大車禍,經醫院搶救,他活過來了,身高卻只剩下78厘米,成為了永遠的“半截人”。那年,他43歲。
彭水林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但他經此大難沒有倒下,而是以頑強的意志笑對生活,令人敬佩。我們去看他的時候,他頑強地鍛煉身體,他說他每天堅持舉重,拉啞鈴,可以拉100多次,邊說邊給我們演示。我年輕的時候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身體素質還可以,但我也只能拉10多次,因為平時練習少。彭水林卻可以克服困難加強鍛煉拉100多次。
彭水林中午還和我們一起用餐,他的陽光令人震撼。他還給我一同前去的小侄子寫了八個字: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我后來問小侄子,你記住彭水林了嗎?他說,牢牢記住了。我說,想想彭水林,咱們遇到的挫折還算挫折嗎?他說,不算。
親愛的各位小朋友,你們還小,以后人生的路還很長,可能會遇到溝溝坎坎,但不管怎么說,我想,大家想起我今天講的彭水林,這些就不算什么了。大家說對嗎?
第五:豁達
就是胸懷
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鐘英教授的故事。
卜金寶采訪鐘英教授。(資料圖)
2014年12月15日,我在廣州為原總后駐廣州的老干部做匯報宣講。結束后,所領導介紹說,原第一軍醫大學百歲專家鐘英教授就住在廣州。我當即前往拜訪。因為事先沒有打招呼,到了老教授家,他正在做家務,在兒子鐘宜光的配合下做面條。見我們到來,老人十分開心,還和兒子在室內打羽毛球給我們看。看到他那樣的敏捷,我們不停地為老人家鼓掌叫好。
之后,我和老人家聊了2個小時。他是搞解剖學研究的,廣東梅縣人,1914年8月5日生。從小在教會學校讀書。1934年考入湘雅醫學院。那年學校只招50人,需精通英文,當時授課的教師不懂中文,全部用英語授課。因為戰爭和逃難,至1938年僅有10人畢業,他是其中之一。他是我國醫學領域解剖學的鼻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的人生路也很坎坷。“文革”期間,他被批斗看管,接受勞動改造,運煤、燒鍋爐,干了整整10年。老人家后來說:這場劫難,他唯一的“收獲”,是不停地勞動,不停地干體力活,給他的身體打下了一些基礎。
鐘英興趣廣泛,喜歡游泳、爬山和球類運動,在電腦上用英文和全世界的朋友互動交流。我向他請教長壽秘訣。他笑著說:不喝酒,不抽煙,不喝茶,愛運動。
2020年4月6日下午,他的兒子鐘宜光給我發了兩段為老人家拍的視頻。一段,老人家穿戴干凈整齊,自己端著飯碗用餐。一段,老人家介紹他的生活習慣。我回信息說:真的是活神仙。105周歲了,身體這樣硬朗,頭腦這樣清晰,令人羨慕!
鐘宜光給我回復微信:“老天爺唯一讓老人家活著的理由,就是育人無數,桃李滿天下。”
百歲老前輩,全軍有近百位:有百歲老將軍、老紅軍、老八路、老專家。多數我都拜訪過。他們都歷經坎坷,他們身上都有故事。我們小朋友在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矛盾,也會有煩惱。和老前輩比一比,就不算什么了。
今天的這個交流,大家記住兩個字即可,就是“珍惜”。
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珍惜國際學校如此良好的學習環境,珍惜美好的年華……
最后,送這里的小朋友兩句話:今日勤奮用功,他日棟梁之材。
我期盼,我祝福,我也堅信。
(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