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不見兔子不撒鷹,
不見夜影不點燈。
農民逮野兔子,是下套子套。最有原始獵人風度的是用鷹來逮兔子。
逮兔子的鷹,有個熬鷹的過程。所謂熬,最主要的是餓。餓的時間久了,給鷹一點點野兔子的肉,鷹就認為世界上只要野兔子肉是最香的。然后繼續餓,餓得差不多了,再給鷹一點野兔子的肉,讓鷹對野兔子的肉味保持著一種志在必得的欲望。
餓鷹最兇,這就是熬鷹的目的。
獵人去逮野兔子,在餓鷹的脖子上扎一個結,餓鷹逮住了兔子,本來想大吃一頓,脖子上的結卻把鷹進食的渠道卡死了,餓鷹就乖乖把野兔抓到獵人跟前。
獵人依然不解開餓鷹脖子上的繩結,讓餓鷹繼續去逮兔子。逮到三只野兔,獵人就把餓鷹脖子上的繩結解開了,讓餓鷹飽餐一頓。
獵人出去逮野兔,餓鷹就臥在獵人的肩膀上。一根細繩子系著餓鷹的一條腿,繩子另一頭纏在獵人的手脖上。獵人逮兔子,首先是攆兔子,把兔子攆出草叢之后,獵人才把餓鷹撒開,餓鷹此時兇猛無比,飛上天空,然后扎下身子,迅速撲向奔跑的野兔,把野兔抓起來,飛向天空。餓鷹盤旋一會兒,展示展示自己的勝利,就把野兔逮到獵人跟前。
獵人用繩子把餓鷹的腿拴了,另一頭拴在自己的手脖上,繼續攆兔子。兔子一旦出現,獵人就很快解開繩子,讓餓鷹繼續表演逮兔子。
不見兔子不撒鷹,就是不能讓鷹作無意義的勞動。沒有兔子的時候,讓餓鷹飛累了,見到兔子餓鷹的兇猛與敏捷就消失了一些,逮兔子就會撲空。
農村最早的燈是松樹有油脂的樹段,還有桐子串起來的串子。有了榨油技術后,才有了油燈。后來有了煤油,就有了煤油燈。在煤油緊張的年份,我記得母親紡花時,用一個爛碗,裝半碗菜油,放一根燈捻,就成了簡單的燈盞。
有時半夜醒來,還能看見母親紡花車前的燈盞亮著。有時天快亮了,還能聽見母親的紡花車再響。母親說:那是你聽震耳了。
煤油憑票購買的歲月,人們是很節省煤油的。不到夜影深深,農村人是不會點燈的。不見夜影不點燈,是無奈的現實主義。
這則民謠,引申為幾點:一是辦事要牢靠,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出手的。
二是辦事要講究效益,不做無為的勞動,看不準的事情不會輕易去做。
三是有了好處才做事,沒有好處不做事。前些年有人能貸來款,很多人羨慕,問他技巧是啥?他說:貸給咱款的人,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咱就給他一只兔子,讓他逮住,他就把款貸給我了。
民謠的意思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有的變化讓人措手不及,這不是民謠的錯。
何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