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山西內蒙只是一墻之隔,古有走西口,今有《殺虎口》,講述著晉蒙一家親的文化。從5000年文化底蘊的山西,到草原風光、極具民族特色的內蒙,一路景色萬千變化。太原—呼和浩特動車的開通,把山西與內蒙古的距離拉的更近了,吃慣了刀削面的你我,一定不會拒
山西內蒙只是一墻之隔,古有走西口,今有《殺虎口》,講述著晉蒙一家親的文化。從5000年文化底蘊的山西,到草原風光、極具民族特色的內蒙,一路景色萬千變化。
太原—呼和浩特動車的開通,把山西與內蒙古的距離拉的更近了,吃慣了刀削面的你我,一定不會拒絕那兒的烤羊腿。
起止:太原站—呼和浩特站
票價:一等座365元,二等座228元
初期車次分別為D2792/3 D2794/1次、D2796/7 D2798/5次2對動車組列車,經由大西高鐵、韓原線、張大高鐵、張呼高鐵運行,看似動車,但是更像是“站站樂” (每個小站都會停車,因此被鐵道迷親切的稱為站站樂),途經忻州西、原平西、應縣、懷仁東、大同南、陽高南、天鎮、懷安、烏蘭察布等車站。
我們終于可以一日看遍太原晉祠、應縣木塔、云岡石窟、內蒙古草原等景色。
雖然和機票比起來不算便宜,但對比下來,動車市區直接坐,性價比更勝一籌。周五下班出發,玩一個周末再合適不過~
沿線怎么玩
「云岡石窟」
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藏著許多人的許多故事,它就是云岡石窟。
那是在距今1500余年的北魏年間,這里是王朝的都城——平城,佇立于岸邊的是高僧曇曜瘦勁骨骼,袈裟飄逸,他那時大約不知道自己的執著與誠心最終會演化成東西綿延約一公里的蔚然大觀——正是他“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揭開了云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多元文化的融合,成為了琳瑯滿目的線條與雕飾。云岡石窟在時光的流逝中,巍然不動,卻又光彩奪目。
「紅烏蘭哈達火山群」
一望無際、幅員遼闊、天高云淡、美不勝收,這些都是對我的無盡誘惑。得知這趟動車開啟,我對沿線風景最大的憧憬就是之前看國家地理時對烏蘭察布火山的印象。
在低緩的草原上,遠遠望去,傲立的火山身姿挺拔、優美。不論是圖片還是描述,都給了我們無盡的想象。
烏蘭哈達火山群,已經佇立了億年已久,火山和草原,看似很難搭上的兩種地貌,在這個地方變成了可能。
可以說,這是一座尚未被大肆宣傳,難得保持清凈的火山,直到2015年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才逐漸被外界所知。被譽為天然的“火山博物館”,地質專家曾驚嘆這是,“舉世罕見的火山群奇觀”。
有人形象地稱這些火山為“煉丹爐”,其中三座最為著名, 5號火山是其中形態最完美、錐體最完整的,火山口的正中還保留著“火口錐”是火山噴發晚期遺留的痕跡。
站在這里,仿佛聽到它在述說著曾經爆發的洶涌,和大地流淌過的故事!
「鄂爾多斯沙漠、草原之旅」
在鄂爾多斯市區租一輛車,這是在這里旅行必備的工具。然后驅車去大名鼎鼎的響沙灣風景區。景區形似月牙,面積不大,又名“銀肯”響沙。面臨大川,背靠大漠,這里的沙子只要受到外界撞擊,都會發出雄渾奇妙的聲音。
人走聲起,人止聲停。景區內有一個沙漠水世界,在沙漠深處還能戲水游樂,絕對是新奇而獨特的體驗。
來內蒙古一定要去的就是草原,鄂爾多斯草場面積約30平方公里,核心區由一個蒙古大營和3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蒙古包群,設計獨特,別具一格。
來鄂爾多斯草原,騎馬、射箭,看古如歌表演,觀鄂爾多斯婚禮,訪牧戶,祭敖包。炒米奶茶手把肉,銀碗哈達烤全羊,可以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領略草原深處的風土人情。
午餐一定要在草原蒙古包里享受特色美食和風情表演。
「大召寺」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屬于格魯派(黃教)。大召寺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又稱“銀佛寺”。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黃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黃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區有大范圍的影響。
「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地處呼和浩特市南郊,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紀念建筑設施組成,占地面積590畝。由匈奴文化博物館、單于大帳、和親宮、昭君宅、“藏墨苑”書畫展廳組成。
王昭君墓文獻記載稱“青冢”,從唐代開始有明確記載。據考證,它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筑而成,高達33米,底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沿線怎么吃
雖然只有一墻之隔,不得不承認在內蒙吃的更豪放一些,在內蒙,也有燒麥,不過大餐中可少不了牛羊。
①
百花燒麥
來到大同,不能不嘗一嘗這流傳百年的“百花燒麥”, 慈禧太后西逃至大同時,命鳳臨閣的大廚,用雞、鴨、魚、蝦等九種肉餡九種花形,餡內澆以相應的花形果汁被慈禧太后嘗后贊不絕口,稱為百花燒麥。從此,鳳臨閣燒麥有了“天下第一籠”的美譽。
鮮而不膩的軟糯口感,如果蘸上山西老陳醋、辣椒油,或者與頭腦同食,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②
烤全羊
在內蒙烤全羊一般先要加上作料腌制,然后再烤制,烤制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的刷一些調料,羊肉才更加的有味。烤制好的羊肉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③
奶皮子
蒙語里的“查干伊德”說的就是這個“白色的食物”——奶皮子,顧名思義,其原料就是牛羊奶靜置一段時間后上層的漂浮的脂肪和奶蛋白的混合物。
八斤鮮奶,最后只能做出一斤奶皮子,可想味道是多么的醇香濃厚了。內蒙古人吃奶皮子喜歡配上油餅和白沙糖,在剛出鍋的死面油餅上,灑上一層白沙糖,然后再附一層奶皮,把油餅和奶皮卷在一起吃,甜而不膩,又香又酥,十分可口。
④
風干羊肉
草原牧民自古就有晾曬牛肉干的習俗,風干牛肉是招待貴客的食品。到了內蒙古你會發現到處都有賣風干牛肉的,牛肉干便于保存和攜帶,所以可以多買一些帶回來,是送親朋好友或者自己作為零食的最佳選擇。
⑤
手扒肉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肉食用的主要吃法。
將肥嫩的綿羊用傳統的方式宰殺后,剝皮去內臟,去頭去蹄,洗凈,卸成若干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為是用手抓食而得此名。
⑥
涮羊肉
去內蒙一定要吃一次涮羊肉,大尾綿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鍋沸湯中輕涮;再取備好的麻醬、腐乳、韭菜花、蔥花、姜絲、蝦油等作為蘸料,邊吃邊涮,羊肉的鮮嫩讓你根本停不下來。
⑦
蒙古奶茶
于"一日三餐茶,一頓飯"。在內蒙,每日清晨,主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
如果有客人來到家中,熱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會斟上香噴噴的奶茶,表示對客人的真誠歡迎。如果人光臨家中而不斟茶將被視為草原上最不禮貌的行為。
“金杯、銀杯斟滿灑,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請你吃個夠。”一首祝酒歌,就是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最精確概括!
這些旅游景點不像雖然不是特別密集,但如果是動車過去,還是可以把兩個省的特色景點都看一遍,羊肉也會吃個夠。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景觀、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茫茫草原都在這趟動車里。只等未來某個周末,一起閃現!
馬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