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宣告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從此站了起來。"一唱雄雞天下白",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陰霾籠罩了近一個世紀的中華大地終于迎來自己的曙光。然而,新成立的共和國仍然面臨著海外四方的風險和挑戰——我國大西南、海南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宣告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從此站了起來。"一唱雄雞天下白",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陰霾籠罩了近一個世紀的中華大地終于迎來自己的曙光。然而,新成立的共和國仍然面臨著海外四方的風險和挑戰——我國大西南、海南、西藏和臺灣等地尚未解放,國民黨勢力依舊盤踞伺機而動。在這一背景下,新中國成立"廣東軍區",由葉劍英掛帥親自鎮守新中國的南大門,并且為他配備了四名副司令。那么,這四名副司令都是誰,他們和葉劍英元帥最后又各自獲得了什么樣的歷史歸宿呢?
(葉劍英元帥)
廣東軍區之首:葉劍英
葉劍英,位列開國十大元帥之一,自1916年始便入云南講武堂學習,投奔孫中山參加中國革命。葉劍英之所以在開國之際被任命為廣東軍區的總司令,不僅因為其較早參與中國革命,更在于他本人就是廣東省梅縣人,熟悉廣東當地的風土人情。在解放戰爭暴發之際,葉劍英與陳賡親自指揮廣東戰役,于1949年10月14日攻克廣州,自此葉劍英便擔任廣東軍區總司令,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任廣州市市長數職,坐鎮廣州城,向北對盤踞在四川的國民黨形成鉗制之勢,向南則可威懾相隔瓊州海峽的海南島。
在擔任廣東軍區重職之后,葉劍英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坐享其成,而是積極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在廣州任職五年期間,葉劍英兢兢業業,前后主持大西南剿匪戰、解放海南島等重要戰役,使西南、海南島等重要地域納入新中國版圖。同時,廣州地區毗鄰香港、澳門,本土中國公民、華人華僑以及西方勢力錯綜復雜,在朝鮮戰爭期間,葉劍英幾度斡旋,維護人民利益的同時巧妙平衡當地各個勢力的關系,維護了當地的穩定發展。同時,葉劍英也擔任廣東地區的墾殖局局長,親自帶領人民種植熱帶作物,創新中國種植熱帶作物之先河,促進了華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1954年,葉劍英回京述職,抵達首都后便晉升為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事科學院院長,并追封元帥軍銜。葉劍英在此期間主持了新中國國防軍隊的現代化,并且培養新一批軍事人才等重要事務。除了在軍事領域頗有建樹外,葉劍英還與周恩來等外交團隊和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波蘭、印度等國,開中國軍事對外交流之先河。
令回到北京任職的葉劍英沒有想到的是,在時隔近20年后,他竟有機會再次回到華南地區,并親自指揮西沙群島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同時,他也沒有料到未來的自己竟能成為新中國歷史中力挽狂瀾的關鍵人物,葉劍英"開國十大元帥"
之名和廣東軍區司令之首的地位堪稱實至名歸。
謙遜之將:鄧華
在介紹完廣東軍區的司令葉劍英之后,便是輔助葉劍英鎮守中國南大門的四員副司令,而鄧華則位居四位副司令之首。
讓鄧華被銘記在新中國歷史書中的,莫過于他指揮解放海南島戰役。而這也是他被最初派遣至廣東,并擔任廣東軍區第一副司令的重要原因。1950年,解放海南島戰役正式打響,鄧華親自指揮戰役,率2個軍的兵力以獨木舟這樣的傳統帆船在惡劣風雨天氣下開展偷渡作戰。最終,40軍、43軍成功登陸海南島,并與瓊崖縱隊匯合,對島上的國民黨形成包圍之勢,1950年4月底,歷時2個月的海南島戰役正式結束。
或許后人看來,鄧華解放海南島的戰役不足以和解放大西南等大手筆的戰役相媲美,但在當時解放海南島卻在國人的眼中是一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解放海南島之前,我軍曾發起過一次解放金門的戰役,試圖以攻占的金門島嶼為跳板,進而直接進攻臺灣島本土,然而金門戰役的失利讓我軍對于跨海登陸作戰陷入到了"畏難"的心理當中。而當時國民黨鎮守海南島的總指揮,正是抗日戰爭時期,創下"天爐戰法",以善守著稱的國民黨將領薛岳,薛岳在接手海南島防務時,曾不止一次表示他已經在海南島建成了"海陸空一體化"的防線,其堅固程度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馬奇諾防線"。但令薛岳沒有料到的是,鄧華僅憑借獨木舟便突破了薛岳的防線,薛岳于海南島戰敗后,便自此不再被蔣介石重用,在臺灣孤獨終老,郁郁寡歡。
但是創下如此堪稱神話般的成就,并沒有讓鄧華自此驕傲起來。恰恰相反,鄧華是一名以謙遜著稱的將軍。在解放海南島之后,鄧華便被中央抽調,同彭德懷一起加入抗美援朝戰爭。在志愿軍出發前,鄧華考慮到隨同作戰的陳賡、宋時輪在軍中相比自己威望更高、資歷更老,于是向彭德懷多次讓賢,希望將自己第一副司令員的位置讓給陳賡,第二副司令員讓給宋時輪,自己位居第三。經過彭德懷的再三拒絕和毛主席的拍板,鄧華才最終擔任第一副司令員一職,并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指揮上甘嶺、金城反擊等惡戰,并獲得巨大成功。
洪學智:兩授上將,以弱勝強
位居廣東軍區第二司令員的洪學智,同樣有著自己傳奇而精彩的一生,同樣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與鄧華一樣,洪學智也參與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在海上不可戰勝的神話。但相比鄧華的整體謀篇布局,洪學智更側重于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戰術工作。在解放海南之后,廣東地區的萬山群島還有待解放軍收復。相比海南島,萬山群島地形更為零碎,更加易守難攻,對于初次掌握兩棲登陸作戰的我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然而洪學智卻自告奮勇地承擔了這一艱巨的任務,最終在此次戰役中共斃傷俘國民黨軍700余人,擊沉其艦艇4艘,擊傷11艘,繳獲艦船11艘,因此洪學智被毛主席表彰,稱其為"用小船打贏大船的第一人。"
而讓洪學智名留青史的,是他的幽默風格以及樂觀的革命精神。在歷經數年風雨之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洪學智抵達美國進行軍事訪問,訪問期間美國軍方曾詢問洪學智上過什么軍校,洪學智開玩笑地回答:"自己上過美國的軍校。"美國軍方信以為真,詢問洪學智具體上的是哪一所大學,洪學智不禁哈哈大笑:"你們空軍在過去三十年給我上過一課,到現在我還沒有取畢業證呢。"美國人這才意識到,原來老將軍調侃的是過去的朝鮮戰爭,他們自己也為老將軍的風趣和幽默而折服。
也正是生活中的風趣幽默,讓洪學智一次又一次挺過難關。1988年5月,為了再一次讓軍中學習洪學智,讓世人牢記洪學智立下的功勛,鄧小平同志再次親身為洪學智頒發上將軍銜,這使洪學智成為了新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授上將軍銜的軍人,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只此一人。
陳光:長征飛奪瀘定橋,出任115師代師長
廣東戰區的第三名副司令陳光也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悍將,但比起其他將領,陳光的功勛更多是在進軍廣東之前建立。
陳光于1927年參與中國革命,隨后同中央紅軍一起參與中國長征,并指揮紅二師參與戰斗。在飛奪瀘定橋和臘子口戰役中,曾立下卓著功勛。在大渡河口,當時正值5月雨季,國民黨一憑借地勢,二憑借當時天氣,便欲圖效仿清軍合圍石達開之故,在此消滅紅軍。關鍵時刻,陳光帶領紅二師師部找到渡河的小船,并且在一日之內急行軍120公里,奪取瀘定橋,創下了人類軍事史上徒步行軍的速度記錄。
在成功獲得瀘定橋戰役的勝利后,陳光又率紅二師打響臘子口戰斗,這場戰斗的勝利意味著紅軍沖破了國民黨在長征途中的最后一道封鎖線,使紅軍徹底獲得生機,并順利轉戰陜北地區。對于陳光的戰績,中央曾作出這樣的評價:渡出險境,貢獻極巨。在抗日戰爭時期,陳光更是加入了著名的八路軍115師,在其軍中威望達到頂峰之時,更被毛主席授予可以"代理執行115師師長"一職。
但遺憾的是,在解放戰爭結束后,陳光因種種原因未能活到授予其軍銜的那天,但他作為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軍事指揮家,他的才華和功績將被世人所銘記。
歸僑將軍,東江縱隊司令員
在四位廣東軍區的副司令中,最后一位副司令最為特殊,他便是有"歸僑將軍"之稱的曾生。
之所以被稱之為"歸僑將軍",是因為曾生于1910年出生于廣州的一家華僑家庭,同時在1926年他本人于澳大利亞的悉尼商學院就讀,是中國諸位革命家中難得具有高學歷的人。但后來,曾生卻寧可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轉而回到中國,并攻讀中山大學,一心為國家效力。在攻讀中山大學期間,國內暴發一二九運動,曾生也趁此機遇參加,為其后來參加中國革命埋下了伏筆。
抗日戰爭全面暴發后,曾生便加入到了抗日救亡的隊伍當中,由于其華僑的身份,曾生便召集香港、澳門地區的華人、華僑開展對中國抗日的海外援助,并且在廣東地區組建"東江游擊隊",對入侵日寇以迎頭痛擊。后來,在朱德的總結中,曾經多次夸贊曾生領導的東江游擊隊,是與八路軍、新四軍和瓊崖縱隊一樣的,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解放戰爭時期,曾生也參與了解放廣東的戰役,并且在隨后的廣東治理過程中,繼續發揮著華人華僑的角色,與香港、澳門地區的華人華僑以及英國、葡萄牙勢力進行斡旋,由于曾生是四名副司令中學歷最高的將領,于是葉劍英和其他四名將領在處理海外事務舉棋不定時,便屢屢向曾生請教,而曾生也多次提出自己治理廣東的建議,隨后曾生又擔任廣東省副省長、中國交通部部長、國務院顧問等重要職務,一生我廣東和新中國嘔心瀝血。
以上五名便是廣東軍區的司令長官們,建國初期,他們承擔著拱衛祖國南大門的重要崗位,新中國進入發展時期,他們又以自己的才華讓華南地區走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前列,可謂是功不可沒。不止是廣東地區的人民,新中國的所有人民都將會在心中銘記他們的名字和功勛。
丁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