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學界對于基因與疾病的關系,更多還停留在關聯性研究的階段,而非確證性研究。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普遍面臨著基因檢測深度不夠高、規模化盈利難的問題。價格戰過后,這個行業開始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文|《中國企業家》記者李秀芝編輯|米娜頭圖來源|視覺中
學界對于基因與疾病的關系,更多還停留在關聯性研究的階段,而非確證性研究。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普遍面臨著基因檢測深度不夠高、規模化盈利難的問題。價格戰過后,這個行業開始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秀芝
編輯|米娜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這個‘大五人格’心理學測評,顯示我的經驗開放性、宜人性、外向性和情緒穩定性都很強,但盡責性比較弱。有了這份測評結果,我可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決策。”2021年8月,在北京望京的一個咖啡館中,邱少特滑動著手機屏幕,向《中國企業家》記者展示了他做過的部分基因檢測結果。
今年29歲的邱少特是一家藝術中心的經理,也是消費基因檢測服務(DTC基因檢測服務)的重度用戶。自2016年第一次購買消費基因檢測服務至今,他還給家人購買過四次消費基因檢測服務。
年輕、高知、對自己的“生命密碼”頗有興趣,像邱少特這樣的用戶正越來越多。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的累計用戶數,已從2016年150萬,增長至2018年的470萬和2020年的1210萬。
中國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的快速發展,與美國消費基因檢測公司Ancestry、23andMe等的崛起密不可分。
其中,Ancestry是全球最大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創立于20世紀80年代,核心業務是祖源檢測。2020年8月,黑石集團宣布以47億美元的價格獲得了Ancestry 75%的股權。據悉,這是黑石史上金額最高的單筆收購案。Ancestry的估值被推至60億美元以上,是其3年前估值的2倍。
23andMe則是全球第二大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創立于2006年,其創始人Anne Wojcicki(安妮·沃西基)是谷歌聯合創始人Sergey Brin(謝爾蓋·布林)的前妻。2021年6月,23andMe通過SPAC(海外借殼上市)的方式,實現了在紐交所掛牌交易。截至9月7日收盤,23andMe的總市值約為33億美元。
Ancestry、23andMe等公司的崛起,得益于他們激發了人們對探究生命密碼的好奇心。便利的服務和親民的價格,也使得用戶逐步接受消費基因檢測——用試管采集唾液后寄給公司,即可進行基因檢測。生成的報告涉及數百項結果的分析,除了祖源,還包括健康狀況特點、病史、遺傳性狀等。而享受這項服務只需花費99美元左右。
自2008年開始,中國出現了Ancestry、23andMe等公司的追隨者。他們曾經歷蓬勃發展階段,但目前,中國的消費基因檢測公司普遍處于低谷期。
近期,《中國企業家》獨家獲悉,作為中國消費基因檢測的頭部公司,微基因、23魔方和基因寶三家公司正在洽談合并事宜,基因寶或是合并案的主導者。“當然,因涉及到多方利益,這一合并案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知情人士稱。
就上述合并事宜,《中國企業家》曾分別向微基因創始人鄭強和23魔方創始人周坤求證。鄭強表示,“我們的確在談合并,但目前進展不便透露。”截至發稿,周坤暫未回復。
公開資料顯示,微基因和23魔方均創立于2015年前后,至今分別累計獲得4輪和6輪融資。但這兩家公司自2018年下半年至今,均暫未獲得新融資。基因寶創立于2018年底,至今完成了3輪融資。
《中國企業家》還發現,另一家知名的消費基因檢測公司——水母基因的微信公眾號已停更一年多。水母基因的一位高管告訴《中國企業家》,該公司還在提供基因檢測服務,但“燒錢”的業務已停止了。
章華(化名)是一家知名基金的創始合伙人,他告訴《中國企業家》,“即使在美國,大家對于消費基因檢測的爭議也很大。基于技術和商業模式上的弊端,我短期內不會在這個領域下單(投資)。”
“我不認為消費基因檢測沒有價值,存在即合理。但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深度,離嚴肅醫學領域的基因檢測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一家頂級基金的醫療合伙人向《中國企業家》表示。
“我們希望看到這個行業的重塑。”基因寶創始人李智坦陳。他還提到,基因檢測涉及個人數據,相關企業必須盡到社會責任,確保數據安全。
據《中國企業家》了解,截至2020年底,微基因積累了50多萬基因數據,23魔方完成了60萬人的基因檢測。基因寶也為自己設定了目標:2021年至少服務100萬名用戶。
摸著“巨頭”過河
2014年,鄭強還在做關于運營方面的開源社區項目。這一年,在華大基因負責互聯網和云計算的高管陳鋼,開始在華大負責建設一個基因方面的社區。因為需要開發和運營方面的支持,陳鋼找到了鄭強的團隊,開始了兩人的合作。
合作過程中,他們發現互聯網上有大量的“基因愛好者”,他們癡迷于給自己做檢測,希望能窺探到身體中隱藏的信息。當時,Ancestry、23andMe等國外的相關公司已經蓬勃興起,很多人通過各種渠道做了基因檢測,并把自己做基因檢測的原始數據發布在這個社區中。
通過交流,陳鋼發現這些用戶的需求并沒有被很好地“滿足”,而且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大部分檢測很貴,數據量卻很小。博士研究方向是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陳鋼,開始嘗試基于“基因愛好者”的原始基因檢測數據,幫他們做一些中文的數據分析和解讀。
2015年,鄭強和陳鋼在深圳聯合創立的微基因開始上線運營。
差不多同一時期,2015年3月,1000多公里外的成都,23魔方也成立了。
23魔方的聯合創始人周坤與王勉是多年的創業搭檔。2007年,二人曾創立房地產大數據公司銳理數據。2015年,銳理數據被另一家公司并購后,二人退出。
在做銳理數據的過程中,周坤認識了上海交通大學兩位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老師,并和他們合作做了一些基因檢測項目。
周坤發現,科研級基因檢測當時已臨近天花板,診斷級基因檢測主要是“藥和器械的生意”,只有“消費級基因檢測突圍的希望較大”,尤其是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仍是一片藍海。隨后,周坤、王勉等人決定在這一領域繼續創業。
創業之初,微基因、23魔方等中國消費基因檢測的主營業務也是祖源分析,并包括遺傳風險、遺傳特質、遺傳變異攜帶、營養需求、藥物反應、運動健康、皮膚管理等上百項檢測項目。
“隨著成本不斷下降,基因測序市場在過去增長很快。在科研和臨床診斷層面,中國的華大基因、貝瑞和康、諾禾致源等公司都發展到了相當規模。在消費層面,美國也出現了Ancestry和23andMe這兩家數十億美元(估值)的公司。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是一個非常有增長潛力的市場。”大鉦資本董事總經理陳志行向《中國企業家》分析。
不止陳志行,還有很多投資人也認同這一趨勢。正因如此,微基因、23魔方、水母基因、安我健康(原名安我基因)、基因寶等公司都獲得了各大投資機構的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月微基因宣布的B輪融資中,華大基因是其投資方之一。而2018年11月,貝瑞基因也宣布進入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該公司聯合宏瓴思齊、覓因啟康共同投資成立了圓基因。
測序價格戰
早于微基因和23魔方,消費基因檢測賽道上還有另外兩家知名公司——iDNA和360基因,分別創立于2008年和2012年。它們的出現,意味著這一賽道萌芽。當時,消費基因檢測服務的市場價格在2000元左右。
2015年5月,23魔方正式運營。作為全國第一家線上出售基因檢測產品的公司,23魔方推出了國內首個低于千元并一次性提供數百項結果的基因檢測產品(標準版,下同)。
在資本加持下,中國消費基因檢測很快迎來了價格戰。
2017年8月2日,23魔方宣布完成4000萬元B輪融資。此輪融資由漢王科技領投,雅惠醫療、豐厚資本、德商奇點跟投。此前,23魔方還完成了三輪融資。B輪融資完成后,23魔方稱,公司成為當時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融資規模最大的企業。
2017年8月8日,23魔方基因檢測產品的價格從999元降到了499元,堪稱價格“腰斬”。
2018年3月和5月,23魔方又先后宣布完成1億元B2輪和6200萬元B3輪融資,經緯中國、軟銀中國、本草資本等更多資本入局了。同年6月26日,23魔方再次發布降價公告,將其基因檢測產品的價格從499元降到299元。
時隔不到一年,兩次降價,23魔方將消費基因檢測的市場價格壓到了極限。業內為之轟動。各種質疑聲也隨之出現:這些公司降價,是純粹的降價還是燒錢補貼?
面對質疑,23魔方強調,這次降價與燒錢補貼不同。隨著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洗牌加速,基因大數據也成為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競相逐鹿的資本,所以公司降價的目的是獲取更多的用戶。
周坤也表示,“公司使產品的整體檢測成本得到進一步下降。降價到299元后,23魔方依然能夠有著合理的毛利。”
周坤還稱,給用戶讓利,有利于基因檢測的快速普及,不存在所謂“虧本銷售”或者“惡意競爭”說法。“如果消費級基因檢測堅持賣幾千塊錢、幾萬塊錢,行業是不可能快速發展的。”
23魔方的降價曾引起同行的跟進。2017年8月9日,在23魔方首次降價后的第二天,微基因也將原價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降價到499元。
“微基因在誕生之初,就希望能夠積累并利用基因大數據,為臨床治療提供較好的支持,甚至驅動藥物的研發。我們在不斷做這種市場教育。但如果有人利用低價策略來獲客的話,我們也擔心,過去幾年的市場教育成果會不會被別人直接拿走了。而且,既然有人已經這么做(降價)了,我們也可以嘗試通過降價來加速數據獲取的效率”,鄭強說。
不過,消費基因檢測企業的降價勢頭并沒有持續很久。
2018年6月,23魔方第二次降價后,微基因沒有再跟進。而從2018年9月30日開始,23魔方也將其基因檢測產品的定價由299元調高至了399元。截至2021年9月,經過各自幾次提價后,微基因和23魔方的基因檢測產品已分別漲至799元和599元。
有意思的是,對產品提價,23魔方給出的理由也是成本因素——“根據綜合因素核算,成本有所上漲”。
“這個行業最核心的問題是成本太高。”李智告訴《中國企業家》。他曾就讀于武漢大學生命科學系和北京大學法學院,并擔任過華平投資的副總裁和瑞銀投資銀行香港辦公室的副董事,兼具醫療和投資背景。
李智透露,消費基因檢測企業選擇的技術路線,都是高通量、高密度、高性價比的基因芯片,可以檢測數萬至數十萬個位點。過去,全球基因芯片的供應幾乎被illumina(因美納)和Affymetrix(賽默飛世爾旗下的生物芯片公司)這兩家公司瓜分,國內各家公司的基因測序成本,在本質上或沒多大區別——一份樣本的基因測序的價格都在250元左右。除檢測成本,企業還有營銷成本。2018年前后,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的單個獲客成本普遍已達四五百元。
按照李智的說法,就算企業將單個基因檢測的產品價格定在799元,也可能只是實現微薄的盈利,何況定價在299元或399元呢?
質疑和爭議
在價格戰開始之前,人們對消費基因檢測的質疑已經出現了。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15年江蘇農民陳偉珊在參觀某保健品公司總部時,被推銷花費了30多萬元購買基因檢測。她收到的基因檢測報告顯示:其在宮頸癌、膽固醇代謝、系統性紅斑狼瘡、阿爾茨海默癥等癥狀上的遺傳危險系數過高,而解決方案是購買某品牌的保健品。老人意識到上當后,最終投河自盡。
一時間,消費基因檢測是“智商稅”、“行騙工具”的輿論甚囂塵上。
在2017年舉行的第三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上,一些業內專家對將基因檢測用于非醫學用途進行了抨擊。
“一些非醫學的基因檢測可能會污名化醫學的基因檢測,這是我們憂心忡忡并且無能為力的事。非醫學檢測,作為一個商業產品,只要不違反商業監管條例,是沒有人會管的。”當時,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黃尚志的言語中滿是無奈。
黃尚志表示,非醫學應用包括法醫檢測、健康管理以及一些娛樂性檢測。其中,娛樂性檢測指的是祖源檢測、天賦基因檢測等。
中日醫院運動障礙與神經遺傳病研究中心負責人顧衛紅則指出,將基因檢測用于健康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健康管理,要將臨床數據、用戶的健康數據與基因數據結合起來看。目前,臨床數據和用戶的健康數據,這兩方面都比較薄弱,在這種狀況下,即使基因數據量很大,也無法有效指導健康管理。”
“美國是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移民國家,做祖源相關的基因檢測是有市場的。但在中國,做這件事的意義不大。”章華告訴《中國企業家》。
章華還透露,學界對于基因與疾病的關系,更多還停留在關聯性研究的階段,而非確證性研究。此外,消費基因檢測的用戶消費頻次太低,基本是一次性消費。企業的獲客成本,在一次性消費中是很難拿回來的。
創業之前,李智在華平投資做投資。他發現,消費基因檢測整個行業都處于無序競爭階段。“當時,很多業內所謂的風口企業,其實都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所有檢測都通過外包形式實現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企業無法把握原始數據,也沒辦法控制檢測準確度等環節。”
安我健康創始人、CEO吳健告訴《中國企業家》,他入局消費基因檢測之前也做過調研:“主流玩家的基因檢測服務范圍都大而全,且以祖源分析為主,但市場可能更需要一些適合中國人的檢測項目。”
分水嶺已至
經過2017年和2018年兩輪價格戰后,大量玩家被淘汰出局。同時,新進入的創業者逐漸引領了行業的革新。
2018年是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的分水嶺。這一年,安我健康、基因寶先后成立。同年10月和11月,這兩家公司的基因檢測服務正式上線運營。
吳健創辦安我健康時,選擇以母嬰和女性細分市場為切入口,通過過敏基因檢測、營養基因檢測等手段,幫助媽媽們科學育兒。
針對消費頻次低的弊端,安我健康則推出了“低價解鎖”的服務——將數百個檢測項目拆分成不同子項,用戶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以相對低的價格購買某些子項。檢測完成后,如果用戶感興趣,可隨時解鎖更多感興趣的項目,無需二次檢測。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使得物流受阻,影響了樣本和報告的寄送,安我健康推出了婦科炎癥檢測、尿常規檢測、便隱血腸道健康檢測等家用健康檢測業務(在家測完即可出結果)。新業務的增加,提高了客戶的轉化率和復購率。這一年,安我基因也更名為安我健康。
而基因寶最大的創新在于,其從成立之初就大量投入科研。李智稱,在檢測設備上,基因寶一開始就沒有選擇從海外進口,而是盡量尋找國產可替代設備。
因此,2018年正式運營前,基因寶就拿到了上市連鎖藥房大參林的3600萬元天使輪,這一融資也創造了消費基因檢測行業天使輪融資額最高的紀錄。
2019年,基因寶還完成了由大鉦資本領投的近億元A輪融資。2020年12月,基因寶再次完成了由大鉦資本領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
2020年底,基因寶成功研發了高密度基因芯片。通過自主研發的基因芯片平臺,現在基因寶已經形成涵蓋測序儀、芯片、試劑、算法和軟件的全套解決方案,是中國首個在高密度芯片領域實現自主知識產權和國產替代的企業,打破了illumina和Affymetrix兩家國外公司長達20年的壟斷。
除了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消費基因檢測玩家們也在向臨床和科研轉型。
吳健透露,除了基因檢測和家用檢測,安我健康還有兩大業務板塊:臨床體外診斷產品(IVD)研發以及數據挖掘和藥物開發。
微基因也在圍繞精神類疾病和慢性疾病進行臨床診斷相關研究,中期目標是輔助臨床治療的IVD產品。
就目前而言,行業的整體大環境不容樂觀。
2021年8月16日,美因基因在港交所主板遞表。美因基因成立于2016年,由美年健康的母公司天億資管投資孵化。美年健康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民營體檢公司。
依托于美年健康龐大的體檢中心網絡,美因基因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大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平臺。招股書顯示,美因基因累計用戶數達到了749萬人次。2020年,美因基因進行了270萬人次基因檢測,占65.8%的市場份額(按檢測人次計)。
美因基因還是中國唯一在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實現盈利的公司。2018年至2020年,美因基因營收分別為1.96億元、1.24億元、2.03億元,期間凈利潤為2200萬元、2970萬元、7910萬元。
但美因基因并沒有達到盈利預期。美年健康曾在2018年向天億資管購買美因基因股權。天億資管承諾,2018至2020年,美因基因扣非后歸母凈利潤不低于4262.73萬元、8866.08萬元、12330.33萬元。
美因基因能否成功上市?23魔方、微基因、基因寶們能否實現抱團求生?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馬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