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弟弟比我結婚早,小侄女一歲時,我才有了兒子。剛開始只有大侄女一個孩子,全家人都很疼愛,我那時候過得還不錯,每逢過年都是給她500元。兩年后有了小侄女,考慮到家婆臥病一年,開銷大,所以那年我給了倆侄女各200元的壓歲錢。次年,兒子出生,我想著
弟弟比我結婚早,小侄女一歲時,我才有了兒子。
剛開始只有大侄女一個孩子,全家人都很疼愛,我那時候過得還不錯,每逢過年都是給她500元。
兩年后有了小侄女,考慮到家婆臥病一年,開銷大,所以那年我給了倆侄女各200元的壓歲錢。
次年,兒子出生,我想著還給成500吧,這樣顯得親,并且我也有了孩子,多出500元也沒啥。
不料,剛一進娘家門,弟媳就熱情地迎過來了,親昵地從我懷里抱走兒子,說:“來呀大胖小子,快讓舅媽看看,想死我了!”
弟媳對孩子要多親就有多親,接著掏了1000元給我兒子。壓歲錢沒有用紅包,所以我估摸出了金額。這下尷尬了,要是我先給,出多少錢她都高興。但她要先給,太多了我真還不起……
我有點措手不及,金額遠超出我的預期,我身上只帶了1200元,留200元還要給堂哥家倆孩子呢。所以,我按照原計劃,給了倆侄女各500元,反正總數也不比弟媳的少,便沒多想啥。
不料,弟媳扭頭把我的兒子塞給我媽,陰沉著臉就進屋了,吃飯的時候都沒給我坐一桌。
我媽把我叫到一邊,狠狠地數落了我一番:“你得罪人了,哪兒見過你這樣把賬算這么清的!都是自己人,多出1000元就咋了?嫌吃虧就別來拜年,真不懂事!”
弟媳給兒子1000壓歲錢,我給倆侄女各500能得罪人,怪我沒吃虧?
我挺郁悶的,自己從來沒想過從壓歲錢上得到啥好處,也不覺得孩子多算啥優勢。不過,我不能奢望大家都跟我持一樣的想法。
后來我有了二寶,凡是去一個孩子的親戚或朋友家,我都是讓別人先出錢,然后再給對方的孩子雙倍壓歲錢,這樣不影響交情。
不過老人的觀念不是這樣,他們覺得身為女兒,不論啥時候回家了都得吃點虧,起碼表面上做個樣子也行,如此可換來皆大歡喜。
雖然覺得心里不好受,但我也沒有反駁過什么。后來兒子長大后,我在娘家的待遇又映射到孩子身上——
侄女跟兒子搶東西,姥姥叫他“讓給”表姐;留一個糖,姥姥給孫女吃,哄兒子說“下次給你買好幾個”;干活的時候光指使兒子……
明里暗里都傳達著一個觀念:你是外人,凡事不可爭搶,受了委屈就忍著。久而久之,兒子變得膽小怕事,沒有主見,喜歡被動接受。
這我就想不明白了,我為什么非要在弟媳跟前吃虧?我的兒子又為什么還得跟著在侄女面前吃虧?從小養成這性格,長大了還怎么抬頭做人?所以,我決定換種方式教育孩子。
在我看來,“吹虧是?!睂⒆拥慕逃饬x應該是:腳踏實地的付出努力,用汗水換取想要的結果,而不能投機取巧;對于別人免費贈予的東西,要本著“宜少不宜多”的原則并感恩。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不卑不亢,強者面前不懦弱,弱者面前不兇悍。這堂給兒子的“吃虧”課,就是告訴孩子吃虧也要分場合。
這三種場合,孩子要學會“吃虧”
孩子你知道嗎?有些場合看似“吃虧”,其實是成長了自己!
家里兩個孩子的話,遇見過干活時互相推諉的情況嗎?老大讓老二去,老二說“你不去我也不去”,本來幾分鐘就能干完的活,吵架十分鐘還沒停。
做家務是作為一名家庭成員的責任,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體驗越多,經驗就多豐富。所以,做家務要積極,多讓自己“吃點虧”!
如果上體育課前跑圈,千萬不要圖省力而繞內圈跑,或者趁老師不注意躲起來少跑幾圈,多鍛煉受益的是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干什么都有“本錢”。
身體好不好騙不了自己,所以孩子從小就要有主動鍛煉的意識,不要覺得出點汗就是損失。不管到什么時候,健康都會為你加分。
單元門口可以幫助提重物的大人扶著門,下樓時可以順便幫鄰居扔垃圾,自己取快遞時可以幫忙捎帶……只要有一顆助人為樂的心,孩子就能幫到別人。
當然,幫助別人或許需要付出時間和力氣,但從中收獲的喜悅感可以充實心靈,讓孩子做個具有真善美的人。所以,千萬不可錯過這種成長自己的場合。
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