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人們往往以為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得,同時對于關節炎重視不足,以為關節炎是小病,不會產生大危害,不必吃藥治療。事實并非如此!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風濕免疫科主任曾華松表示,關節炎并非與年輕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人們往往以為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得,同時對于關節炎重視不足,以為關節炎是小病,不會產生大危害,不必吃藥治療。
事實并非如此!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風濕免疫科主任曾華松表示,關節炎并非與年輕人無關,兒童同樣可以得關節炎。關節炎更不是小病,它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的“殺手”,致殘致畸的病例屢見不鮮。
關節炎不治,拖累一家人
過去傳統的關節炎,一般指的是類風濕,稱為“不死的癌癥”,特別是成年人、老年人中,尤其是經濟落后偏遠的農村地區,有很多患者因類風濕出現殘疾畸形,喪失勞動能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而在這些貧困落后的地區,兒童也會發生類風濕。
讓曾華松印象最深的一個病例是,多年以前遇到一對父母推著輪椅進來,輪椅坐著身體畸形嚴重到不成人形的孩子,宛如一個圓溜溜的足球,被放置于輪椅上。實際上是罹患了嚴重類風濕關節炎,由于長年累月得不到醫治,整個四肢都攣縮了,導致身體畸形,不僅孩子痛苦,喪失了治療機會,還對家庭對社會造成巨大壓力。
他提醒大家一定要意識到,骨關節炎會導致嚴重后果,特別是類風濕關節炎危害很大,導致關節功能喪失,不能正常生活,給社會給家庭,與患者相關的親人都受苦受累。
出現“生長痛”,要警惕反應性關節炎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少家長都曾聽孩子訴說過腿痛、關節痛,過去長期把這種現象當作“生長痛”,導致好多孩子被誤診了。
“現代醫學發現,并不是這么一回事,‘生長痛’大多數也是一種關節炎,叫做反應性關節炎”。曾華松表示,“生長痛”在兒童的發生率沒有確切流調數據,估計為7-8%,其中70%以上是關節炎所致,并非普通的“生長痛”。
在反應性關節炎中,最常見的是過敏免疫反應性關節炎,這個病名尚未正式引進教科書,但這個病是普遍存在的。對于免疫反應性關節炎,不僅家長包括很多醫生也沒能引起重視,以為補點鈣、吃點維生素D就可以了,事實上原因不簡單。
嚴重的“生長痛”患兒,痛到整夜無法入睡,痛到大哭,在發病之前往往有誘發因素,第一是運動過度,第二是接觸過敏源。
他提醒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的“生長痛”,孩子出現腿痛關節痛,應該到正規醫院風濕免疫??凭驮\,早期診斷。
9次穿刺才確診是白血病型關節炎
關節炎的病因很復雜,在兒童身上有一種比較少見的關節炎——白血病型關節炎。
曾華松不久前接診過一個白血病型關節炎患兒,“首發癥狀表現為關節痛,診治了半年之久,起初診斷是過敏性紫癜,治療一段時間后病情得到控制,但風平浪靜一段時間后,孩子突然又發病了,一發作也是關節腫痛,隨后發現還有出血點的皮疹,最后才確診是白血病?!?/p>
鑒于白血病型關節炎誤診率高,他表示,兒童關節痛如果排除了免疫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之外,出現關節有破壞的、滑膜損害等情況,經過B超、X光特別是磁共振檢查,在治療之前必須排除白血病型關節炎。
“白血病型關節炎,既不是類風濕,也不是免疫反應關節炎,也不是感染性的,而是白血病在關節的表現,”他說,如果沒有鑒別出來,當成普通關節炎使用激素治療,就會掩蓋病情。
待半年一年之后,疾病表現出來了,已經很嚴重。曾經有個孩子歷經9次骨穿刺才確診是白血病型關節炎。
當心發燒“燒出”全身型類風濕
有一種類風濕,在成年人身上少見、但在兒童中比較多見的叫全身型類風濕,以發燒為首發癥狀,發燒超過14天,最終出現關節癥狀,走向類風濕,最后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嚴重威脅兒童健康。
“凡是發燒超過14天,一定要高度重視,要求進行鑒別?!痹A松指出,持續發燒引起的類風濕,不僅損害關節,還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威脅孩子的生命。
這種并發癥是由于長時間的發燒,免疫系統不斷地受破壞,炎癥就像瀑布一瀉而下,阻斷不了,過去死亡率高達50-80%,現在的死亡率依然也有10%,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
全身型類風濕除了發燒癥狀,還會出現皮疹,體溫忽上忽下,一下子燒到40度,一下子又下降為正常,肝、脾、淋巴結腫大,醫生通常結合臨床表現、抽血化驗、體格檢查,進行診斷。
互動:你家孩子有出現“生長痛”情況嗎?
馬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