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廣東醒獅廣東醒獅是廣東省的傳統舞蹈。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廣東醒獅經
廣東醒獅
廣東醒獅是廣東省的傳統舞蹈。 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廣東醒獅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尋根溯源】
舞獅源自漢代,在唐代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廣東醒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北獅)脫胎而來的,大體上是在五代十國之后,從中原流傳到嶺南地區的民間。
中國的舞獅分"北獅"(北方獅)、"南獅"(南方獅),"北獅"重形,"南獅"神似。這為多數專家、學者、舞蹈家、武術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
據廣東南海縣編寫的《南海醒獅》一書中記述:"毋庸置疑,中國的醒獅('南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脫胎而來的。'南獅'究竟始于有時,查遍史料,迄未見記載,其確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體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國之后,從中原流傳至嶺南地區民間的。
【文化特點】
醒獅的制作:以竹篾、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扎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樸,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干后,涂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造出來的。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醒獅的種類:"獅有多種,一種是金獅,又叫太獅,用于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一般不易出動。一旦出動,其他獅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獅相遇,則要互相點睛……然后金獅互相跪拜,以獅口交換請帖才又開始舞獅。金獅之外,有黑獅、紅獅和彩獅。據說分別代表張飛、關公和劉備,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獅威武兇猛,紅獅凝重,彩獅溫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間對醒獅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等。
醒獅的音樂:"鼓"是醒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是一種很高的藝術享受。
醒獅舞的動作與套路:據老藝人講,舞獅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固,落地生根,凡學舞醒獅者,必須先學南拳,以打基礎。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后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廣東傳統的舞獅講究技巧和武術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組成。其中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個舞大頭佛,手執大葵扇作引導,后面則有鑼鼓隊配合,獅子的動作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節奏舞出千姿態百態。
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戲水、彩青等20多種,在感情上則以喜、怒、哀、樂、貪、疑、忌、慮、飽、餓、睡、醒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馬、子午馬、開合馬、騎龍步等20多種。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真正達到南派舞獅的上乘功夫。獅子在表演時與之配合的擊打樂有鼓、鑼、鈸。擊鼓手是舞獅子的核心和靈魂。
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臺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
【藝術風格】
舞獅子的種類繁多,歸納起來,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南派獅頭與北派獅頭在造型上有嚴格區別,北派以寫實為基礎,南派則以神似為主導。南派舞獅頭以廣東醒獅最有代表性。
民間較流行的說:“北獅”源自北魏。舞獅流行于“胡人”,以木雕成而動,做祭治儀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稱之為“北魏瑞獅”至南宋稱之為“北獅”。
“南獅”,流行于中國南方廣東一帶。說是有一頭怪獸,到處吃鄉農的收成,但不傷人畜,常發出“年年”之聲,人們便稱為“年獸”,年獸眼大口闊,頭有觸角,性格善良。鄉農視之為圣獸,不敢捕殺,后村民以爆竹之嘈雜聲嚇走了“年獸”,民間復加平靜。村民互相向親友祝賀,并定這天為“新年”,象征新的開始。從此,每逢新年,民間以竹仿制“年獸”,燒爆竹,派紅封。還有一個從老一輩傳下來醒獅的傳說。相傳遠古(也有說是清乾隆年間)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瘟疫發生不就久之后,就有一只神獸出現,人們稱之為“年獸”。年獸所過的地方,瘟疫很快就消失了。由于年獸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好處,因此老百姓變制作“年獸”,配合鼓樂,在各家門口前舞蹈,以鎮妖驅邪。由于年獸喜歡吃青菜,所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放一盤青菜,吸引年獸到來,以備年獸采食。由于年獸像傳說中的獅子模樣,所以稱為為“瑞獅”。由于在粵語當中“瑞”跟“睡”是諧音,叫睡獅不吉利,按照廣東人避諱習慣,將睡改為醒,因此就叫了“醒獅”。
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藝術的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天南海北過大年#
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