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健康時報記者周學津)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認知里,喉嚨似乎是人體眾多器官里“小透明”一般的存在。它不像為全身血液提供動力的心臟那樣,是各類健康新聞里的“常客”;也不像負責消化吸收的腸胃一般,是養生節目里的“熟人”。“喉嚨更像是人類身體里一個‘顯
(健康時報記者 周學津)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認知里,喉嚨似乎是人體眾多器官里“小透明”一般的存在。它不像為全身血液提供動力的心臟那樣,是各類健康新聞里的“常客”;也不像負責消化吸收的腸胃一般,是養生節目里的“熟人”。
“喉嚨更像是人類身體里一個‘顯而易見卻又隱秘的角落’。我們每天的呼吸、說話都會用到它,可我們對這位‘老朋友’的認識卻并不深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噪音科主任莊佩耘說,“嗓音科可不僅僅是治療發炎的喉嚨,這也是一門‘別有洞天’的學問。”
莊佩耘與團隊在病房查房。受訪人供圖。
喉嚨雖小,學問卻大
“你們嗓音科不就是給嗓子發炎的病人開點兒消炎藥或者做點聲帶息肉這樣的小手術么?”莊佩耘從事嗓音疾病治療工作已15年有余,每當被問及這些問題都不禁啞然一笑,費一番功夫給問者解釋一下。
“從宏觀上講,任何可以提高嗓音質量的醫學可統稱為嗓音醫學,這是一門對嗓音的音量、音調、音質,發聲的共鳴、輕松程度等進行研究的綜合性醫學科目,絕對不是給患者開一盒‘胖大海’那么簡單。”
嗓音科醫生大多會從病理嗓音、保健嗓音、藝術嗓音三個層面出發,對患者的嗓音問題進行診療和評估。
首先是以診療為主的病理嗓音。當患者出現嗓音嘶啞、發聲困難,音調和性別年齡不相符等情況時,嗓音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內科的藥物治療、外科的手術治療以及康復訓練。通過藥物治療對病人的局部病變部位進行消炎,緩解腫脹情況。當藥物無法滿足病人治療的實際情況時,必要時則通過外科手術切除病變腫塊,或者彌補喉部結構缺失的問題。
莊佩耘尤其重視病人的康復訓練:“有些病人本身的發聲方法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以至于傷及喉部,這個時候最關鍵的是教會他們正確的發聲方法。就像一個人因為跑步姿勢不科學傷到膝蓋,當他康復后,若還是按照舊習慣不加糾正,那么再多的診療也是‘治標不治本’。”
“我們經常講嗓音病治療要學會三條腿走路。只有把內科的藥物服用、外科的手術治療以及康復訓練三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解決病理嗓音的問題。”
保健嗓音是一種保持嗓音狀態、進行聲音美化的高端需求,藝術從業人員是進行嗓音保健的主要人群。“我們都知道要注意用眼衛生,其實也應該注意用嗓衛生,對嗓子多加呵護。”
藝術嗓音則傾向于科學評估。“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提倡‘歌唱藝術可視化’,通過電子喉鏡、動態喉鏡、聲音信號分析及喉空氣動力學分析等手段,對藝術用嗓人員的嗓音進行科學分析,從他的嗓音條件、發聲方法、訓練效果等多個維度去評估他的歌唱狀態。”莊佩耘笑稱,“有人常和我們打趣,說我們是‘站在醫學和藝術交叉路口的人’。”
在國外,某些國家政要的競選團隊都會有專業的嗓音人員,負責競選人在演講、辯論時的表達方式訓練、斷句訓練和呼吸培訓;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嗓音疾病的產生。“我有一位好朋友就曾負責過巴西某位領導人在競選季的嗓音培訓,她在政要辦公室旁邊就有一間自己的專屬工作室。”
嗓音是研究人體和診療疾病的“關鍵密碼”
人需要呼吸、需要與他人進行言語交流,從這一層面上說,喉部是一個永遠在運動的器官,也有肌肉、筋膜、關節和神經。有些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甚至內分泌系統的疾病,最初都會影響喉部這個地方,通過嗓音疾病表現出來。
“我最近遇到一個病人,是位教育工作者,他就是遇到了發聲費力,發聲疲勞的問題。經過診斷,我們發現他是因為罹患早期甲狀腺乳頭狀癌,壓迫到了喉返神經,導致聲帶的運動減弱。對他來說,其實嗓音疾病只是淺層的表象,甲狀腺癌才是真真正正的‘主要矛盾’。”
45歲的張鵬(化名)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總經理,他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一直有慢性咳嗽的癥狀,也一直按照哮喘來治療,每次會購買3000~5000塊錢的藥物,但情況一直不見好轉。一次機緣巧合下,莊佩耘詳細詢問張鵬的癥狀,綜合喉鏡的檢查結果,推測可能是食道反流對咽喉造成的刺激,從而導致聲帶的矛盾運動。“因為喉部距離消化道較近且不耐酸,消化道的問題經常會通過喉部問題表現出來。”莊佩耘說,“后來我的猜測得到證實,讓他進行了抗反流治療及呼吸康復訓練,現在他的癥狀已經大大緩解。”
“真是萬萬沒想到,困擾我這么多年的咳嗽竟然是反流引起的。”張鵬說道。
劉添天(化名)是一位兒科醫生,以往睡著時經常會被自己憋醒。“那時候有些擔憂,因為一直查不出問題,后來才知道我這種情況屬于‘反常聲帶運動’,除了影響聲音之外,還會牽扯到呼吸方面的問題。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呼吸訓練就再未發作過。”
嗓音醫學里有句話,“嗓音是人的第二張臉”。莊佩耘解釋道,正常的小孩自誕生伊始,哭聲并沒有很大的性別差異。進入青春期后,由于男生女生的激素分泌類型、分泌水平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當這些變化作用在喉部,就會出現“男生是男聲,女生是女聲”的現象。“喉部是人體激素的一個靶向器官,你的聲音特點,還有聲音變化都與激素存在著很大關系。”
嗓音醫學知識的科普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現代社會,嗓音已經成為相當多人群的勞動工具。任何需要溝通、表達的職業,都有賴于嗓音功能。對很大一部分人群而言,嗓音功能的損害,無異于勞動力損傷、甚至勞動力喪失。
目前,嗓音醫學在我國仍舊屬于比較小、比較新的領域。大家對于嗓音醫學、嗓音疾病的認知仍需進一步加強。
據新華網報道,人群中嗓音疾病的發生率達6.6%,對于職業用嗓人群發生率超過了30%。資料顯示,男性聲帶每秒鐘振動120次左右,每小時振動約43萬2千次。以一個男性職業用嗓者每天說話6小時計算,聲帶1天撞擊近250萬次。女性聲帶振動的頻率幾乎是男性的2倍,按此推算,一個女性職業用嗓者的聲帶每天撞擊近500萬次。
莊佩耘介紹,在日常的診療中,經常會遇到教師、律師、商業談判者,甚至是刑偵人員等等,突然出現聲音嘶啞,發聲困難的情況。
“尤其是教師群體。教師作為一個用嗓頻率高、強度大的職業,需要注意科學用嗓。”近幾年,莊佩耘一直在呼吁,將科學用嗓,嗓音科學保健的課程像廣播傳媒專業那樣,融入到教師培訓的機制中去,“我希望大家對嗓子能有足夠的重視,很多人真正經歷過嗓音疾病以后,才知道那有多么痛苦。”
在莊佩耘看來,不僅公眾需要對嗓音疾病有更多的了解,醫生也應該多加重視。“有些人去看病,個別醫生認為‘喉嚨疼’根本不是問題,經常拿慢性喉炎搪塞過去,最后患者拿著一盒消炎藥不解地離開。有的甚至告訴患者只要一周不說話,就可以恢復,其實這都是很大的誤區。”
“過去人們嗓音出現問題,都不會太在意,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發聲質量日益重視、對嗓音質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們希望大家能對自己身上這個‘顯而易見卻又隱秘的角落’多加重視,保護好這位‘老朋友’。”
陳悅東